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易融进军新加坡说起:发展数字供应链金融要“小而美”穿越红海、进击蓝海

超联金  , 梁超杰  , 2021-12-20 , 浏览:4809


上周,联易融出海的新闻刷屏了。


12月7日,联易融国际副总裁 Serge Thieulle 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专访,联易融国际明年初就要在新加坡落地业务了,重点拓展反向保理。

联易融的主要产品线立足于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

如,基于核心企业应付的供应链金融ABS,做到国内规模第一;基于供应链贸易的发票数据贷(“票一拍”)领先同行,OCR技术全球拿奖、数字风控日趋智能化;多级流转系统(微企单)在上海银行、联塑、中国化学、中交资本和紫金矿业等大公司落地……一家纯粹依托“1+N”交易关系做好科技赋能服务的公司,疾速前行,5年做到上市。

联易融的商业模式是“少则得”:简单纯粹,依靠科技赋能、有效组织,快速复制标杆样本,演绎“速度经济”的巨大成功。

反观有太多的银行和高大上机构是“多则惑”,就像一家初创公司,喜欢把自己介绍为“什么都做、无所不能”,生怕错过任何机会,千人一面,泯然众人矣。

业界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是,过分强调大企业定制制约了供应链金融的规模发展,做得重、长不大、走不快,热热闹闹,人场多过钱场。

问题是,什么是“供应链金融”?这些年来,供应链金融创新目不暇接,它的演进一度自说自话甚至自相矛盾。什么是数字供应链金融?缺乏通用性的定义和行业认可的共识标准,供应链金融的标准化、信息化与数字化进程,已然落后于数字经济的蓬勃进取。

更务实的问题是,实操上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可以从哪些产品与模式入手,联手哪些战略伙伴前行?联易融的“小而美”模式可否复制?有没有另一条道路可走?值得供应链金融利益相关者深刻反省和升维决策。


从供应链金融权威定义中找答案


01国内银保监和央行等监管机构的理解

1.2019年7月银保监会办公厅155号文,以及2020年9月人民银行等八部委226号文都阐述了供应链金融定义,可以概括四个共同点:一是依托核心企业;二是基于真实交易;
三是服务于上下游链条企业,将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视为一体;四是强调“综合金融服务”。

2.央行226号文在155号文一年后发布,政策迭代更新的要点有:

(1)强调科技应用。以金融科技整合四流数据,构建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

(2)产品与服务侧重需求侧:央行侧重“以客户中心”需求侧,要满足供应链企业的结算、融资、财务管理及商业保险 VS 银保监强调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结算和现金管理及商业保险”。

(3)提出发展“四化”:特别强调生态化(后面再详述)。

(4)画了几条红线:如核心企业不能故意拉长账期以牟利;第三方科技平台不得以金融科技名义做金融;各方收费要“质价相符”等。

02国际权威机构的供应链金融相关定义。列举两个:

1.由国际商会(ICC)等国际组织共同制定的《供应链金融技术的标准定义》(2016),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就供应链金融建立的标准定义和术语,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指:在供应链赊销交易场景中,利用融资和风险缓释的措施和技术,优化管理供应链流程和交易中的营运资本和流动资金。

该标准定义制定了三大类11项供应链金融产品或服务(2016年8项,今年新增了3项)。

2.《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关于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ARIF)的监管手册(2000)》(孙天琦等译,2007)给出了ARIF(Accounts Receivable and Inventory Financing)的定义:是担保贷款和短期商业贷款的融合产品。

ARIF强调“自偿性”,融资的还款来源是存货销售或应收款回收产生的现金流,并“以控制资产为基础”作还款保障。

OCC列举了四种ARIF类型:资产支持贷款 (Asset Based Loan)、担保贷款 (secured lending)、一揽子应收账款贷款(blanketreceivables lending)和保理(factoring)。

两家国际机构关于供应链金融及其基石融资产品(应收、预付和存货融资)的定义,主要围绕企业生产和销售活动中的资金融通来展开,涵盖融资、非融资技术和供需对接的技术框架等务实安排。国际商会的《供应链金融技术的标准定义》意图建立行业通用标准,价值深远。


03中外供应链金融定义对数字化升级的启示


首先,中外供应链金融定义的共通之处有三:

一是均指向企业经营场景的金融诉求,特别是财务报表较弱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实践中,西方金融机构普遍应用“以控制资产为基础”的ARIF技术,中国注重交易结构的信用加持,监管部门反复重申依托核心企业来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二是,非融资服务日益成为平衡供应链信用水平和融资成本级差的重要工具。近几年风靡市场的技术创新或模式创新目不暇接:动态支付折扣(国内或称预付款折扣)、企业付款承诺(国内或称确权金融)、反向保理、国内独创的多级债权流转凭证、供应链票据、代理支付、履约保函,等等。


此类非融资技术的应用一般由大型核心企业发起和主导,供应链+信用链良性互动,减少链条成员间的信用摩擦与资金占用,也为外部资金方导入创造了透明环境。

三是,新技术组合正由管理赋能迅速扩展到交易赋能、生态赋能,有效提高了场景交易能见度与产业金融嵌合度。

《供应链金融技术的标准定义》指出,融资提供方对基础贸易流程的可见性是供应链金融安排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此项安排可以通过一个技术平台来实现。

中国的技术赋能实践和方式方法似乎要比国外更加丰富,在国家倡导发展区块链技术以来,iABCD技术在供应链场景得到广泛应用,数字提效工具日益丰富。

在今年7月国际商会有关数字化对国际贸易及贸易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讨会上,中国专家经过对比ICC《贸易数字化交易规则》(URDTT)与中企云链的云信平台,对两者使用产品的交易结构、风险分配机制、操作效率、融资便利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之后,直言“云信”在满足市场需求等方面更具比较优势。

其次,中外权威机构的供应链金融定义,点出了实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的关键行动:搭建“实施框架”与和谐生态。

国际商会等五家权威行业组织共同起草的标准定义,力求在供应链金融细分领域制定通用技术标准、达成最广泛的专业共识,截至目前给出了11种技术的规范。更重要的是,标准定义提出要以银行付款承诺(BPO)和共性底层数据平台为支撑框架确保在全球范围内通用实施(见下图右下方“实施框架”-“BPO”),善莫大焉。(银行付款承诺(BPO),是国际组织共同开发、行业共同认可的一种银行间的工具,凭贸易数据的成功匹配就保证付款。)

图:供应链金融定义框架(《供应链金融技术的标准定义》,2016)


与此类似,央行226号文强调供应链金融“生态化”发展,倡导异业共进,要求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仓储及物流企业、科技平台聚焦主业、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要求核心企业应及时支付中小微企业款项,不得一边故意占用上下游企业账款、一边通过关联机构提供应收账款融资赚取利息。核心企业、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公司不得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挤占中小微企业利益,等等,监管部门着意构建和维护公平有序的商业生态秩序。


中外监管机构或行业服务组织都在强调发展供应链金融要重视“实施框架”、多方合作,这是对供应链金融热潮跃跃欲试的参与方一个重要而及时的提醒。


中外供应链金融正走在错位的实践路径上,西方金融界发力于功能产品层的专业提炼并在业界推而广之,走的是标准化、信息化、系统化和数字化的经典进阶路线。


不同于国际供应链金融从金融供给侧推动专业复制,国内发展供应链金融倾向于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活跃着跨界技术的创新应用,这种策略更接近于围绕客户场景为中心的需求拉动,在“产-融-技”数字化融合基础上催生更多的建设性创新。


一些超大型“核心企业”从数字供应链内生需求出发,主导供应链金融的适时嵌入、精准匹配,显著优化了财务供应链:数百家核心企业采用“多级债权流转凭证”模式,实现了超过万亿业务量、数十万中小企业从中得益。这一成功实践进而反向推动了金融供给侧的变革——供应链票据、标准化票据的推出,以及票据的等额拆分流转功能即将上线,一个后发先至的中国式数字供应链金融“顶层框架”已跃然于眼前。

小结一下:


1.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中外路径有别,应视乎资源与能力禀赋谨慎选用。对多数金融科技创业者,或中小银行来说,比较安全的做法是“小而美”的爆品模式,可借鉴《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关于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ARIF)的监管手册》和《供应链金融技术的标准定义》的技术规范,在洞察业务本质基础上,选择“小而美”的切入点来发力。就像联易融那样,将供应链金融ABS资产服务做到极致然后规模化。


2.供应链金融数字化重在落地,要有“实施框架”保障,营造和谐生态“大协同”来合力提速、共进多赢。尤其是中小银行,自身能力天花板就很低,数字化需要的能力远远超出银行边界,自我积累摸索前行的结果大概率是:要么生产“数字化次品”、要么市场拱手让人,借力使力、以市场换技术和时间,至关重要。


从供应链场景价值活动中找爆点


超过百家供应链金融各类相关公司走访下来(包括金融科技、银行及非银放款机构、担保公司、交易平台和资产服务机构等),笔者直觉是各家公司发力供应链金融方向有别、做的事大同小异。总的判断是:供应链金融还在野蛮生长,爆品奇缺,特色不彰,尚未形成垄断竞争格局,数字化弯道超车的大机会还在。联易融上市后,相当多的公司开始检视和筹划“爆品”策略,寻求与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产品“标准化-信息化-系统化-数字化-规模化”进阶路径,发展势能强劲。

上干货。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通常的方法是,聚焦场景、确定效用最大的痛点设法以数字化赋能之。

何谓“场景”?我请教场景构造学专家王甲佳老师。老师称,“场景”本意是剧场中特定“场-空间”与“景-时间”下展开的剧情,借用到经济领域尚无规范定义,可大致理解为有多方参与的、有价值活动和价值交付的“一组关系”,信息量颇大。这么说,供应链交易显然是典型的“场景”。

一批知名的或不知名但很专注的隐形冠军企业,其成功的主因正是聚焦于供应链场景,笃定深耕某一价值环节,做精、做强而后做大的。见下图,多数是知名公司,在此不赘述。


之所以要深耕于“小环节”,原因在于数字时代竞争:首先在于碎片数据要素集聚提效的竞争,非“场景”难以聚合;其次是算法融合焕发颠覆性创新的竞争,非“专注”难有所为。

数据的积累、知识的学习、算法的形成、算力的强壮直至融创的勃发,所需要的资源种类、数量、强度都远超传统打法,需要像造个图钉、击穿木板,使力面足够宽、受力点足够窄、单点压强足够大。


举个例子,广东锐捷数智供应链,是国内领先的 “厂内物流数字化服务商”(没听说过?那就对了,“非知名”,隐形冠军都这个调性)。


生产物料从进入VMI库的那一天起,直至按生产计划进入厂内生产流程、转换为成品给客户发运的端到端流程,锐捷的生产物流系统(PLS)都可以做到“全程在线可视化”:物料怎么一步步转化为商品。


由于锐捷厂内物流服务实现了多方勾稽、结构耦合的场景数字化、可视化,他们管理下的江门海信工厂产品物流数据通过了海关的严格考核认可,在海关接入实时数据后给予其出口通关便利最高待遇:“封箱免检”!


多年“吃土”终结硕果。锐捷团队十多年来驻场深耕、持续聚焦、沉淀算法,他们开发的PLS系统,逐渐打通了客户的众多孤岛系统:


>>> SRM(采购订单)

>>> MES(产线管理)

>>> WMS(仓储管理)

>>> CRM(销售订单)

>>> TMS(运输管理)

>>> ERP(发票对账)

>>> ……等等


PLS与众多业务经营与管理系统实现接口化在线衔接,在线贯通流程,以流程引擎串联起、直至平滑驱动与物料相关的所有作业,“流程-人-单证-数据”all in,锐捷将厂内物流触及而深耕的商流、物流、财务流(对账)、单证流(信息流)等众多知识,多年持续运营进而掌握其多种“算法”,并一一规律化、标准化、系统化、数据化。


数据因流程而聚合、而融合、而融创。


锐捷经过这些年的沉淀,各类厂内物流算法“融合创新”的聚变已在蝶变,穿越红海进击蓝海。锐捷最近创立的一家新公司“飞流科技”,实现了物流快递分拣、逆向物流等细分领域的颠覆式应用,落地试点样板实现了成本和效益的倍数效应,一个新业态跃然而出。

图:数字化爆品VS数字化次品:图钉VS群针(以锐捷PLS为例)


在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同样涉及到大量非金融领域环节与知识,如其分力并进“群针浅扎”,不若聚力一处“图钉击穿”。从供应链融资产品线来看,对产业侧的理解深度和算法知识把控力,成为银行的明显短板。另一个短板在金融侧的数字化断点、流程堵点问题。多数中小银行尚未实现银行内部端到端流程的在线化,如授信申请、审批、出账、运营、贷后管理等,多数仍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实现流程引擎驱动的在线作业、智能化审批和放款,必须连通孤岛、接通断点。同时若要达到与数字场景相嵌套的精益服务,那么客户端的即时进件、预审、与单笔贸易相匹配的JIT(Just in Time),都得在毫秒间自动触发、智能计算、系统完成。


单就银行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进程来看,普遍处于“单点突破”向“融合创新”的关键转型阶段。


“单点突破”,提供供应链场景所需的在线上支付、线上增信、线上融资、线上账户与清分体系、多级债权转让系统、票证函工具应用等功能、系统或产品。多数银行还没有形成与供应链贸易场景无缝嵌入的“C端购物-信用支付-融资”的良好体验,理解产业场景、在线核验交易真实性,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体验为交付标准,对众多中小银行挑战是巨大的、困难是具体的。如何更快地实现不同领域的算法集成、知识融创,金融科技公司的实践值得借鉴、拥抱合作。


供应链金融科技领域多家头部公司的发展历程,验证了聚焦“单点突破”然后“融合创新”、“进击新业态”的发展路径:


>>> 多级债权流转平台“聚焦应付款”:中企云链、简单汇、中金云创

>>> 供应链金融ABS-资产服务“聚焦应收款”:联易融

>>> 动态支付折扣服务“聚焦应付款”:C2FO、TradeShift

>>> 供应链金融BPO(外包服务,聚焦“实施框架”):银雁科技

>>> 票据+供应链金融资产服务(外包服务,聚焦“实施框架”):腾讯云+慧链通

>>> 仓储数字化与监管服务(外包服务,聚焦“存货监管”):南储集团

……


中小银行等传统机构的供应链金融数字化,除了上述专业细节知识沉淀与数据集成的具体困难,更大的挑战在企业文化与组织“实施框架”等顶层设计层面:文化:思维惯性转换难,守合规不犯错,往往对数字化的理解停留在信息化阶段;经营:“坐商”机制创新难,有现成产品再谈合作,不敢轻易触碰客户真正需求;(已有产品意味着市场、业务、风控、运营、合规、科技等方方面面达成了共识。内部业务知识学习和沉淀为技术,道阻且长)组织:条线分力突围难,多数部门倾向于“既要又要还要”,本来就有限的数字化预算还撒胡椒面,持续生产“数字化次品”。


给中小银行或其他资金方几点建议,供参考:


1.定主流产业链客群。越是本土的、特色的,越是有门槛的、比较容易建立护城河的;


2.找到高频交易场景。场景存在于:线下批发-交易市场,线上行业平台,线上线下协同服务型供应链公司,等等;


3.研判现有客户类似场景中未满足的需求(往往在分支行那些重复性吐槽和问题中,尤其是来自客户经办层的抱怨);


4.对标行业标杆打法。挑选学习榜样和假想敌,难而重要。方法无他,“请进来”让外来和尚念念经、打破思维框框;“走出去”,看看备选标杆怎么做到的、打开能力边界。

毛主席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战略方向(“去哪里”、“服务于谁”,产业链和场景)和进击策略(“怎么去”、“做什么”)一旦确定,用何种“实施框架”来落地实施,就是决定效果乘数、能否穿越红海和进击蓝海的主要变量。这是下一篇“从供应链共生体总视图中找模式:供应链金融实施框架”要讨论的主题。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超联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现场直击】唐多:聚势共生,合能共赢-产业发展新未来
下一篇:物流业“反内卷”进行时 “极兔式”价格战还能走多远?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