宋华:中国供应链金融的6大发展趋势

万联网微课堂 , 万联网微课堂 , 2019-12-21 , 浏览:2877

供应链金融发展至今,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金融活动的开展针对的是产业供应链的特定业务,不同业务的特点以及不同的参与者都会对金融服务产生差别化的价值诉求。

第二,供应链金融的宗旨在于优化整个产业的现金流,让利益各方能以较低资金成本实现较高的经营绩效。因此,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融资借贷,它包括更为广义的金融服务活动,通过各类金融机构和产品共同为产业供应链服务

第三,供应链金融具有优化和发展供应链的能动作用,不仅能解决资金问题,甚至能帮助产业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

第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一定是金融科技助推的产物,即通过行之有效的互联网技术,使金融服务实体的效率大为提高。

显然,所有这些特征的实现都有赖于从事供应链金融创新的推动者如何深刻理解产业场景以及场景中各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这一价值的体系。

正是基于上述特征,供应链金融在下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将呈现如下六大发展趋势。

1、产业供应链的场景把握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

供应链金融是立足在产业供应链基础上的金融行为,只有在充分理解产业场景和产业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价值痛点和价值诉求点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金融活动,并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的目标。尽管目前各类组织纷纷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但如何切实地结合各产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有效管控风险,仍是目前众多探索者的挑战。也正是上述供应链组织形态的发展,使得对产业场景的解构能力和建构能力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供应链金融不是纯粹的金融活动,其产生的绩效也不可能完全以金融收益来衡量,相反由于供应链金融的复杂性、建设实施的长期性,导致金融回报与资源投入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良好匹配。

因此,需要从供应链全局来看待供应链金融活动的本质。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在于加速供应链资金流,帮助上下游有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发展,绩效衡量的标准更多是以战略收益以及产业交易成本下降为准则。

立足于这一评断原则,企业或各类组织在推动供应链金融过程中,需要从端对端的视角来探索。

一是从供应链金融发生的时间维度看,端对端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划分为寻源融资(Sourcing Finance)、装运前融资(Pre-shipment Finance)、在途融资(In-transit Finance)以及装运后融资(Postshipment Finance)四个阶段。

二是从担保物可获得性看,供应链金融业务可划分为市场型融资(Arm’s-length Finance)以及关系型融资(Relationship Finance)。

2、综合风险管控能力是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

供应链金融尽管是立足在产业基础上的金融服务,但是并不意味着它天然地就能规避风险。相反,当众多企业和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供应链金融领域,一旦供应链业务不能有效组织,出现信息不对称状况,违约和“暴雷”事件会层出不穷,而打造供应链金融的风控能力成为供应链金融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必须采用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保证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一旦贸易行为、单证、交易对象等出现问题,必然产生巨大危机。因此,对交易主体的判别、交易行为的核实、交易过程的把握以及交易要素的确保就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必须培育的内功。

具体讲,保证贸易背景真实性需要在供应链结构、流程和管理要素三个维度上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把控。

供应链结构是多主体协同形成供应链的组织方式,包括网络结构和业务结构两个方面。

供应链流程是供应链运营过程中行为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产生的结果。实现有效的流程管理,一方面要保证整体交易流程的收入自偿导向,另一方面供应链以及链上企业尤其是焦点企业的管理流程是对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

供应链管理要素主要指的是供应链运营信息的获取和运用,包括信息的评价、创建、搜集、分析、传递、存储、运用和控制等,以解答“我们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运用这些信息,谁来为信息负责”等问题。

只有在全面把握供应链结构、流程和管理要素后,才能使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得以反映,供应链金融才具备稳妥开展的基础。

3、建立多主体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协同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模式

以往供应链金融多是由单一金融机构或者组织推动的业务,如以某一银行为核心企业提供保理、反向保理、仓单质押等业务,然而随着供应链业务的复杂化和多主体化,依靠单一金融机构来服务企业变得捉襟见肘。一方面单一金融机构很难全面满足各类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能力的局限性,单一金融机构很难对全局供应链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同理,未来的供应链金融也不会是仅由某一垄断性核心企业自身推动的供应链金融,因为垄断性核心企业尽管在供应链中具有强大的谈判力,但不完全熟悉金融的运作和管理,特别是如何通过金融工具来管理和控制风险。

具体讲,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将催生几种不同类型的参与主体:

一是供应链中的业务参与主体,他们是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基础主体,直接参与到供应链中的经营贸易活动。随着产业服务化的发展,这部分主体的范围由以往供应链运营中的上下游企业拓展为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以及直接为链上经营活动提供服务的第三方企业或机构。

二是流动性提供者,指供应链金融生态中提供资金的主体,包括银行、保理、基金、担保、小贷和信托等持牌经营的金融机构,负责提供资金和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此外,还有一些非银行机构的参与,包括提供金融保障服务的保险公司、提供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es)业务的证券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等。

三是交易平台服务提供商,是为各参与主体提供必要应用或基础设施的服务型主体,包括一些互联网平台企业和产业服务平台机构。四是综合风险管理者,这类主体能根据交易双方、金融机构以及平台服务商呈现出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监控并管理生态中潜在风险,现阶段以金融科技公司为典型代表。

基于上述四类主体,如今供应链金融出现了五类组织模式。

第一类形态集四种主体为一身,既是供应链运营的参与者,同时也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并且根据供应链运营数据,挖掘分析上下游的信用状况,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资金来源于自己的金融公司。通常这种形态的供应链金融组织方式只有大型企业才能实施。

第二类形态是集前三种角色为一体,即本身是供应链运营参与者,同时也搭建服务平台,发挥综合风险管理者的作用,但流动性提供者是独立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他们相互协同配合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以上两类组织模式大多是大型核心企业推动的供应链金融,他们拥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能够搭建供应链服务平台,并且挖掘和分析数据。

第三类形态是供应链参与企业搭建供应链服务平台,他们将数据传递给金融机构,后者发挥综合风险管理者的作用,同时资金来自金融机构。

第四类形态是供应链金融专业服务商,他们发挥着平台服务商和综合风险管理者的作用,与产业供应链企业合作,同时从外部引入金融机构,为产业供应链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第五类形态是一种特殊状况的组织形式,他们自身是流动性提供者,或者说是金融机构,但也承担着综合风险管理的职能,甚至有些还搭建了供应链服务平台,试图将产业的供应链业务数据进行抓取,为征信提供数据基础。这一类大多是金融机构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4、金融科技赋能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助力

金融科技之所以在供应链金融中如此重要,是因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对于业务的再造而产生的高效过程。借助于综合性的信息、IT、流程自动化、分析技术以及活动的整合创新,使得两个领域高度融合,产生供应链以及金融活动的决策智能化、主体生态化、活动服务化以及管理可视化,有效降低产业活动以及金融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实现以金融推动供应链生态发展,同时借助于供应链运营,实现金融生态的拓展和增值过程。

需要关注如下几点: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供应链金融中,信息通信技术是一种融合性的体系。

智慧化科技需要嵌入到供应链金融场景中,脱离供应链运营活动和金融活动的场景,技术是无法实现赋能过程的。因此,没有数据源的大数据建模、没有应用场景的区块链技术、没有解决方案的云计算平台等都是无价值的努力。

另外,科技对供应链金融的赋能过程具有差异性,不存在同质性的赋能。例如,战略融资买卖双方并没有发生真正的购销行为,融资方为未来的战略关系可能提前锁定技术产品,而向合作方提供资金,用以支持对方的战略性投资行为,他们更关注的是合作方的潜在能力以及在行业或市场中的竞争力。相反,仓单质押则需要关注仓单对应的产品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具有价值、价值的稳定性是否很强等。正是因为这种差别化的供应链金融特点,需要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获取相应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决策。

其次,在供应链金融中,科技服务的提供者不是产业信用的创造者,而是产业信用的传递者。

信用是依附在经济主体之间、交易行为之间和商品物流之间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信用的创造者是供应链运营的参与者,他们之间产生价值互动(即所需价值的产生、价值的生产和传递)、相应的交易过程、物流活动以及资金往来,形成各自所需承担的责任义务。

而科技服务提供者只是通过融合性系统化的科技手段让信用更为透明,从而有效地在产业主体之间以及产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传递信用。当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时,需要站在产业供应链参与者或者用户的角度来理解科技,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金融科技是颠覆所有商业模式或金融模式的掘墓者。

5、承担可持续的社会责任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义务

供应链金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问题将成为未来需要探索的问题。供应链金融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问题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供应链金融合规经营以及保障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责任。供应链金融的合规化既是金融监管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呼唤。

目前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加大中小企业融资,这是让金融回归产业的重要制度保障。然而在落实这一政策的过程中,需要平衡服务与风险的关系,这是实现供应链金融可持续的关键。

第二层含义是借助于供应链和金融真正服务于处于劣势地位的农户以及可循环行业,打造持续可循环、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供应链和再循环产业供应链。

首先,在组织结构上,农业供应链各类参与主体分散化,没有形成集约化组织形态。其次,在业务流程上,经营流程的效率比较低。最后,在产业服务上,一方面,分散化的农户无法有效对应市场波动的风险,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农业生产,不能在保障自身利益基础上有效供给农产品;另一方面,农资经营者、农业技术服务者以及金融机构等并没能渗透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实现有效的、风险可控的全程服务。

因此,供应链金融下一个蓝海是农业供应链服务和金融,即一方面如何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进入供应链运营中,另一方面结合农资农具经营者,并且通过供应链服务(如农产品和订单标准化、冷链冷库服务)和金融支持,真正实现农业订单生产,使生产与市场有效结合,形成产业竞争力。

6、产业生态与金融生态的融合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未来

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产业供应链的金融活动,其基本特质是立足供应链带动金融活动,反过来通过金融活动优化产业供应链,宗旨在帮助产业供应链中中小微企业解决现金流问题,通过产业优化,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意味着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在于通过供应链和供应链中资金流优化,提升产业组织能力,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因此,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发展必然需要金融端的系统化变革,形成良好的生态,全面服务产业。具体讲,金融生态的形成将呈现两个特点:

第一,银行类金融机构形成协同合作网络实现供应链金融的全面服务。目前供应链金融往往是产业端与特定银行结构之间的合作,但是受制于各银行对风险的认知和管控能力不同,往往较难适应企业供应链各阶段、各种状况所产生的金融服务需求。因此,推进供应链金融全面发展需要在两个方面形成金融服务生态。


一方面,不同层级、不同状态的银行之间形成有机的合作体系,寻找产业供应链服务空间,为产业端提供完整全面的资金解决方案。例如,政策性银行引导工业化或商业化程度不完善的产业(如农业)推进供应链金融,大型国有控股银行充分利用健全的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局资金支付、结算、清算、结汇等各类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等。

另一方面,银行金融服务生态的形成需要在各银行机构之间形成有机、协调的风险管控体系。整合与共享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的数据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在线共享、产品在线服务、非标资产在线交易、政策发布及非现场监管等公共服务功能。

第二,多金融业态和机构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在目前供应链金融发展阶段,大多数业务仍然将金融视为资金借贷,而忽略了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和生态性。

多样性意味着金融服务本身具有多种形态,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期货等,这些不同的服务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包括在市场上筹资,将其改变并构建成不同种类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资产。

生态性指的是这些不同业态的金融机构如何在把握全局供应链基础上相互协同和融合。由于产业供应链活动复杂性和参与者多主体性,往往单一的金融机构或金融产品较难满足产业供应链的运行,需要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充分协同组合,为产业供应链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

这种多金融机构、多金融产品的协同融合,才能真正满足产业供应链运行差别化的价值诉求,促进产业供应链的持续发展。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改变各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因为分业经营而导致的相互阻隔、缺乏协同的状态,共同在研究产业供应链的基础上,形成协调一致的产品组合,并且综合性地管控风险。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万联网微课堂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大宗农产品产业链的风控管理原则与模式
下一篇:预付款融资的5种操作模式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