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中国14亿人口的大市场将是一个庞大的“引力场”,这也是我们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的底气所在

万联网整理 , 黄奇帆 , 2023-05-08 , 浏览:6540

重庆市原市长 黄奇帆,图源2023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2023年金融动荡成为中国与世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5月6日,2023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主题是《2023全球金融动荡与经济展望》,讨论金融动荡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路径与前景,并对未来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进行展望和探讨。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改革红利、市场红利、人才创新红利和资本市场红利、开放红利等四方面红利进行演讲:

01

关于内需

第一方面,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释放改革红利。

黄奇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高收入群体。目前我国家庭年收入10万~50万的中等收入人口超过4亿人,高收入群体也有很大规模。这些中高收入群体的需求主要体现为对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升级上。

他认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长期受总需求不足问题困扰,内需不足是表观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在中高端产品和服务领域存在许多供给抑制政策,导致供给能力增长受限,进而使得本就存在的有支付能力的庞大有效需求得不到充分释放。他建议,要通过有效扩大中高收入人群的消费,逐步带动就业,以就业带动更多就业,进而增加其他人群的收入,推动经济大循环逐步进入供需动态适配的新水平。这也正是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

比如,我国汽车年销量已经超过五年徘徊在2700万辆上下了,虽说市场规模已经稳居全球第一,但千人保有量只有200多辆,在全球同类收入水平国家中基本处于垫底位置。

黄奇帆表示,这背后是存在大量的限行、限牌、限购措施和停车楼、路网建设滞后,抑制了汽车消费需求。理顺了这两方面,可以有效刺激汽车消费。根据目前我国增速,未来十年千人汽车保有量完全有潜力达到400辆以上,年销量完全有潜力新增1000万辆,达到3700万辆以上。类似这样的行业和领域还有很多,比如改善性住房消费需求、个性化高品质的医疗、健康、教育服务以及低空航空、船艇、赛车、赛马等各类消费需求。而这些领域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主要原因是存在大量供给抑制政策,应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释放这些有效需求,以新的改革红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02图片

关于统一大市场

第二方面,建设超大规模统一大市场,释放市场红利。

黄奇帆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将在劳动力红利之后迎来一个新的红利——即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所产生的红利,市场红利。

就规模而言,中国人口有14.11亿,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接近18%;就市场结构而言,中国是个单一的大市场;就工业基础而言,中国是全要素全门类全产业链集成的经济体。三者叠加在一起将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进入中国市场的制造业,一旦规模上去了,就能够大幅摊薄六项成本,即:研发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采购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市场开拓成本。一般来说,规模经济可以影响到整个制造业成本的30%—40%,一旦达到了充分的规模,就可以以价格优势打败国外竞争对手。

“这种规模经济效应是中国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自然产生的新红利,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所蕴含的自然逻辑。”黄奇帆表示,在这个大市场的带动下,跨国公司合理的产业链布局逻辑是“产地销、“销地产

他进一步解释,所谓“产地销”,就是利用当地的综合要素成本的优势组织生产,面向全球市场进行销售。中国大市场的成本摊薄效应将是影响跨国公司“在中国、为全球”的重要因素。所谓“销地产,就是面向本地市场组织生产,更好地组织供应链响应消费者需求变化,即“在中国、为中国”。中国14亿人口的大市场将是一个庞大的‘引力场’。这也是我们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的底气所在。”

03

关于人才创新与资本市场

第三方面,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释放人才创新红利和资本市场红利。

黄奇帆表示,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速度若能提升,便可产生发展动能、红利。全要素生产力最重要两个环节,第一个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国民经济对制造业对各个方面产生的推动力。第二个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把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生产力能够融合在一起,形成迭代的一个关键中间环节。因此,资本市场如果没有得到很好发展,也会减缓我国全要素增长率的上升。

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首先从人才创新红利方面讲,以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加上全产业链制造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只要有一点创新创意的“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之势”形成新的产业蓝海,反过来为技术应用、技术集成、技术迭代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这便是中国经济拥有的巨大的人才和创新优势。我们要通过新一轮深化改革把这些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使之成为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和创新红利。

2.资本市场红利:健全退市制度,推动长期资金入市

其次,在资本市场下如何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黄奇帆给出答案,“关键在于深化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以资本市场的改革贯通创新全链条,将科技-金融-产业的高水平闭环打通,而这正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

同时他还指出,当前,注册制已经实施,但要实现资本市场行稳致远,还需要一系列基础制度的改革。在这里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1)健全退市制度:注册制要取得成功,要与退市制度相配合。不能一边不停的批量上市,另一边一些僵尸企业却无法退市。今后注册制的实施加上退市制度的完善,实现首发上市的数量与退市的数量大致协调均衡,这样才不至于劣币驱逐良币。2)推动长期资金入市:进一步扩大包括各类养老金在内的社会保险资金入市的比例,为资本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对此,黄奇帆建议进一步推广企业年金制度,并健全企业年金的投资体系。黄奇帆认为这部分工作还将带来三方面好处,1)改善投资者结构,企业年金的管理必将催生一批机构投资者;2)随着企业发展,企业年金必将越滚越大,将为资本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进而推动资本市场进入良性增长的轨道;3)有助于贯通普通职工参与资本市场、获取财产性收入的渠道。

04图片

关于对外开放

第四方面,推动RCEP落地实施,释放新的开放红利。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了系统部署。黄奇帆表示,眼下,对外开放的一个重点任务就是要推动RCEP落地实施,通过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释放新一轮开放红利。对此,黄奇帆建议从五方面着手发力:

一是货物贸易规则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农产品为例,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零关税产品税目占比从原来的20%大幅提升到约60%,中国与韩国、东盟之间的农产品开放也超出了现有双边自贸协定,这些举措都为中国农产品出口提供了便利,也有利于扩大其他国家优势农产品的进口选择。此外,RCEP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也给生鲜农产品的快速通关提供制度化保障。

二是服务贸易准入门槛降低,服务需求大幅增长。长期以来我国巨量的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发展理应具有的带动优势没有发挥出来。RCEP各缔约国在服务贸易方面达成了超出现有开放水平的市场准入承诺,RCEP带来的贸易投资活动的扩大也必然带来配套服务链的扩张,客观上为中国发展数字贸易、知识产权服务、研发设计服务、跨境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是原产地累积规则的深入应用,对于中国的产业发展带来四个方面的巨大增益:整个RCEP范围内的区域价值累积有效降低了享受优惠关税的门槛,带动区域内贸易总规模的扩大;企业为了达到原产地标准,会更多地使用区域内的中间品进行生产,有助于进一步在区域内深化水平分工,优化产业链布局;吸引区域外的跨国公司为了充分享受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加大对于RCEP区域的投资布局;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区域内的上游供应链,克服自身单独增值有限的不利条件,提高产品中的区域价值成分,从而更容易达到原产地标准,享受协定的关税优惠。

四是有利于高质量引进来,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借助RCEP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可以更好的吸引全球的外资和跨国企业继续将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特别是核心环节在中国集聚,以此为基础加快补链扩链强链,推动集群化发展。

五是有利于高质量走出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RCEP的实施将显著提升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显著优化区域内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自贸协定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促进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融合,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强化分工合作,拉动区域内消费市场扩容升级,推动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发展,这对东亚乃至全球的经济复苏具有重大意义。

黄奇帆认为,我国已经进入了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所带来的各项制度红利。比如RCEP的原产地累加规则,使得整个东南亚和中国对全世界进出口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集群。接下来,中国要成为贸易强国,必须发展好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恰恰服务贸易、字贸易是中国过去40年改革开放的短板,过去的短板将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跳板,成为我国红利的来源。

中国经济未来前景是光明的,目前的困难也是暂时的。黄奇帆认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释放改革的红利、市场的红利、人才和创新红利和开放红利,必将能使中国经济增速保持在5%以上。

内容来源:金融界、证券时报等媒体报道,万联网综合整理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万联网整理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大宗商品领军企业雪松控股爆雷,涉嫌“非吸”逾200亿被查,实控人张劲被刑事控制!
下一篇:运河时代重启!济宁加快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争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