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经济怎么干?这个会议释放重磅信号: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扩大内需,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
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定调来年宏观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来了!明年的经济怎么走,又该怎么干,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根据新华社报道,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全面总结了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对2024年的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定向领航。
明年经济怎么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9大任务
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年度经济会议,每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尤其是在今年经历了内外各种压力和困难的情况下,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哪些重要信号,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的走势等等,备受瞩目。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要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政策取向备受关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继续将“稳中求进”作为来年经济工作总基调,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明确,2024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并提出9项重点任务:
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三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
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五是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六是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七是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
八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九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今年作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各地各部门出台各种举措,推动经济发展。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从中不难看出,中国对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坚强信念一贯而连续,这是中国经济破浪前行的最大底气。本次会议传递出的信念与信心,也必将为中国社会各行各业带来新的鼓舞。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明年重点工作安排的首位。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去年会议相比,中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并着重点出了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等关键词,而扩大内需则退居次席,这反映出中央对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说明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还是在转型升级,还是在科技提升生产力水平上,突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着力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在产业发展方面,此次会议强调了“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明确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层更加重视供应链安全,供应链安全导向之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或持续加速。我国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的现代化、自主化、集成化程度依旧不高,尤其是国家战略安全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仍受制于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政策或加大鼓励各个产业链链长提供更多的融资发展的支持,国产替代的受益逻辑进一步加强。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也表示:“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升为新一年经济工作计划的首位,属近年来首次。这一新部署,是党中央基于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重心的综合研判而做出的精准战略判断。目前,我国已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科创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激活科技创新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能,从而完成以经济结构转型和高新技术自主化为支撑的增长动力转换攻关,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改革任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表示,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所在。在这一指引下,更多优质资源将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投入,包括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则吴垠认为,科技创新的“先立后破”,要以确立国家战略产业为基准,包括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这些产业立得住,才能在未来经济工作的关键环节有突破。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就是围绕科技创新展开,以科技创新之“进”和“立”,破解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问题。
着力扩大内需,形成消费和投资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需求不足仍在拖累当前经济恢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列在首位的便是“有效需求不足”。这让外界对于政策更多支撑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有着持续期待。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会议对消费和投资的关系从经济循环的角度做了更深刻阐述。从“三驾马车”的角度,消费和投资都是需求,但是消费是终端需求,投资要承担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作用,而不能只简单理解为需求,如果将投资只理解为需求,将会产生诸多无效投资。投资增加尤其是高质量的投资增加将创造和释放需求,比如,新的更优质产品诞生就能创造新的需求。
目前,宏观调控思路正在发生变化。在2024年稳增长政策发力过程中,各部门将在能够以投资促消费的领域重点发力。这在短期内符合逆周期调节需求,长期来看则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依赖向消费驱动转换,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其中,对于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要推动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通过发行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转股协议存款等创新方式或使用应急可转债等方式拓宽资本金补充渠道,积极稳妥引入基金、年金、外资金融机构等长期、专业、机构投资者参与银行增资扩股,以提高中小银行资产质量和夯实风险抵补能力,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和损失吸收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会议专门提到“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过去对这类非持牌金融机构疏于监管,其实也形成了不少金融风险。近期相关风险正在逐步暴露,过去形成的存量风险,未来也存在进一步暴露的可能性。
事实上,此前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就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
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国家外汇局党组召开扩大会议强调,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握好权和责、快和稳等的关系,稳妥处置重点区域和重点机构风险,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完善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推动金融稳定立法,加快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做好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推动建立防范化解风险长效机制。
此外,日前中央编办正式发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即金融监管总局“三定”方案中也提到,组建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局,该局职能为建立非法金融活动监测预警体系和公开举报渠道,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依法开展非法金融活动防范和处置工作,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政策解释和业务指导等工作;对涉及跨部门跨地区和新业态新产品等非法金融活动,研究提出相关工作建议;拟订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制度,指导和监督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相关业务工作。
展望2024年的风险化解工作,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背景下,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或将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在新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下,金融监管总局明确承担起了兜底监管的职责,预计未来将强化对非持牌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相关活动的监管和处置。
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正在不断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中央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2023年以来,中央和各部门先后针对民营企业出台了很多重量级文件和举措,并专门设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局,充分表明了中央对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高度重视。
来源:万联网根据新华社报道综合整理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万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