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深度思考

万联网 , 申策 , 2021-07-19 , 浏览:5254


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早期,是把一切知识统统包含在哲学之内的。知识框架和思维模式是人的底层代码,决定了一个人的想法和行为,这些不同的想法和决定,导致了我们不同的方式和做法。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发展,众多的角色参与,站在不同的角度所产生的想法和认识,决定了供应链金融的不同做法和模式。


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供应链金融具体的产品与知识容易学习,但是道难寻,我们如果一直在同一个思维层级下思考,即使我们增加再多的知识和信息,也只是在做低水平的重复,我们需要做的是建立供应链金融的思维模型,提升思考的维度和认知的水平。


本文(原题目为《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哲学思考》)是中金云创专家团队关于供应链金融探究系列的第三篇,前面的两篇:《浅析供应链金融学习与探究方法论》和《产业供应链金融江湖之天龙八部》分别是从供应链金融研究方法和产品与服务的发展和应用两个维度做一下梳理。本文试图提升维度,深入思考,做一个逻辑性的思考和梳理,让我们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文章和资料时,有一个结构或框架,也让我们在当下供应链金融的火爆之下,更多一份冷静。


实体产业和金融机构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催生了供应链金融,并使之不断发展。基于供应链金融演进的内在逻辑基石、逻辑主线和逻辑拓展,包括供应链金融理论、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成为相关学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引起了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多种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现象与感知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本质的人自然是有不一样的命运。”现象的背后必有其道理,几乎每件事物的背后,都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能不能对现象持续感知,从紊乱中发现结构和规律,决定了我们思维的高度和力量。


供应链金融目前的发展依旧是依托于具体的场景,基于我们所具备的能力、资源及禀赋,运用科技的手段,通过模式进行驱动。模式能够成功驱动的核心要素是场景,而基础动力是供应链金融的思维模型。中金云创之所以能在业界做出一定的成绩,也正是因为团队所积累的行业思考和项目积累,不断帮助客户构建供应链金融的顶层设计,持续沉淀构建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的经验,形成自身全面的架构体系和解决方案。


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是供应链,将供应链上具体的场景与银行已建立的结算体系和信贷体系相结合,其核心依旧是金融。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一般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形象地概括为1.0、2.0和3.0阶段。简单说,1.0是传统的“1+N”线下阶段,2.0将线下迁移到了线上,3.0则是通过科技的手段,建设供应链金融平台,即“N+1+N”的平台模式。


从当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来说,我们归结为三种主要模式,一是核心企业出发模式,这也是当下的主流模式,但主要解决的是应付,应收端目前还没有好的方案;二是供应链服务模式,即基于三方供应链管理公司为供应链上企业所提供的代理采购、代理分销、物流、仓储、虚拟生产等集成供应链服务基础上,提供金融服务,主要类型可分为存货、代采、赊销等;三是数据融资服务模式,即运用AI、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获取多维度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加工处理,进而建立风控模型,提供金融服务的模式。


对于现象的感知,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感知的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比如,如果我们是从直升机上面,向下看铁轨,他们看上去是平行的;但如果我们是站在铁轨上面,向前看轨道,他们看来是是交汇在一起的。对同一个标记,当我们带上滑雪的护目镜时,我们所看到的坡道上的颜色,与不戴护目镜时所看到的颜色显然不同。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创新,需要我们基于场景和现象的持续感知,使用归纳、演绎、推理等方法,抽丝剥茧,抓住核心。


客观和主观


客观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事物。换言之,不管人们是否认识他、是否知道他、承认他,他都一样存在,这就是客观。客观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主观与客观正相反,他是指被人的意识所支配的一切。比如,人们想问题、做事情,都属于主观范畴。


客观和主观存在一定的联系。客观决定主观,主观能够反映客观,并对客观具有能动作用。当主观正确反映客观、并作用于客观时,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到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则会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举个栗子,在我们看电影时,看到张麻子向师爷开枪,然后师爷应声而倒,我们便认为是张麻子开枪导致了师爷的受伤,而事实上,电影中张麻子的开枪与师爷的倒地毫无关系,只不过是我们基于自身的经验,预设了张麻子的开枪与师爷的受伤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一定会对另一件事物造成影响,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直“相互连接”,我们之所以会认为是这样的因果关系,忽略了客观的事实和事物的本质,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定式和心理暗示。


很多时候,我们一说到供应链金融,首先想到的就是金融科技,运用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和达成供应链金融业务落地的目标,这个出发点显然是不够的。如前所述,供应链金融依托于具体的场景,需要靠模式驱动,而模式的核心显然不是技术。技术,或者说科技,仅仅是手段、是工具,技术解决不了基础的商业逻辑的问题,技术也几乎无法有效的解决风险控制的问题。技术最大的作用是降本增效,技术仅仅能够从部分维度对模式进行有限的驱动。即便是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也不能够成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驱动力。


我们的主观意识,在很多时候,并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和客观事物,也并不能很好地应用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当中,我们需要放下自身的预期及自己所愿意相信的东西,需要我们尽可能客观,摆脱脱离实际的幻想,摒弃对内心的扰乱,科学的分析和决策。


偶然与必然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并起着不同的作用。偶然性表明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生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种不可避免、一定如此的趋向。


偶然与必然是从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的方面来反映事物间不同类型联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偶然性产生于客观事物的外在条件、非本质的原因,必然性产生于事物的内部根据、本质的原因。


原因始终是一种先行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后一种继起的变化成为必然,也就是说,任何原因,都必须作用于某物,才会使得这个确定的物体身上产生一种变化,而这种变化必然是会体现这个物质的某种特性的。


供应链金融所以在今年能够大火,究其原因有多个方面,首先是环境的变化,疫情和贸易战等因素,基于时代背景,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发展思路;其次是全球化、数字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需要,需要做实做强,脱虚向实,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和效能;再次,众多民营类金融服务机构的自身发展需要,随着互联网金融、小贷公司、保理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的跌宕起伏,逐渐意识到民营机构需要从金融驱动模式向服务驱动模式转型;再次,众多供应链金融参与者的驱动,在地产融资和城投融资受限后,更多的目光转移到供应链金融上来,试图用供应链金融的方式来打破僵局。


供应链金融的商业属性,是企业基于交易、支付、结算、融资、产业整合和信用管理的融合,通过多个层面的融合,来优化自身和产业链的运营效率。从资金端来看,是基于账户体系、贸易融资和信用管理等核心基础,并深度与企业行为进行融合,供应链金融是资金端对公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的火爆并不是偶然,是趋势和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联系和影响


从哲学上讲,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从广义上讲,如果一件事物能使另一件事物发生改变,那么这两件事物便有联系,任何事物间的联系都会构成框架,事物能够依次联系抽象概念的数量就是事物的维度。


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根据事物及其变化的现象和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抽象,得到概念、原理、理论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关注联系和影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形成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刻思维。


企业这一组织的核心目的和运营目标就是盈利,中小企业如此,核心企业是这样,银行也是这样。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各自也和行业服务机构、监管机构等发生着更多的联系。批评银行不作为,核心企业耍流氓,或是中小企业就是处于弱势,这明显是割裂的看问题。从核心企业来说,一样存在着应收应付的问题,也有企业经营目标的要求。在核心企业未收到款项,让核心企业准时付款给中小企业的做法显然也是行不通的。同样的,资金端也是因为中小企业存在信用不足,生命期较短等问题,而依托核心企业来做相关业务,银行是有着自己的评估和考量。


唯物主义强调事物是联系与发展的,强调事物中的矛盾对其的影响,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所谓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世界是物质的,而人的世界又是社会性的,简单说来,就是要一直使用联系的眼光来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考来指导我们对供应链金融的思考。


动机与选择


动机是指以一定方式引起并维持人的行为的内部唤醒状态,主要表现为追求某种目标的主观愿望或意向,是人们为追求某种预期目的的自觉意识。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当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并且存在着满足需要的对象时,需要才能够转化为动机。


亚里士多德曾说“选择是对于在我们能力范围内的事物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欲求,它在测试性格上是比行动更好的指标。”从现代哲学来看,选择这个概念被用在了许多不同的层面上,有时选择指的是纯粹的内在思考过程,一种决定的行为,但未必会有明显的外在行动。


虽然人类是拥有理性的动物,但事实上,我们经常会出现不理性的成见、偏袒、自我中心、思想保守、一厢情愿或者刻板印象。解决的方法就是,去察觉并积极对抗自己的不理性倾向。尽管我们可能都认为自己保持理性并且深思熟虑,但我们都是人类,都会有人类常见的思考缺陷。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似乎永远不会做出客观的选择,但是整个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就是我们自我理解的持续完善。


数字化源起于十年前,通过更多新技术的应用,即将实现“万物互联”的数字化进程。信息化将设备与人互联,网络化将人与人数字互联,数字化和智慧化的进程将改变很多个领域。


供应链金融本身就是应用在不同行业当中的,必然会根据行业呈现不同的特性,随着数字化的进程,将促使供应链金融向更垂直细分、更精准、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将逐渐走向成熟,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的方式,对企业的静态数据整合和动态经营数据的实时监控,根据融资企业生成全方位、多维度的分析报告,依托大量的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处理,结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匹配,对融资企业的资质和信用、行为等状况进行全面合理评估,尽可能做出有效和准确的判断,从而将放款风险降到最低,这是基于更大长尾市场的选择。


我们看到包括中金云创在内的众多同仁已经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努力,利用自身的能力、资源和优势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展开充分的合作和竞争。固然中小企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本次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及反思,必然会让众多的中小企业突出重围,更好发展。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贡献了其应发挥的价值与活力,我们需要给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条件,营造更好的环境。


未来,我国供应链金融领域必将产生更多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服务类型,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高效便捷的为更多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为有源头活水来”,让金融回归本源,让金融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


哲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一门真正的自由之学,它一切思辨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哲学必然是关注世界、关注人生、关注现象的,他更多的是关于生活、关于现象的思考的外延。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发展与实践,积累和提供了具体的材料,通过哲学的思考,做另一维度的总结和研究,进而用哲学的理论,来指引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学习和探究的过程里,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是最重要的事情。一个错误的问题是得不到正确的答案的,而往往是,我们在提出正确的问题的时候,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了。如果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就是错误的,那么我们是没有办法找到正确的路径的。好的问题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甚至帮助我们发现之前所忽略的要点,促进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我们需要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停学习,持续探究。“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最终决定我们能力和成就的,是我们人生的格局和思考的格局。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作者简介:申策,现任北京中金云创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华南分公司总经理,同时担任中国物流学会理事、五道口供应链研究院研究员、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实验室特聘专家、融易学供应链金融智库特聘专家等职。毕业于南开大学政治学系,先后在北大方正、随行付、首钢基金等国内多家知名公司担任管理职位,在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领域有着较深入的研究及业务实践,在多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等任合作专家讲师,同时担任国内多家知名企业的供应链及金融咨询顾问,具有丰富的咨询服务经验和项目运营经验。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京东物流被调入港股通股票名单 供应链护城河该如何继续搭建?
下一篇:刘晓春:探索数字供应链金融新路径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