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供应链金融工厂”挂牌!浙商银行探索特色支行专营新模式

万联网整理 , 供应链金融智库 , 2023-08-03 , 浏览:2386

为深入贯彻落实杭州市加快建设五大产业生态圈的战略举措,贯彻落实浙商银行总行“深耕浙江”首要战略,7月31日,浙商银行杭州分行“供应链金融工厂”正式挂牌。浙商银行及吉利控股、中国宝武欧冶金诚、浙江省交投、浙江省省国贸、政采云、卖好车、国网英大等链主企业代表也一同参加了挂牌仪式。

浙江是全国数字化改革最早、最快,也是成效最突出的省份之一。作为金融创新应用的探路者和实践者,浙商银行持续深化供应链金融,助力差异化发展。浙商银行积极开展数字供应链融资业务,运用金融科技手段,通过打造数智金融服务新模式,强化数字化成果应用,不断提升、丰富和优化金融供给,让银行自身的数字化改革,真正成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有效助力。

作为制造业大省,浙江率先在国内开展“产业大脑”建设,提出到2025年底实现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大脑应用全覆盖。而随着浙商银行系统开启数字化改革,基于产业数据的“产业大脑”数智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升级。截至今年5月,浙商银行已实现智能电气、电机、化工、化塑、畜牧等16个“产业大脑”合作项目落地,接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用户316户,授信总额超188亿元,累计发放融资217亿元。实现“一点授信、链式用信”的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应用,作为浙商银行数字化改革最为突出的标志性成果,入选了2022年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

在“深耕浙江”“聚焦弱敏感资产”的战略引领下,浙商银行持续外拓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优势,设置与公司银行部平级的供应链金融部,积极拓展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客户,其供应链金融业务在科技研发、客群基础、组织架构等方面均具备强大优势。

2022年以来,浙商银行杭州分行以打造供应链金融标杆行为目标,在总行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大本营分行优势。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200家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余额突破200亿元。今年以来,杭州分行充分调研56家供应链核心企业,针对传统供应链体系的六大核心痛点,以及专业化体系不全、数字化程度不高、前台化触点不足的三大问题,在总行的支持下,提出“供应链金融工厂”专营模式。

据万联网了解,此次“供应链金融工厂”的成立,是浙商银行杭州分行深化改革,全面整合前中后台,开启的一次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的迭代升级。通过该模式,杭州分行将进一步实现服务专业化、数字化及前台化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通过五家供应链特色支行的设立及专属风控团队的配备,形成了“专业化经营+过程化风控+标准化管理+全流程服务”的特色专营模式,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同时,该行全面加强供应链金融场景研究,为汽车、电力、能源、通信、钢铁、安防、建工等行业,出台更加有行业契合度的供应链产品体系,依托供应链工厂的专业团队为各核心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此外,该行将为供应链业务配备专属科技力量,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加大系统对接、技术开发、平台共建的支持力度,让区域产业链企业共享浙商银行数字化改革的成果。

未来,浙商银行杭州分行将充分发挥供应链金融业务优势,借助省内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业务基础,聚焦重点行业龙头产业链,持续探索供应链金融业务专业化经营的模式,为“保链、护链、强链”持续贡献浙银力量。

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意义

发展供应链金融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痛点难点的一大利器,更是有效推动产融结合、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有利于促进链内资金融通、提升链内运营效率,从而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由于供应链金融处于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绿色金融、乡村振兴、场景金融、金融科技等各类金融服务和创新的交汇处,处于客户、交易、风控、收付、金融的链接点,几乎所有银行都将供应链金融所有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深入参与产业链全流程,与企业形成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长期合作共赢。

一是推动对公业务转型。当前银行对公业务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与挑战。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后疫情时代叠加产业转型升级,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承压,使得银行对公业务创收更加困难。二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新兴金融机构不断争夺中小微企业客户资源,银行下沉拓客获客面临更大竞争压力。三是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拓展,企业融资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

对公业务的形势跟以前不一样了,未来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产业和企业,银行业务转型非常重要。在此背景下,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与企业实现深度合作,切实促进银企关系发展,为实现对公业务成功转型提供强有力支持。

2022年,多家银行不断发力对公业务,对公客户数量持续增加,加大对公贷款投放,公司类贷款余额较上年末有所增加,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也进一步提升。以国有六大行为例,截至2022年末,工商银行的对公客户历史性突破1000万户;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的对公客户分别为936万户、935万户,较上年末分别增长77万户、89万户。展望2023年,多家银行表示,将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优化信贷结构,对制造业、绿色、普惠等领域的支持是银行的重点发力点。

以平安银行为例,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平安银行对公客户数 64.23 万户,新增用户转客户突破10万户,对公开放银行服务企业5.9万户,企业贷款余额 1.38万亿元,其中在新能源、新基建、新制造“三新赛道”投放资产规模393.36 亿元。同期,其供应链金融融资发生额 2607.41亿元,投行业务、债券承销规模分别达到 1638.88亿元、844.15亿元。

“支持实体经济是银行对公业务的本源,也是对公业务健康发展的基本盘。”在3月份的年报发布会上,平安银行行长胡跃飞表示,支持实体经济不是一句口号,在顺应市场发展的大势下,对公业务也要不断调整新策略、新打法。为此,在今年的工作会上,该行提出了新的“支持服务实体经济15条”。平安银行对公业务的新策略,指的就是数字化驱动的新型交易银行和行业化驱动的现代产业金融这两大赛道,做实上述“三张地图”,提升数字、综合、开放、行业四大能力,深耕一大客群。

二是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当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的根本原因在于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放贷成本和风险高。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大幅降低银行放贷成本。一方面,银行不需要对单一企业的抵质押物、信用数据等进行风险评估、授信决策,而是可以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和背书,对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进行筛选并实现批量获客,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银行通过跟踪掌握整个产业链,利用资金的封闭运作,确保交易真实性和后续资金回笼的可控性,降低放贷成本和风险。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使用供应链金融服务不仅能拓宽融资渠道,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相比民间融资的成本将大幅降低,还可以通过延长账期加强资金流转。

三是拓展场景金融的有力渠道。发展场景金融有利于银行实现低成本批量获客,并针对场景设计产品并提升金融服务差异化竞争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场景金融创新和突破多体现在消费端,如医疗、教育场景下的消费贷,而对公业务的场景服务相对缺乏,属于蓝海市场;发展场景金融的获客与风控数据支持多依托于第三方平台,如大型互联网电商等,获客数据真实性与风险管理效率有待提升,且与大型互联网平台等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成本相对较高。供应链金融实质上属于场景金融,通过将金融服务嵌入供应链中,依托核心企业或平台的数据和信息,实现批量获客、精准服务、降低成本和风险。近年来我国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日趋完善,产业链内数据信息的整合和利用效率有了明显提升,但相比于互联网平台对消费端数据的整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一方面可填补对公业务的场景金融服务空白;另一方面可利用自身优势,挖掘并利用好链内数据,提升差异化竞争能力。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浙江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
下一篇:深圳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52% 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供应链融资经验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