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教授储雪俭:产业供应链金融未来的走向
12月21日,上海大学教授、博导储雪俭现身于2021年首届中国(成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论坛,并且以“产业供应链物流的数字化转型探索”为演讲主题,从专家视角着重阐述当前产业的变局、突出问题、产业数字化的转型基础、产业供应链物流服务的新需求、产业供应链物流新服务以及产业供应链物流生态的数字化重构。
本届论坛主要有两大主题:一是产业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二是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路径。在储雪俭看来,供应链金融并非是新事物,它的前身是物流金融,而在100多年前,上海已经开展一些物流金融活动。而供应链金融主要分成三大业务:一是结算类业务,二是融资类业务,三是证券化业务。而要做好这三大业务,最重要的是如何做好风控以及思考供应链金融根植于哪片土地。
储雪俭还进一步阐述关于产业供应链金融的链式思维——要做好供应链金融,需要追寻高附加值的增值活动。而高附加值的增值活动是由产业链来推动的,产业链推动了供应链,然后供应链需要根植于物流链。所有金融业务不是无中生有的,也需要根植于产业链和供应链。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以“数字”重塑产业韧性
从现阶段发展来看,在新冠疫情的反复影响下,产业发展出现新的变局,即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转变,社会进入了产业互联网的时代。
产业互联网是产业的数字化变革,是重塑未来产业活力和韧性的关键。在产业的升级变革中,“数字”成为重要的生产组织、产品研发、客户营销资源,数字化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引流、顾客资源管理,还能帮助企业实现有效赋能与管理效率提升,实现产业升级的宏大远景。简单来说,企业推行数字化的动力在于四个方面:促进销售、优化成本、产品创新和提升效率。
据机构最新数据,目前,产业数字化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达到39%。产业数字化转型打破传统供应链的信息孤岛、非实时信息交换、非实时、非智能认知分析和预测等重要问题的同时还对传统供应链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目前看来,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本身对传统供应链来说,有四大方面的挑战:第一、需求的快速变化与不确定性;第二、组织对于需求的获取与满足能力;第三、供应链的预测与响应能力;第四、组织成本与风险控制能力。而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传统的产业链向数字化、智能化、可控化的的转型速度变快,其中暴露了当前产业数字化转型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如何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和沉淀;二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如何通过采购、生产、物流以及客户端等端口的无缝对接实现产品、需求、流程、成本、管理的均衡结合组合。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供应链中产业的基础上整合和创新,助力传统企业蝶变,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孕育新业态新模式,助推行业价值重塑。而产业互联网驱动下的供应链物流转型主要有六大关键要素:以数字科技变革生产工具,以数字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内容重构物流服务,以信息网络配置为市场配置纽带,以网络服务平台为产业生态载体,以数字善治为发展机制条件。
那么,如何对产业供应链进行数字化转型呢?储雪俭认为,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上,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企业,需要有关于“五化”的具体步骤:如何把业务进行数据化、如何把数据进行资产化、如何把资产进行价值化、如何把管理进行标准化以及如何把运营进行平台化。对此,储雪俭还从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和资产价值化三方面提供具体步骤:如何把业务进行数字化,把数据如何资产化以及如何把资产再进行价值化。它们之间的演绎的过程是一种链式逻辑。首先通过业务订单标准化与电子化,通过上下游各流程,实现企业业务数据化,进一步推动传统供应链的信息互联互通。其次,要通过对全程业务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挖掘对企业运营管理有价值信息,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决策,实现数据资产。最后,推动传统产业供应链领域实现数字化发展,最终实现资产价值化。
产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脱虚向实,搭建和巩固数据基础
在储雪俭看来,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在于脱虚向实,回归到产业上,做好产业基础,以产业物流为根基,巩固业务上的数据基础,并搭建好实现数据化赋能。从传统供应链过渡到现代数字供应链,搭建和巩固数据基础,需要的是一种链式思维,比如电子合同,当把合同或者单证包括仓单、运单、订单和水单上的数据做扎实后,还需要通过法律比如合同法、物权法,对这些数据进行赋能、固化,从而提升它们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流动,让产业供应物流服务有了新需求。
一种是以高效物流加持作为保障的商品供应链金融。从供应链金融来看,无论是商业保理,还是质押融资,无论是订单融资,还是应收账款,产业数字化将会带来万亿级的市场量。因此,产业供应链物流与金融进行跨界,要以网络为纽带,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网”,更重要的是组织布局“库网”、“干线网”、“配送网”以及“商品网”,五网齐构,推动产业供应链物流生态和金融生态的轮动发展机制。
另一种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风控技术的运力供应链金融。运力供应链金融业务更多作用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大量中小企业具有融资需求但缺乏主体信用,与现有的大企业相比,而这样的融资基础导致一种不平等的竞争,由此可见,在传统金融风控模式下中小企业难以融资。
那么如何做好对中小企业的授信工作而助推数字供应链变革呢?回到链式思维上,结合产业数字化,发挥IABCD的技术作用,在数据积累和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那么小微物流企业的数字供应链变革成为可能。同时结合监管手段和交易场景,做好中小企业的授信工作。在这种信用基础上,运力供应链模式由此形成。根据采购联合会的统计,国内中小微企业的占比约为97%,而这些中小企业往往比较缺乏资金。如果要具体到运力供应链里面的小微物流企业,那它的占比将会更高。因为,它的运力市场又是相当大,比如说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14.6-14.8%之间,物流费用里面运输费用要占到55%左右。55%是什么体量?这是一个万亿级的体量。公路运输费用的占比约为78%,铁路运输费用的占比为7.7%,水路运输费用的占比为10-11%,所以,未来运力供应链的主体将可能会是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包括承运商企业
又如何把万亿级所看不见的服务所产生的业务做好?平台型供应链的企业就出现了,而以下三个特点让它们实现数字化发展:一是有大量沉淀下来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20-25%的物流公司,其中包括货代、运输、零担等公司。二是数据可标准化。物流公司对于货物过程管理、时效管理等,多数有成熟的信息管理系统,其中定位系统是北斗或者GPS导航,其中定位数据是国际标准。二是供应链金融包括融资租赁业务等嵌入运力供应链金融服务里。三是这些数据是可验证的。可通过无法篡改的GPS数据,验证业务数据的真实性,信息存在多维度交叉验证的可能。
新需求:产业供应链物流新服务,打通端到端的全程链接服务
如果把运力业务集中在供应链物流当中,对企业包括园区内的企业的计量方法发生了变化,,未来流量型的计费,在产业供应链里面也会成为一个发展方式。比如,郑州的某个超级分拨中心,占地面积是340亩,其中有30多万方三层楼的一体仓库,一层楼做分拨,两层楼就做金融,存货融资的仓,三层楼做缓冲仓,到目前为止,它是亚洲最大的一个超级分拨中心。它以“天上云跟地下网”的方式,对产业供应链物流的业务进行透明化、可视化、可追溯,其中还整合该地区的物流企业,也就是把运力业务集中起来,而这种运力供应链产生一个新的物流生态圈。基于产业互联网,以业务整合的方式,就会形成产业供应链端到端的全程链接服务。以水产品产业供应链物流业务模式为例,如果打通端到端的全程链接服务,从捕捞、养殖、加工、物流、贸易,又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其中的附加值是层层放大的。所以,在这样的产业链供应链,需要大量资金,也会出现延迟支付的问题。要做好产业供应链物流新服务,储雪俭总结出以下三个关键词:一是产品可标准;二是安全可追溯;三是交易可信任。
供应链创新日益从生产端向消费端移动, 消费升级和新技术的深度应用加速了供应链重构;在交付完成的基础上实体贸易的联动连接,完善交付网络的纵向和密集度布局。也就是说,从这个维度来看,需要一体化数字供应链交易集成服务,这种服务主要把供应链的创新服务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延伸,也就是整条链从前端工厂到配送服务,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做好安全保障,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高效可靠,最终形成供应链金融物流。
产业供应链物流生态的数字化重构,主要表现在数字技术重构商品供应链金融。如今,区块链技术有一个可用武之地,在穿透产业链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能否更好地实现交易增信和监管增信,通过这样的增信方式让中小企业的信用自增和信用自证,从而能够多级传递供应链金融物流的信用。换言之,区块链技术通过把各层级供应商(经销商)的信用映射到链上,采用数字化的权益证明通证(Token),使核心企业信用实现多级拆分并沿供应链流转,运用法律和合规建立点对点的关系,构建全产业链条信任关系,实现信任沿供应链上下游无损传递。
未来方向:以科技多层穿透,交易闭环将走向交付闭环
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主要应用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穿透产业供应链的第一层,至于能否进一步穿透到供应商的供应商,或者用户的用户,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块链、物联网等金融科技。同时,当前产业各环节未上网、上云、上链,整个供应链信息不透明,难以建立覆盖整个供应链链条的信用体系。那么,在交易数据真实性无法保证、企业信用风险难以评估的情况下,信任无法传递,供应链金融就只能服务到核心企业的直接上下游,越靠近供应链条末端的小微企业越缺乏信用背书,难以自证。
储雪俭认为,结合金融科技、产业、金融的融合基础,组成一个产业供应链金融的增信网络,其中囊括监管增信层、交易增信层和核心企业增信层,这也是通过数据增信来实现信用重构的一种方式。在这个基础上,企业通过IABCD技术,可以对产品或者商品供应链做到线上跟线下的融合,实现线上高可信的交易,线下高可信的交割和监管。也就是说,我们把物联网、互联网和区块链有机结合起来。
对此,储雪俭预测产业供应链金融未来的走向是,交易闭环将会走向交付闭环,这种交易向交付闭环,也可以说从O2O变OTO。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储雪俭还分享了他对物联网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与见解。传统意义上的物联网,指的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并没有将“活动”这个维度(消费、生活、商务等)包括在内,因此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区块链商务”概念的出现,其在商业领域。因此,储雪俭提出,如何把人、货和对象能够统一起来,并且参与到未来的交易活动中。这意味着,需要把对象要虚拟化,把人和活动要连起来,这样才能做到OTO。否则O2O中间还是有断链,一有断链,做金融的时候就有风险。
对此,储雪俭认为,目前最佳的实践方式是动态二维码,也就是说用动态二维码传出信息,同时也能够把数据采取出来。比如今天扫出的动态二维码显示出来的是成都的信息,但所采集出来的数据是上海的信息,那可以说明这些信息有伪造的嫌疑。再结合统计的服务,服务的服务,连接的服务,形成OTO,从而能够对产业供应链金融进行监管。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