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厦门象屿、浙商中拓如何玩转“场景+科技+金融”助融新方向
一般而言,我们在谈供应链服务时候,都是从最基础的传统物流服务出发,进而到供应链服务,再延伸到供应链金融,最后到产业供应链平台模式。供应链服务涉及领域较多,按照其服务重心以及核心竞争力体现可以将供应链企业主要分为四类:供应链综合物流服务商、供应链贸易服务商、供应链咨询服务商、供应链金融服务商。
众所周知,供应链公司天然具有四流合一的优势,他们有真实的买卖交易(商流)、有仓储物流通关把控(物流)、有支付结算(资金流),还有链上所有信息都汇聚于此(信息流)。有别于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体系,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打造生态体系,集聚生产、流通和服务资源并进行优化配置的数字化产融供应链服务平台,在产业场景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科技创新、赋能供需、链接产业、服务实体方面实现了不可替代的功能。
供应链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供应链企业的商业变迁大致可以分为这几个阶段:产品、渠道、互联网流量、集成供应链。按照盈利模式来看,以是否参与货物的买卖为标准,目前我国供应链企业可以划分为交易类和服务类两种类型。其中,交易类业务参与产品的运作,主要靠赚取差额来盈利;服务类则不参与产品的运作,根据经手货值的一定比例来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用。
相较于一般贸易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地域及时间差等赚取商品差价获取中间利润而言,供应链企业则是通过收取服务费及商品价差等多渠道获取利润。一方面,供应链企业在提供的供应链服务过程中对各流程进行管理,可为客户节省采购、物流配送、产品分销等环节成本,同时提供进通关、库存管理等附加服务,因此可向客户按照业务量收取一定服务费;另一方面,供应链流程包括资金流管理服务,供应链贸易企业可为客户提供结算配套服务及一定信用支持,并按照一定比例收取费用,即供应链金融服务。
不过,由于供应链金融不同于其他的金融形态,它是基于供应链运营基础上,针对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业务关系而形成的金融行为。因此,供应链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对于金融行为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受到国家层面多项政策鼓励,被视作我国服务实体经济、扶持中小企业的重要抓手。不难发现,很多供应链公司在供应链业务模式下也早已悄然转型延伸至供应链金融领域。供应链企业也从早期的物流服务为主,逐步开始为客户与供应商两端提供包括垫资、小贷等在内的多重金融服务,扮演着“银行”的角色,从中赚取利息差作为营业收入。他们游离在行业的缝隙地带,但游刃有余;他们曾用创造性的思维搞出了金融创新,轻易而举就把不可一世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整合得服服帖帖;而随着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互联网科技+金融的飞速发展,银行、物流、供应链、核心企业等近年来也纷纷布局供应链金融领域。
过去传统的玩法,是供应链企业充当了一个“二传手”,做成一种通过贸易融资的方式进行的金融自营模式;彼时的供应链公司自然也是金融思维,更多充当了撮合平台的角色,把各方的应收账款和上下游链条嵌到他们自己的平台上,然后找各种资方去对接。但问题在于,供应链企业这种“中间抽成”并不能缓解业务本身的痛点,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融资成本。这种金融业务隐藏在供应链公司表面供应链业务背后,虽有可观的短期利息收入和投资利益,但从实际结果财务成本居高不下,不但普遍存在企业资产太重、资金成本太高、现金流周转困难,而且风控能力与风险缓释手段也普遍较差,更因客户资质良莠不齐,供应链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不小。
不可否认,传统供应链公司对客户最大的吸引力就是能提供金融服务。供应链公司最传统的资方来源是银行,自融做金融服务的时候,企业自己先从银行贷款再用贸易形式放款出去,类似于影子银行,虽然表面是融资,但杠杆一旦过高就涉嫌违规,即表面是贸易实际是做金融放了很多钱出去但又没有牌照,而且需要大量的自身资金和授信额度做支撑。另外,银行对介入供应链企业的业务最起码的要求是风险可控、交易真实可查可溯源、贷款是用于真实经营所需,而不是被挪作他用;再加上很多供应链企业自身所存在的造假、自融、资金池等问题导致风险都很高,因此银行提供给供应链公司的资金也就越发谨慎。如果供应链企业自身的风控和业务合规等问题不能解决,后续从银行拿资金将越来越难,也将导致供应链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攀升,风险也有可能随之上升。
此前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条段子:“供应链企业身披贸易公司的行、手拿物流公司的糖、却当了银行的娘。”传统供应链公司往前一步就成了金融公司,后退一步就成了物流公司,不进不退又被认为是假贸易公司。
供应链企业真正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要摆脱对资金的高度依赖,这也是很多供应链公司想要去金融标签的原因之一。随着iABCD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在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也愈发成熟,供应链企业融资的资金提供也由单一金融机构逐渐发展成金融机构、核心企业或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多个资金提供者局面;未来,供应链企业一定是要实现向“场景+科技+金融”思维的转变。
头部供应链企业拥抱“场景+科技+金融”数字供应链金融
2022年以来,供应链行业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一方面,全球供需矛盾变化迅速且深远,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频率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内经济结构转型提速增效,我国产业发展格局和重心有所转移。
新形势下,供应链行业面临重塑。现在,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专注于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资源整合、产业投资与价值创造,数字化产融供应链已经成为产业链各方共识。前段时间,国内多家供应链上市公司陆续发布半年报,从半年报中可以对供应链企业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前景窥见一斑。
经营数据是体现企业运营情况的重要参数。从2022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来看,浙商中拓(000906)、厦门象屿(600057)、建发股份(600153)、厦门国贸(600755)、物产中大(600704)均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总体而言,除部分业务受疫情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以外,这几家头部供应链公司主营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均为企业贡献了主要的营业收入,且都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在供应链服务企业拓展增量市场、提高服务效率、升维业务模式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从上述几家公司的半年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数字化产业供应链平台模式被赋予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国内大宗商品供应链集成服务商浙商中拓为例,其物流金融模式创新平台对产业客户的服务价值效果明显。基于强大的货物管理能力、风控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结合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技术的融合应用,发挥数字“天网”和物流“地网”优势,浙商中拓搭建了数字化产融服务平台——拓易融;拓易融通过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技术的融合应用和提供货物质押监管、价格盯市、市场渠道等服务,担当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制造类企业间的风控中介,助力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普惠中小微企业;客户在这个平台做存货质押的时候,中拓不但可以帮助客户便捷从银行获取融资,同时帮助银行“看得清、管得住、卖得掉”,还能管理好货物价值。
浙商中拓副总经理&董秘雷邦景就“浙商中拓数字化产业金融服务实践”这个话题在2022第二届中国(成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论坛上也表示:“基于存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是实现存货融资、服务商不需要占用表内资产的业务。对于供应链服务商来讲,产业金融是很好的流量入口,但单一的产业金融模式不具备长期可持续性,必须要配套其他的增值服务。”实践表明,浙商中拓的物流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仓库+物联网技术+内控制度保障,能够确保货物真实、货权清晰、货值可靠。应用成效方面,截至目前,浙商中拓物流金融累计银行授信额度达70亿元,投放产业客户超200家,解决产业客户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烦的问题。
无独有偶,厦门象屿则基于“场景+科技+金融”三位一体理念,通过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供应链经营能力、物流资源布局及货权管控能力、智慧物流平台以及可视化数字仓库,搭建“屿链通”服务平台,同时已形成“屿采融、屿仓融、屿途融”等产品矩阵,涵盖钢材、有色金属、塑化、浆纸、橡胶、农产品等多个领域。据象屿中报显示,通过“屿链通”服务平台,客户最快5分钟就可完成质押,1小时完成放款;象屿股份不占用自身授信、资金,就能为客户解决资金需求,仅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目前,厦门象屿已为客户取得授信超 70 亿元,“屿仓融”“屿采融”业务累计落地近 30单,用信超 5 亿元。
厦门象屿总经理齐卫东日前表示,象屿充分发挥自身供应链集成服务、供应链风险管控能力和物流能力,打造“屿链通”服务平台,保证质押货物看得见、控得住,搭建起客户与银行之间可信任的数据桥梁,在帮助实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有效解决银行货物监管、盯市及货物调剂销售变现等风险问题,也满足了客户信用赋能和资金灵活使用的需求。
显然,在数字经济时代,头部供应链企业已经意识到数字化产融供应链已经成为未来趋势,把握时代趋势、实现更高效的业务场景和生态体系自然也被列入他们的战略层面进行思考与探索。为构建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体系,头部供应链企业纷纷通过数字化转型在融入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上持续发力,锻造自身的硬实力。从多家供应链企业的半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将是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化,供应链服务平台上的企业方与银行方可以基于在平台的交易信息以及平台提供的供应链服务的数据、交易结构、风控技术等实现产融一体化的平滑对接。
开启数字化产融供应链新时代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基于供应链产业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进行风险识别,有效解决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资信不足、担保物有限的难题。
从产业中来,到金融中去。目前,我国供应链企业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供应链金融增值服务。不过,和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比如不占用自身授信和资金,如遇客户无法还款公司不承担担保责任、无需替客户偿还本息,但需协助银行处置客户相关抵押货物等。而风控方面,目前头部的供应链企业无论是中拓的拓易融还是象屿的屿链通等供应链产融平台,也都在尝试通过基于供应链的过程管控获得信用的“物流”风控体系直接链接银行和平台客户;比如厦门象屿将广大的制造业企业作为目标客户,将“流通性强且易变现”的大宗商品作为主营产品,对产品进行多维度组合降低系统性风险,形成多道风险管理防线等,由此大大减少风险暴露,风险也更为可控。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宋华曾表示,产融结合需要产业,每个产业都需要重构产业组织方式,把金融思维融入到产业里的每一个交易场景,让金融成为流淌在产业里的血液,加速产业资金周转,而实现这一切的关键就是建立数字平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强调的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确立数字信任,数字信任的核心有四点,即实时性、透明性、关联性、全周期性。显然,这四大特性对于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非常重要。而站在产业、站在企业的层面来看,现在破这个局的可能只能靠数字平台寻找可能的方法。
科技是唯一可颠覆、重塑供应链金融行业的力量。供应链公司不管是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物流服务还是信息流服务都具有先发性,因此能否站在更高的产业高度,通过自身的商业结构优势和风险控制能力,充分利用科技+数据+创新服务整合资源,不断为客户用户创造新的价值是关键。而随着各种互联网新技术的成熟应用与落地,以及面对着空前的资本洗礼,产融结合时代呼啸而来、波澜壮阔,如何深耕产业发展根基,也已经成为众多供应链企业谋求增值服务布局的决胜点。
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曾说:“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进入到一个数字化产融供应链的新时代,供应链企业需要真正深入到产业当中去,以全链协同为关键,完善数字化产业平台建设,从供应链的前端的采到后端的销,帮助客户提升效率,为真正的资金方提供持续安全、可靠、稳定的资产,做产业供应链与金融供应链的智能连接者。
来源:万联网 文章配图来自于厦门象屿、浙商中拓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