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供应链融资:城外的人要进来
在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主要负责通过向企业提供借贷,帮助上下游的交易顺利进行,并且以此盈利。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
负债业务主要是为了吸收资金,而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里主要是扮演掏钱的角色,所以主要涉及的是后两种: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资产业务就是银行怎么运用吸纳到的资金盈利,这里面又包括很多分支业务,供应链融资里面最经常涉及的,就是资产业务中的贷款业务。贷款主要分三种:担保贷款、信用贷款和票据贴现。
担保贷款就是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信用贷款就是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刷脸就可以了;票据贴现是以打折价格买进别人以后到期兑现的票据。
中间业务就是银行一般不用牵扯自己的资金提供的服务,比如帮你算账、收租之类的,专业点就叫做支付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交易性业务等,然后在这里面收取一些服务费、手续费。
在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涉及到的业务大概就是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这两大类又包括好多细分业务,这些细分业务就想音符一样,有N多种排列组合,能根据具体的客户需求和交易情境千变万化。
在现代国际产业分工体系里,交易协作早就不局限在一个国家和地域之内,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域,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易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大概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是业务范围的国际化、二是业务流程的整合化、三是客户服务的定制化,简单地说,就是“伸的长”、“看的宽”、“做的透”。
先说业务范围国际化。现在地处不同国家和地域间的企业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也产生了跨国金融服务的需求,比如国际信用证,买家先在自己国家把钱转给这边的银行,卖家发完货了再去自己国家那边的银行拿钱,如果银行能把业务范围能够扩展到买卖双方所在国,就能开辟一片新业务。
还有国际间的托收、回款结算这些业务,都需要银行有能力在多个国家和地域之间提供服务。况且,很多客户会因为国际业务对某家银行的服务能力产生信赖,所以干脆国内业务也一起做了,这么一来,国际业务带动国内业务,拓展业务范围。所以,银行要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业务创新,第一个突破点就是要“伸的长”。
第二点是业务流程整合化。我们知道,因为银行属于供应链网络中的“编外人员”,从上游一环接一环的生产,到下游一环接一环的销售,如果只是单纯交易,那跟银行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如果企业在交易中出现了资金缺口,缺钱了,就跟银行有关系了。
平时银行给企业提供贷款融资,要考察企业的财务报表、资产规模、经营规模这些硬信息,但缺钱的往往都是中小企业,这些条件根本不具备。银行要提供贷款的话,如果要判断中小企业的盈利前景,就需要把自己的业务融合进进上下游的交易流程里。
也就是说,银行充分了解供应链的协作运营,能够通过专业性的信息,因地制宜地对企业做出判断,摆脱对硬信息审核的依赖,我们管第二个突破点叫“看的宽”。
第三点是客户服务定制化。现在供应链之间的交易越来越纷繁多样,银行靠基础性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七十二般变化,对个性化、组合化的服务要求在提高,银行要能为客户的具体交易“量体裁衣”,而且这种定制化服务也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
这种供应链金融的创新点,可以是银行联合其他金融机构,将借贷、证券、保险这些金融产品,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组合排列,打包销售,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所以,我们把第三个突破点叫“做的透”。
根据以上这三种创新思路,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分成两大维度,就是空间上的跨境扩张,和业务上的产业渗透。
根据这两个维度,衍生出三种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分别是跨国供应链金融、信息供应链金融,以及整合供应链金融。
在服务模式方面,跨国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为客户提供跨国的金融服务,但并不过多地涉及交易本身的信息;信息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通过获取不同产业之间的数据,了解产业供应链的运营规律,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向产业中渗透,为更多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整合供应链金融兼具两者的长处,既能提供广泛的跨国业务,也能充分把控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提供更加深层次的融资方案。
在风控机制方面,跨国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通过确保应收、存货的相关票据的真实性来控制风险,风控机制本身比较传统;信息供应链金融主要是把控客户的运营数据,根据真实交易背景控制风险;整合供应链就是在跨国业务的范围内,深度把控客户的运营数据,这种深度把控的范围要大得多,业务难度也是两者的指数级增长。
在能力要求方面,跨国供应链金融要求银行一方面能够克服内部部门之间的隔阂,另一方面要能够克服外部国家体制之间的差异;信息供应链金融要求银行有更加完善的信息系统,起码要能跟客户的信息系统对接,能够实时进行数据交换;整合供应链则要求银企之间能深度合作,以信息化和国际化为保障,迎合客户的具体需求提出融资方案。
负债业务主要是为了吸收资金,而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里主要是扮演掏钱的角色,所以主要涉及的是后两种: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资产业务就是银行怎么运用吸纳到的资金盈利,这里面又包括很多分支业务,供应链融资里面最经常涉及的,就是资产业务中的贷款业务。贷款主要分三种:担保贷款、信用贷款和票据贴现。
担保贷款就是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信用贷款就是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刷脸就可以了;票据贴现是以打折价格买进别人以后到期兑现的票据。
中间业务就是银行一般不用牵扯自己的资金提供的服务,比如帮你算账、收租之类的,专业点就叫做支付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交易性业务等,然后在这里面收取一些服务费、手续费。
在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涉及到的业务大概就是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这两大类又包括好多细分业务,这些细分业务就想音符一样,有N多种排列组合,能根据具体的客户需求和交易情境千变万化。
在现代国际产业分工体系里,交易协作早就不局限在一个国家和地域之内,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域,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易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大概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是业务范围的国际化、二是业务流程的整合化、三是客户服务的定制化,简单地说,就是“伸的长”、“看的宽”、“做的透”。
先说业务范围国际化。现在地处不同国家和地域间的企业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也产生了跨国金融服务的需求,比如国际信用证,买家先在自己国家把钱转给这边的银行,卖家发完货了再去自己国家那边的银行拿钱,如果银行能把业务范围能够扩展到买卖双方所在国,就能开辟一片新业务。
还有国际间的托收、回款结算这些业务,都需要银行有能力在多个国家和地域之间提供服务。况且,很多客户会因为国际业务对某家银行的服务能力产生信赖,所以干脆国内业务也一起做了,这么一来,国际业务带动国内业务,拓展业务范围。所以,银行要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业务创新,第一个突破点就是要“伸的长”。
第二点是业务流程整合化。我们知道,因为银行属于供应链网络中的“编外人员”,从上游一环接一环的生产,到下游一环接一环的销售,如果只是单纯交易,那跟银行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如果企业在交易中出现了资金缺口,缺钱了,就跟银行有关系了。
平时银行给企业提供贷款融资,要考察企业的财务报表、资产规模、经营规模这些硬信息,但缺钱的往往都是中小企业,这些条件根本不具备。银行要提供贷款的话,如果要判断中小企业的盈利前景,就需要把自己的业务融合进进上下游的交易流程里。
也就是说,银行充分了解供应链的协作运营,能够通过专业性的信息,因地制宜地对企业做出判断,摆脱对硬信息审核的依赖,我们管第二个突破点叫“看的宽”。
第三点是客户服务定制化。现在供应链之间的交易越来越纷繁多样,银行靠基础性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七十二般变化,对个性化、组合化的服务要求在提高,银行要能为客户的具体交易“量体裁衣”,而且这种定制化服务也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
这种供应链金融的创新点,可以是银行联合其他金融机构,将借贷、证券、保险这些金融产品,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组合排列,打包销售,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所以,我们把第三个突破点叫“做的透”。
根据以上这三种创新思路,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分成两大维度,就是空间上的跨境扩张,和业务上的产业渗透。
根据这两个维度,衍生出三种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分别是跨国供应链金融、信息供应链金融,以及整合供应链金融。
在服务模式方面,跨国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为客户提供跨国的金融服务,但并不过多地涉及交易本身的信息;信息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通过获取不同产业之间的数据,了解产业供应链的运营规律,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向产业中渗透,为更多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整合供应链金融兼具两者的长处,既能提供广泛的跨国业务,也能充分把控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提供更加深层次的融资方案。
在风控机制方面,跨国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通过确保应收、存货的相关票据的真实性来控制风险,风控机制本身比较传统;信息供应链金融主要是把控客户的运营数据,根据真实交易背景控制风险;整合供应链就是在跨国业务的范围内,深度把控客户的运营数据,这种深度把控的范围要大得多,业务难度也是两者的指数级增长。
在能力要求方面,跨国供应链金融要求银行一方面能够克服内部部门之间的隔阂,另一方面要能够克服外部国家体制之间的差异;信息供应链金融要求银行有更加完善的信息系统,起码要能跟客户的信息系统对接,能够实时进行数据交换;整合供应链则要求银企之间能深度合作,以信息化和国际化为保障,迎合客户的具体需求提出融资方案。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万联网微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