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供应链:双链如何升级供应链金融现有模式
供应链金融的崛起
传统的融资模式尽管经历了快速增长仍然面临着资金需求未能完全满足的问题,虽然国家不断给予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依旧存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待提升。而后,供应链金融的崛起为金融服务实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增添了活力,数字经济的高瞻远瞩为金融创新发展提供了舞台。
从商务部、工信部和银保监会等 8 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复制推广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第一批典型经验做法的通知》开始,区块链与供应链 “双链融合”模式被划为发展重点,被纳入12类典型经验在该文件中向全国推广。同时,央行联合 8 部委发布的《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指明规范,并肯定了供应链金融在提供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上起到的关键作用。可以看出,“双链融合”模式越来越受国家政策重视。
传统金融的融资困境与数字金融的解决方案
我国中小微企业占据市场的大多数,但是由于中小微企业在产业链上往往处于价值链的末端,无法拥有定价权,并且这些中小微企业由于直接融资手段的缺乏,银行信贷成为其主要融资渠道。但是由于大部分中小微企业信用情况不佳、财务制度存在漏洞以及缺乏足够担保抵押等情况,导致其很难达到银行贷款要求,因而导致中国中小微企业面临“利润低”且“融资难”的困境。除了中国以外,外国各国也逐渐认识到中小微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但是中小微企业长期被屏蔽在巴塞尔协议III指导下的主体信用体系之外,使得它们的信用评级困难或者信用评级指标难以匹配,再加上市场上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在主体信用金融体系下中小微企业贷款融资难且贵的问题愈加突出,这不仅阻碍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还容易导致中小微企业出现资金缺口扩大的趋势。这些企业在融资时暴露了其主体信用的缺失,一方面,主体信用体系下以不动产为常规的信用评估担保物,对中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约束程度较大;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的自身信用在信息不对称、消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对借贷方的保护机制弱,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意愿较低。
我国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随着“大智移云区”等新技术逐步发展,金融业积极开展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支付结算、资产托管、风险管理等方面硕果累累,但目前数字技术赋能金融业的转型发展仍处于流程优化、传统业务创新等层面,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产业金融模式仍待发展。以主体信用为核心的产业金融服务模式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很难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步伐,现有信用评价范围无法涵盖数字时代企业的所有资产,对于大量中小微企业而言,恰恰是拥有大量不属于主体信用评价体系范围的动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这些动产可以被实时动态跟踪,从而衍生出动产金融新模式,以弥补主体信用为核心价值的缺陷。
与 “主体信用” 不同,新一代数字技术能够基于“交易信用”而重塑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关系。“交易信用”是指交易情景下的自证性,以该笔交易下的应收账款,流动资产和权益等作为抵押和信用资质,更加适合主体信用下信用凭证不充分、缺乏传统抵押物的中小微企业。“交易信用”的创新发展是基于数字技术和产业物联网的依托,在金融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交易信用”可以突破传统供应链金融主体信用的风控模式,通过资产的数字化,风险的可预警和可控制,帮助金融机构摆脱对主体信用、确权增信和担保抵押的过度依赖,扩展惠普金融的覆盖面和普及性。
区块链技术赋能供应链金融
作为产业金融的核心,供应链金融产生于供应链管理中对应资金流的重要环节,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相关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以产业链为依托、以交易环节为重点、以资金调配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保证、以实现协同为战略,为整条供应链提供融资等整体金融方案[1]。传统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供应链信息孤岛、核心企业信用不具传递性、可信的贸易场景缺乏、无法有效控制履行风险、融资难且利息高 5 个方面的问题。
区块链的技术特征非常适用于解决供应链金融的现存问题。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高安全性和智能合约的特征,采用区块链技术搭建信用体系的底层设计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并且仅有区块链所有参与者能够获得权限查看数据,这既能够使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都能够得到合作企业的交易数据发现合作伙伴的资金流和信息流,保证能够建立企业信息档案的信息具有完整性和传递性,也能使这些交易信息得到安全保证,避免企业数据泄露。另外,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有效提高了交易的信任度和交易效率,有效控制了履行风险。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信息记录能力可以建立以企业信息、交易信息和社交信息为基础的信用体系,该信用体系由于信息的不可篡改,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避免交易数据、企业资产信息造假。由此,企业会增加自身信用等级的重视程度和合作伙伴信用等级的关注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易的信任度和交易效率,有效制约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市场主体之间形成的生态环境也能走向良性循环[2,3,4]。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应用一般是由核心企业、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各方共同搭建一个联盟链平台来实现,融资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向金融机构发起融资额度申请,由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征信情况进行调查,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给予企业一定的融资额度,并将融资企业的账户信息、融资记录、信用信息、额度信息写入区块链,各参与方可根据自身需求自由查询所需信息。
区块链+供应链应用案例
1、银行方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应用: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运用区块链技术推出的“工银e信”为核心企业提供无条件保兑确认,工行基于该确认对债权人进行增信,促进核心企业应收账款在上下游供应商中的信用转递、流转,较好解决了多级供应商授信问题,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一直以来,由于缺乏有效资金流和交易流控制手段,银行一般只为核心企业一级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而对于那些产业链末端的中小微企业因供应链融资的结构性矛盾,银行与这些企业的协同受到影响,不能完全满足融资需求。而面对这一难题,工商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将核心企业和各层级供应商间的采购资金流与交易流集中放到区块链的联盟链平台上,联盟链上只要持有应收款数字凭据的供应商便可在线上向工商银行提出融资申请,经过工行智慧信贷平台后,贷款在瞬间便可直达企业账户,有效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申请流程长的难题,进一步提升惠普金融服务水平。
2、第三方平台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应用:火链科技
近年,火链科技与江西银行、江西赣酒酒业有限公司在基于酒类流动性资产区块链抵押融资系统建设上进行合作。依托于火链科技自主研发的 Huochain 金融级区块链底层技术,通过产业赋能中心为项目设计的流动性资产数字化融资机制,实现在普惠金融背景下江西银行对广大江西赣酒经销商的有效金融支持。
在传统白酒行业中,经销商群体画像表现出差异化,大部分经销商和供应商基于自身授信和业务需求原因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用在业务上的低成本资金,进而限制了位于中游酒厂的销售及生产规模。在该项目中实现了由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上下游企业、出资方、保理商等多方节点公共维护账本,核心企业以真实链上存证进行质押担保并申请贷款,银行通过查询链上数据进行征信评价、开展放贷和监督工作。通过对供应链上真实贸易数据加密,并在供应链生态的各节点交叉验证后上链,实现贸易信息的真实可信、可溯源,最大程度上打通供应链条上所有参与企业的信息流通,大大降低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间的信用风险和成本,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同时,在江西省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将逐步开展链上资产通证化结算体系,以各类成品酒及基酒资产以信息上链为基础,生成内部链上映射通证,实现便捷化资产估值、质押、流转、结算,链上资产核心信息将定期向江西省人民银行进行同步。
结语
产业金融的数字化升级是金融服务的必经之路,而供应链金融又是其中的发展重点。在区块链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供应链+区块链”形成的“双链”使得二者在应用规模、业务模式等方面产生优势迭加,而且区块链能够在数据信息真实性和准确度、供应链各层级的信用传递、供应链的融资协同性、供应链金融风险等方面赋能供应链金融,更好把控金融风险,高效解决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08):194-206.
[2]许荻迪.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研究 [J]. 西南金融,2019(02):74-82.
[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18)[R]. 2018.
[4]张明裕.区块链驱动供应链金融创新[J].新理财,2017(11):28-30.
内容来源: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作者:江澜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