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应用什么,怎么创新

南通供需链管理 , 邓恒进 , 2021-06-28 , 浏览:7646


3月30日,《商务部等8单位关于开展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商流通函[2021]113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连接可看)发布。为做好申报工作,4月7日省商务厅与省现代供应链协会联合召开了面向江苏省2个试点城市和28家试点企业的专题申报辅导会。我荣幸被邀请就“通知精神”和“申报填写”的学习领会进行了主旨交流。详情参看链接《“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申报交流(PPT)》。


5月24日,“第一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和示范企业评审结果”的公示”,全国有10个城市、100家企业入选,江苏有县级市张家港和14个企业进入公示名单。为巩固前期成果,更大范围内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江苏趁热打铁,在6月18日举行了面向全省14个地市的商务局分管领导、14家入选示范企业、19家全国试点企业和105家省重点培育企业的“示范创建培训”,我荣幸再次被邀请做了专题分享。



“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需要回答四个问题:



无论是对入选示范的城市和企业,还是广大的非入选城市和企业,“供应链创新与应用”都是根本。然而,仔细琢磨一下,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供应链是个名词,供应链创新,怎么创新?供应链应用,有什么可应用的?


看上去有些吹毛求疵,但感觉这些基础性的东西,有必要在“全社会都重视供应链”的大背景下,加以探讨。当然,不是纯粹地探讨概念,而是从实务角度思考各类组织如何高效地实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



供应链应用


供应链,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因为重视就有,不重视就没有,只要存在供需关系的地方,就存在供应链。


客观存在的供应链,会表现出一定的运营能力。为提升供应链能力,“供应链管理”应用而生,为此产生了很多理论,如产生广泛影响的SCOR模型。因此,供应链应用,首先应当是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承担的任务也在变化,起初是“控制成本”,通过控制库存的数量来控制成本;后来从单纯的数量控制扩展到“时间控制、质量保证”,即“以合适成本保质保量地向客户提供产成品或解决方案”;再后来,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保证资金链健康”,即不仅要考虑内部库存占用资金问题,还要通过维护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来处理应收、应付问题。


因此,供应链应用,本来是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实现“成本合适、准时交付、资金流健康”。然而,国办[2017]84号文,《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把“产品设计,销售”也纳入了供应链全过程,而且还界定“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一个扩充,一个界定”,直接把供应链应用,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应用,拓展到了供应链思维的应用,即要应用“供需匹配、资源整合、上下游协同”的思维,国家和地方文件中都提到了供应链思维,如《商务部等8单位关于开展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商流通函[2021]113号)更是强调要“将供应链思维融入经济发展全局”,要“以供应链思维融入政府治理理念”。


“供需匹配”,之前也强调,如“以合适的成本,按客户需要的时间、数量、把产品送到需要的地点”,即实现时间匹配、数量匹配、地点匹配。然而,当把“产品设计”引入供应链过程,并且还强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供需匹配”的内容就发生了变化,“把产品送到需求的地点”就应当修改为“把满足需求的产品送到需求的地点”。按照VE/VA理论,满足需求的产品需要包含“功能类型和功能强度”两个维度,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很多产品“需求的功能不是类型没有,就是强度不够;不需求的功能不是类型多余,就是强度过剩”。供需错配是最大的浪费,比“时间、数量”上的错配更加根本。因此,供应链思维的应用之一,就是要努力实现“供需匹配”。


“资源整合”,大家都耳熟能详,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就是“做自己擅长的,把不擅长的外包”。但供应链思维中的“资源整合”应该具备几个前提:


一是自己要有过硬的独特能力,如国办[2017]84号文提到的“发展服务型制造”,如果没有过硬能力的话,不就又成为赚钱低利润的“OEM”代工厂了吗,除非能够“以合适成本快速地生产别人生产不了的高精尖产品”;


二是要有过硬的整合能力,要能以“采购”的思维,开发、管理、评价各类资源供应商;


三是不能一味地依靠整合,被整合的供应商存在不确定性,真正好的东西是整合不来的,很可能会被供应商要挟,如“中兴、华为被制裁”。


“上下游协同”,是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协同”需要通过“协作”来完成。供应链管理理论中有很多追求协同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只想强调的是,当“产品设计”和“上下游协同”放在一起时,就会联想到“上下游的研发协同”,如“供应商早期介入(ESI)”就属于这个维度;如果沿着供应链上下游再拓展的话,“上下游的研发协同”就会衍生为供应链上的“研发流”或“研发链”,如纺织、钢铁行业上的两端龙头企业正在试图打通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研发。




供应链创新


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总体感觉,应该是“应用”在前,“创新”在后,没有“应用”,何谈“创新”呢?


在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和供应链思维来提升供应链能力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不合适、不经济、不如意的地方,这就需要“创新”来完成。


“创新”有很多方面,也有很多方法,但具体到“供应链创新”,从实务角度,可以分为“供应链环节上的创新和供应链约束下的创新”两个维度。


供应链是指“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一系列相互连接的供需环节组成的链条”。把从供应商处获取的原材料制成的产成品提供给客户,需要经历太多的环节,为提升供应链能力的创新,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如产品结构改良、材料替代、供应商更换、生产线调整,设备升级等。具体到实际企业,这些创新都是难度极大的,是企业非常重大的举措,属于突变式创新。如前些年的海绵大幅度涨价,某创业中沙发企业压力巨大,当有人建议采用其他材料替代时,企业负责人立马反驳,材料改变几乎不可行,因为这将引发设备、产线的重大调整。


“重大突变式创新”不常有,“细小渐进式创新”却经常有。创新,牵一发而动全身,细小创新也不容易,需要在供应链上下游的约束下进行。笔者常举一个例子,托盘上包装层数的调整,需要考虑到包装工人、包装设备、统计系统、叉车司机、仓库地面、产品本身、货车司机、交规限高、集装箱高度等一系列因素,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考虑不周,都可能导致整个创新的失败,并很有可能会引来同事的非议,领导的不满。


创新,免不了要与其他部门,与其他同事,与相关领导打交道。一旦要涉及到人,原本简单的事情,就有可能变得不简单了,即便是“细小渐进式创新”。前两天,看到某大型企业采购负责人在朋友圈晒出了这么段文字: 



“减少原材料型号,可以增加采购批量,从而有助于控制成本”,理论上非常简单,实际中却耗费大半年,真的是“知易行难”。


另外,供应链创新还包括应用供应链工具创新,通过利用工具来支撑“供应链环节上的创新”和“供应链约束下的创新”。因为业务复杂,环境多变,供应链业务处理远超出人脑极限,供应链管理先进理念的落地离不开计算机信息系统,所以就有了“供应链数字化”的必要性。随着ICT技术的不断发展,供应链数字化在沿着信息化、大数据、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国办和各地发文都认为“供应链已发展到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的智慧供应链新阶段”,并还提及要用区块链技术来提升供应链能力。工具是为目的服务的,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知易行难”,对于不断出现的新工具,需要结合企业现状,“且行且珍重”!在“缺芯少魂”的现状下,政府部门对工具使用的号召,应当“且行且慎重”!(具体理由我在“‘双十一’,到了该“降温”的时候了”有所论述)。


近来,供应链模式创新层出不穷,如B2B、C2B、S2b、S2b2c等。为了支撑“资源整合”,出现了很多供应链服务企业,以致于国办[2017]84号文把“供应链”界定为“组织形态”,以至于“供应链管理服务(7224)”进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中。不过,对于“资源整合方”来说,这都可以归类为“供应链环节上的创新”,属于重大突变式创新,实现起来很不容易。




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主体


“只要存在供需关系的地方,就存在供应链”,可以看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主体,不只是工业企业,还有其他。这在国家和地方文件里都做了阐述,具体包括农业企业、流通企业、金融企业、供应链服务企业,还鼓励住宿、餐饮、养老、文化、体育、旅游等行业积极参与,江苏发文(苏政发[2018]35号)中还包括了建筑企业和影视制作企业。除了企业外,还要求相关城市进行试点,要求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予以推动。由于“供应链是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一系列供需环节组成的链条”,所以在链条上的部门、岗位、个人也是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主体。


当然,不同主体在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上是有所侧重的:


有的侧重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有的侧重应用“供需匹配”思维,有的侧重应用“资源整合”思维,有的侧重应用“上下游协同”思维;


有时候需要开展“供应链环节上的创新”,但更多时候是进行“供应链约束下的创新”,并在不断地利用各类数字化工具进行创新。



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是国家层面在极力推动的大事,是经过广泛调研和严密论证而确定的说法。本文内容,只是我个人在学习、宣贯各级文件过程中得到的体会,因精力和经历所限,其中定有很多不妥,欢迎各位师友批评指正。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南通供需链管理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李怡:链上新金融——交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实践
下一篇:【经典】3年达3.5万亿规模的贝壳:传统行业龙头如何转型产业互联网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