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掌门人”同台发声释放强烈政策信号: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文汇报 , 文汇报 , 2024-06-20 , 浏览:2342

经济兴,金融兴;金融稳,经济稳。

在6月19日开幕的2024陆家嘴论坛上,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掌门人”同台发声,从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保险业发展,到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充分释放深化金融领域改革与开放、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信号。

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论坛上对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作了系统阐述。他强调,中国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支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具体来看,在货币政策的总量上,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在货币信贷的结构上,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上,着力规范市场行为,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我们也注意到,经过几十年的商业化、市场化进程,一些金融机构仍有着很强的‘规模情结’,并且以内卷、非理性竞争的方式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这是不应该的。”潘功胜坦言,对一些不合理、容易消减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行为,要加强规范,包括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短期内,这些规范市场行为的措施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

在汇率方面,人民币汇率在复杂形势下保持基本稳定。人民银行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但同时强化预期引导,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潘功胜透露,为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也在研究中国未来货币政策框架,包括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做好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

他特别提出,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提速

聚焦保险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特别提到精准高效服务新质生产力。他表示,将推动保险业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健全涵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体系。完善“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机制,更好发挥集成电路共保体作用。加大保险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创业投资等支持力度。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推动新能源车“愿保尽保”,鼓励保险机构加强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等方面的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

对外开放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李云泽说,我们将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定不移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指导金融机构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研究放宽非银金融机构的外方股东范围,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各类业务试点,支持在华外资机构深耕中国、稳健经营。

一年前,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在上一届陆家嘴论坛现场启动建设。李云泽表示,上海在金融业改革开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期,将会同上海市政府出台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保险资金试点投资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合约及相关产品,放宽临港新片区非居民并购贷款限制,鼓励中保投资公司在沪更好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功能,支持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在沪落地。

积极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发展

“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能够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多源头活水,让投资者更好分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中国证监会主席、论坛共同轮值主席吴清表示,下一步要通过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服务覆盖面和精准度,壮大耐心资本,从制度机制以及理念上解决包容创新的问题,积极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发展。

吴清认为,当务之急是深入研究相关企业的特点、发展规律及其在投融资、激励约束、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丰富资本市场的工具、产品和服务。他还透露,将和有关方面一道,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围绕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优化支持政策,引导更好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今年是科创板设立5周年。吴清在现场宣布,将发布深化科创板改革的八条措施,进一步突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健全发行承销、并购重组、股权激励、交易等制度机制,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针对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他表示,证监会将积极支持在上海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推动股票和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期货和衍生品市场作用,促进“上海价格”影响力不断提升。支持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展业,鼓励本土机构用好上海发展优势,加快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表示,将以更大决心和力度,坚定不移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迈向更高能级。

一是提升资本项目开放质量,为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营造良好环境。他透露,为加快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证券投资,正在修订相关资金管理规定,进一步简化和完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RQFII)资金管理,支持壮大耐心资本;支持境内机构开展跨境投资,近期已向53家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发放额度合计22.7亿美元,着力满足居民境外投资合理需求。

同时,借鉴国际财资中心经验,研究完善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政策,支持跨国公司在沪设立全球或区域资金管理中心。立足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推进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业务规范发展,支持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功能和对外服务能力,支持上海高水平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

二是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加强对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金融支持,包括促进跨境贸易投资外汇便利化,拓展科创企业跨境融资,更好服务跨境资本进入退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等。

三是充分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推进更大区域范围内的高层次协同开放。鼓励上海依托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银行外汇展业改革与尽职免责等政策,探索“越诚信、越便利”的外汇管理模式。有序将上海的高水平开放政策复制推广至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突破,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四是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为上海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的连续性、可持续性提供保障。提升开放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加强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深入参与国际金融协调合作和全球金融治理,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来源:文汇报 记者 唐玮婕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文汇报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2024亚洲物流双年展上海开幕
下一篇:130%!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618服务企业数量同比翻番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