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轮换 新旧更替:走进E信的前世今生,供应链票据会是终点吗?

万联网 , 金秀青 许书川 , 2021-12-10 , 浏览:3295

E信:源起

 

2014年,北京,2楼会议室里,一群人正在开会,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静谧且沉重的气氛。

 

大家脸上眉头紧锁,一脸严肃。

 

一人说:已经有了一批新订单,但我们账面上没有钱了,现在只能两条路,一个是让核心企业给我们付款,另一个是找银行融资。”

 

另一年轻人深深叹了一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客户几乎不可能提前付款;银行融资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已无可抵押物,也找不到担保方,剩下的唯一方法是找客户确权,但是客户不一定能给我们确权。”

 

会议室中,所有人都沉默了,会议室重新陷入一片死寂。

 

第二天,老陈刚忙碌完准备歇歇,刚端起茶杯,办公室的门又被敲响,一个年轻人进来表明来意:希望老陈要确权书。老陈长叹道:“就这一杯茶,我喝了两小时喝到现在还没喝完,实不相瞒,你来之前已经有十拨人找我确权了......”

 

这种中小企业面临困境而核心企业“有心无力”的情况在现实中其实并不少见。

 

供应链金融行业从业多年的刘江告诉万联网记者,2015年前,票据流转与贴现以及确权难一直是中小企业的痛点。

 

彼时,刘江在央企担任财务部部长,当年找他确权的供应商非常多。

 

“用一句开玩笑的话说,常常是板凳还没坐热乎,又来一拨想确权的供应商,这种现象在当时非常常见。不管是商业上还是道义上,作为大企业,我们都想帮助合作伙伴,但是需要确权的供应商不少,并且每次确权都需要查账、记账,花费不少时间,客观上对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不小影响。我很想帮助中小企业,但我也理解核心企业的难处。为什么不能有一种确权的简便方式?”刘江说道。

 

瞄准了当时行业市场的痛点需求,外加财政出身,刘江先于2012年开始尝试以商票保贴形式推动供应链金融行业向前发展,在发展了一段时间后,刘江发现商票保贴业务发展不易,例如要求供应商到异地、到承兑人的所在地来开户。为了解决保理确权和票据流转、贴现等遇到的问题,2015年,刘江创立中企云链,并创造了“云信”。

 

“云信”,即一个已经确权的债权债务凭证,核心企业签发凭证后,供应商拿着凭证就可找银行融资,也可以把这个凭证拆分转让出去给上游供应商。通过云信既可以到银行融资,又可以流转给自己的供应商,作为账款清理工具。云信的出现给当时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创造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也解决了核心企业确权难问题。

 

行业内,将市场上各类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产品,都统一俗称为“E信”。

 

“当时这个E信出来之后,我们的情况确实改善了很多,可以提前拿到钱,拿到钱之后,我们就能够扩大生产,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一位中小企业负责人告诉万联网记者。

 

从2015年到现在,当年的新生事物,现在已在全国普及,E信类产品在银行、建筑、家电、钢铁、手机等行业遍地开花,铁建银信、电建融信、中铁E信、河钢铁信、欧冶通宝、天星粮票等数百家E信平台百舸竟流。

 

供应链票据:新生

 

如所有创新的事物,E信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也让金融系统整体面临一些潜在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宋华撰文指出:近些年来,随着供应链金融逐渐为社会各界广泛接受,供应链金融产品也逐渐丰富,但是,这些产品的运营流程需要加以规范管理。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金融产品便是以各种“单”、“信”、“证”为代表的电子应收应付凭证的拆分、流转、贴现,这些产品的出现本应是促进产业金融发展,让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在多级供应链实现穿透,惠顾中小企业,部分企业将这类产品变成了掠夺中小企业、金融杠杆化的新手段、新工具,迟早会让行业劣币驱逐良币,急需监管规范,让那些坚守正道、不忘初心的企业能走得更远。

 

当时E信的创立解决了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央行、银保监认可E信本身的价值,但也担心风险脱离其管控,因而在2020年,央行旗下票交所创建了供应链票据体系。

 

据万联网记者了解,追溯到2019年6月,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提出要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这正是供应链票据的起源。

 

2020年,上海票据交易所副总裁孔燕曾专门撰文写过一篇关于应收账款票据化文章。

 

文中她认为:票据本质上是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服务后获得的应收账款类债权,是在商业信用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为确保债权债务关系落实而产生的。商业汇票的出现,把内部债权债务的挂账与外部的索债凭证及清偿承诺统一起来,使债权、债务的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法定化,从而推进了商业信用的规范化。

 

换言之,发展供应链票据的目的是为了让应收账款融资市场更规范、更健康、更长远地发展。

 

供应链票据平台上线之后,共有18家供应链平台接入了供应链票据平台。包括:中企云链、简单汇、欧冶金服、兵工财务、电子科技财务、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江苏银行、建信融通、中船财务、中铁建资管、通汇资本、天府惠融、国新金融、民生银行、兴业数金。

 

作为E信的第一批参与者,同时也是供应链票据的第一批参与者,中金云创在模式搭建和产品推广过程中做出了自身的贡献。中金云创副总裁申策向万联网记者表示,自2019年底,中金云创便参与了供应链票据方向的创新,与几方通力合作,从参与伊始,他们就非常看好供应链票据的长期发展。

 

供应链票据首先是一种支付确认的动作,能够等分化的供应链票据比普通商票更具优势,所以供应链票据的发展空间首先来源于支付的便捷性,进而是融资操作的便捷性。从融资渠道来讲,票交所致力于为票据打通更多灵活的融资渠道。从规范性上来讲,供应链票据依托《票据法》,无疑会促进整个行业的规范,推动行业往更透明、公正的方向运行。相信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票交所等带领下,供应链票据在普惠、ESG、绿色与双碳等各方面将会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发展空间。应收账款票据化的最大意义是建立起商业信用体系,随着商票系统的升级、票据应用的规范与普及和商票信息披露的发展,我国的商业信用体系将加速完善。”

 

天府惠融作为其中接入供应链票据平台的一家供应链平台,不仅有传统的E信业务(名为“惠信”),也是核心企业的代表,是攀钢布局一体两翼发展策略而打造的全资公司。

 

天府惠融总经理龚金告诉万联网记者:如果将E信或类似产品比作馒头、包子、稀饭,随着供应链票据的诞生,菜单上就多了一个品类“虾饺”,可供客户选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品类带来分流,但是他们作为店家,同时也多了一个盈利品种,未来可能会是一个热销品种。

 

供应链票据的出台,对天府惠融的惠信业务的确产生了影响。即使有影响,我们依然坚定支持供应链票据的发展。首先,因为供应链票据给行业规范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第二,对核心企业来说,可以自由选择开立供票或者惠信,并自由配置自己的‘财务公司’、‘保理公司’资源;第三,对于供应商来说,更多样的资金渠道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最终,客户会获得更好的体验,更有利于平台发展”龚金接受万联网记者采访说道。

 

2021年,天府惠融接入供应链票据平台。

 

应收账款票据化:未来

 

行稳致远,进而有为。虽然应收账款票据化是趋势,但供应链票据的发展客观上还有提升空间,需要给予监管部门、票交所和各类市场主体更多的时间,任何新生事物都会有一个打磨的过程,从创新到规范,从而走得更远。

 

而如何推动我国应收账款票据化发展得更好,部分业内人士也都表达了各自看法。

 

“对于核心企业和供应商来说,选择云信还是供票首要考量的因素是融资的便捷性,供应链票据要尽快实现融资环节全流程线上化,打通银行端的便捷贴现通道。期待票交所ECDS系统的升级,期待票交所整个商票体系的持续升级与融合,如果供应链票据体系能与基于‘传统’电子商票体系深度融合,‘传统’商票庞大的客户基础、便捷的客户入口、成熟的贴现功能,叠加供应链票据的等分化功能,将促使应收账款票据化快速发展。”中企云链刘江表示。

 

银行和政府也都是推动我国应收账款票据化的重要力量。

 

一位已接入供应链票据平台的银行高管认为政府可从6个方面考虑。

 

“政府可参照日本经验出台电子债权登记法案;立法程序太长的话可出台监管规则或技术规范;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将应付账款票据化比例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考核指标,推动应付账款票据化;针对票据贴现、电子登记债权融资,明确贴现时可不在贴现行开户,资金可直划他行帐户,降低作业成本;强制各行开放电子身份认证体系互认,降低壁垒;将商票贴现与电子债权融资纳入普惠政策支持范围,与贷款同样享受补贴。”他告诉万联网记者。

 

而另外一家在“区块链+产业链金融”领域深耕多年的科技公司“布比”,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E信与供应链票据的未来发展。布比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张明裕告诉万联网记者,他直言,不管是E信还是供应链票据,底层都是供应链平台,他们作为技术提供方,都应满足客户的需要。

 

“我们希望从最底层的区块链技术发力,因为我们坚信未来不管什么样的供应链平台,不管供应链平台上承载的是什么产品,最终都需要接入一个大的数字化网络中,实现广泛的互联互通。数字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根本不同在于数字经济是需要信任机制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于体系去快速信任另一个人。而这个建立在信任机制上的数字化网络底层技术一定是区块链技术,并且网络需要一个公共的基础设施,如工信部旗下信通院组织建立的‘星火·链网’。除了基于信任机制的互联互通外,供应链平台还需要围绕产业数字化、业务数字化,妥善地解决数据跨主体、跨业务、跨时空的采集、认证、流转、使用、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数据的价值。”张明裕说道。

 

世界万物,皆有规律,四季且轮换,新旧当更替,事物总是不断变化,不断向前发展。E信也好,供应链票据也罢,两者皆为时代产物。不管未来的终点在哪里,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为更好服务中小企业的初心,行业也必将朝着稳健、合规的方向前行。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 专访王国文:供应链数智融合发展 开启供应链经济新时代
下一篇:梁超杰:2022供应链金融发展8大关键词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