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平台风控

中国金融杂志 , 王滨 , 2022-01-04 , 浏览:6263

作者|王滨「招商局租赁副总法律顾问」  文章|《中国金融》2021年第24期


导读:风控能力建设始终是供应链金融平台稳健发展的核心,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为平台风控水平升级提供可能


2021年4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基础上,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在农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物流业等重点领域搭建供应链产业链金融平台,提供方便快捷的线上融资服务”。这里提到了供应链金融平台发展的前提,即“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笔者将从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发展历程出发,探讨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平台面临的挑战和风控模式。


供应链金融平台的数字化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早在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供应链已发展到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的智慧供应链新阶段”,特别提到“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为供应链金融平台业务创新、技术应用、有序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指南。


2018年4月,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发挥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作用,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2019年7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在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方面提出加强核心企业风险管控、加强真实性审查、加强合规管理、加强信息科技系统建设等要求。


回顾供应链金融平台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主要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供应链金融平台起步阶段。通过将企业ERP系统、采购结算账期系统与银行审核系统的对接,实现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供应商在银行开户后,由银行对其单独考察并单独授信,程序上仍然较为繁琐。第二,供应链金融平台功能化发展阶段。除了银企直连、线上下单、线上审核等功能外,应收账款证券化等业务实现了线上化操作,融资成本也实现了较大幅度下降。第三,供应链金融平台数字化发展阶段。供应链金融平台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通过批量运作与量身定做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供应链融资提供更加高效的解决方案。


运用金融科技强化平台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平台在防控信用风险方面,主要需关注融资企业的资信和财务状况,包括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过往信贷及其他融资还款情况、近期信贷结构及还款压力、主营业务开展情形、资产负债情况以及应收应付账款结构等,实质是对其未来履约能力进行评判。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依靠现场尽调、人工复核等进行分析判断;在供应链金融线上化、平台化后,越来越多的信用风险分析依托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进行。大多数供应链平台可以外挂或对接第三方风控查询系统,这些系统除了对正常资讯进行搜集分析外,还能适时进行风险信息捕捉与推送。


在一些供应链金融平台上,对于融资人的过往贷款及还款记录情况,在得到授权许可的情形下,可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系统进行查询。同时,与平台有合作关系的银行获得授权许可后,能非常便捷地查询融资人的流水情况,测算融资人的现金流水平,从而了解其真实资金需求和还款能力。此外,发票查核识别系统也可作为判断融资人资信情况的辅助手段。一些供应链金融平台以上述流水和发票风控云为基础,叠加司法类、工商信息类、综合网查等多维数据获取功能,提供运算模型、风险监测等定制化服务。


法律合规风险管理


2021年1月实施的《民法典》在第三编合同编中设保理合同专章,对保理合同结构、有效性、有追索及无追索保理、转让通知、转让登记及顺位等进行了明确界定,为保理业务提供了法律上的基本遵循。《国务院关于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的决定》明确规定,自2021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其中包括应收账款质押、存款单仓单提单质押及保理等,由当事人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自主办理登记,以保障保理交易活动的稳定性。


应收账款真实存在是开展保理业务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供应链金融平台开展保理业务时,要特别关注保理业务的真实性审核。同时,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为确保保理合同双方意思表示的真实性,须从合同签订流程上强化合规性管控。


供应链金融平台在判断应收账款真实性时,应对融资方提供的应收账款合同、发票、出入库单或仓单、现金流水等资料,进行大数据分析和真实性比对,如运用区块链技术,可实现数据上链后防篡改和终身溯源。同时,借助物联网技术对货物流进行实时跟踪,在货物流与资金流交叉验证的基础上,可得出应收账款真实性与否的结论。


电子签约是从流程上进行合规性管控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的法律依据是《电子签名法》,该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从实践来看,大多数平台通过相关确认和验证流程,如小额打款验证、法人短信身份验证以及申请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出具场景证书等,以确认双方是否为真实意思的表示。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动化流程确保电子签名的可靠性,从而更为有效地防范了法律合规风险。


操作风险管理


从对平台的调研来看,操作风险事件较多出现在融资后的管理上,如融资方资信跟进、还款管理、登记有效性维护及融资后管理条件的落实等。从操作风险管理的工作要求来说,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融资方经营情况有效跟踪,发现风险苗头及时处置;二是对交易标的密切关注。对法定登记事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核查,发现异常情况则立即处理,避免因交易标的变化而出现操作风险。


供应链金融平台运用大数据风险监控系统,能及时捕捉企业风险信息,帮助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及时作出预警并进行评级调整。为判断应收账款等交易标的是否存在被重复转让情形,可以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进行自动监测,从而避免“一账多融”。此外,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可能用到的担保措施,平台借助与相关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可以对其变化情况全面实时掌握,防范相关操作风险。


为避免人员误操作或操作不规范造成宕机事故,从供应链金融平台的管理实践来看,异机备份、数据容灾、“业务双活”等是常用的办法。同时,应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定期对灾备和“双活”进行演练,以防范“技术+操作”混合型风险。


平台风险管理的挑战与前瞻


面临的挑战


第一,技术融合存在阻碍。多种金融科技充分融合将是平台的发展趋势。平台风险管理也须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举例来说,数据分析功能实现需要以拥有海量数据为前提,这就要求数据高效流通和充分共享。同时,人工智能也需要数据足够开放,才能准确地进行评估与预测。但目前来看,数据孤岛和信息茧房已严重阻碍数据流通和共享。区块链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可信任、安全和不可篡改等方面施展其优势,可以促进高信任机制的形成,将逐步解决这两大顽疾。


第二,数据保护与合规治理的要求日趋严格。目前,《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工信部、人民银行、网信办等部门出台的一系列行政规章共同组成了全国性数据保护与合规治理的规范体系。深圳率先出台了《数据条例》,在数据保护地方性法规方面迈出了“先行先试”的一步。作为平台的运营者和参与者,要时刻关注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的变化,避免跟进不及时产生操作风险。


第三,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从平台稳健发展的需求出发,配备足够数量复合专业背景人才尤为重要。平台既需要掌握数据分析运用能力、具备信贷管理经验的人才,也需要既懂研发测试又懂风控的跨界技术型人才。供应链金融平台从起步到现在,发展时间仍然相对较短,平台常遇到人才供给不足的瓶颈,这也是目前行业发展的痛点之一。


平台发展趋势前瞻


金融科技为平台风控提供更多便利。风控能力建设始终是供应链金融平台稳健发展的核心。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为平台风控水平升级提供可能。大数据在数据采集分析方面提供了资源依托,人工智能在数据识别处理方面给出了优化路径,区块链则在防止数据造假和智能合约方面取得突破。上述金融科技的综合运用,为平台全面数字化智能化风控能力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数字化风控促进供应链金融稳步发展。一方面,大数据工具和方法的使用,提高了对上下游企业信用风险的识别效率,让信用风险实时全掌握,提高了融资对接甄别率;另一方面,在法律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综合运用,让合同签订和履行中的差错率变得极低,也将减少讼累,从而降低供应链金融的整体运作成本。


平台促进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双赢。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生态正在逐步形成。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生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技术层,即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作为基础,构建供应链生态的底层;二是应用层,即以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及其他企业对金融科技的应用为依托,形成数字化供应链产业链;三是服务层,金融科技为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为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在服务核心企业方面,总体提高了企业运营质量,增进了企业效益;在服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方面,则能更好地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中国金融杂志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梁超杰:2022供应链金融发展8大关键词
下一篇:联易融副总裁杨强:供应链金融市场竞争出现“白热化”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