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金信(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文:打造场景化的数字产融生态
第十二届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论坛
万联导读:3月27日,由万联网主办,中企云链、深度数科、中诚信征信、高达软件、金网络、工品牛、合合信息、中晟供应链、中数智创、中仓登等合作伙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厦门市现代供应链联合会、前海产业智库等机构鼎力支持的“2025第十二届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论坛”在深圳隆重召开。
“产业看不懂金融、金融看不懂产业、服务同质化”一直是金融与产业间的叹息之墙。分论坛四《“物的信用”构建与实施》专场中,光谷金信(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文,就“打造场景化的数字产融生态”为主题,探讨了如何打破这堵叹息之墙。在他看来,传统金融与产业的合作困境源于"主体对主体"的线性思维,而场景化转型通过"生态对生态"的网状链接,将风险管控从单一主体转向产业整体,既符合监管导向又实现商业可持续,为破解"叹息之墙"提供新范式。他同时强调,围绕“物的信用”,我们今天已经到了非常具有突破性的临界点,在这一变革浪潮中,我们需清醒认识到:技术突破只是打开了可能性窗口,而真正推动行业跃迁的关键,在于构建可信的数字验证体系,让每一笔交易、每一份资产都在规则框架内实现自律化流转。
(光谷金信(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文)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速记整理,内有删减,供业内人士参考。
孙文: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我们(光谷金信)在产业数字、产业生态发展方面的心得。光谷金信是一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从成立开始,我们的定位就是“从金融中来,到产业中去”。到今天为止,我们从来没有去做任何银行传统科技的事情,而是把科技导向产业,用数字化手段帮助金融机构链接产业。沿着这个方向,走到了产业数字化的角度。
一、金融与产业的叹息之墙
今天(中仓登数据服务有限公司)马令海马总在开场提到了“物的信用”,我也想从对“物的信用”的认知来讲一讲。
在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的实体产业,面临金融机构的问题时,我觉得用“叹息之墙”来形容它们是非常合适的,这两面墙非常想双向奔赴、双向拥抱。金融找不到很多的投放机会,国家政策监管要求大家支持中小企业,但这个墙始终在这里,产业看不懂金融,金融看不懂产业。
在中国所有的业务关系里,不管是贸易关系还是服务关系,大家在一起合作的时间越长,合作的交易金额越大,彼此之间就越来越信任、越来越深入。但是在金融和实体产业里,正好相反。合作的金额越大,大家就互相担心起来。产业机构担心,做大后银行抽单,不给贷了,导致做到一半停掉。风控政策变化,说停就停,提供的资金后面突然断掉怎么办?金融机构担心的是,前期做审批的时候,看到你的情况很好,风控可以,额度都可以批出来,过了两个月,突然爆了雷。所以做得越来越大,他们之间的墙就会越来越厚,这是在中国非常特殊的一种合作关系。
怎么破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回到产业上,看看产业生态是什么样。
宋华老师一直在讲“基于场景”。我们可以看到在任何一个产业场景中,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金融机构则提供金融相关的存贷汇产品,贸易上的企业,有上游、下游,也有制造型的企业和服务型的企业在其中,提供物流、仓储、检测等一系列事情。在很多企业的内部,有采购、财务、销售、生产等各种各样的部门,把这样的生态再细分下去,每一个节点再进行展开,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生态网络。从这个角度来看,刚才所讲的“叹息之墙”的问题应该可以突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什么场景广泛链接,共同打开这堵墙。或许当我们站在这个场景角度来看,这个墙可能也就不存在了。
二、如何构建“物的信用”
首先,我认为“物的信用”来自物的价值。但物的价值怎么产生?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个人的观点是,物的价值由需求来产生,但不是查一个报价或需求就能产生的。比如酱酒型的酒,存的时间越长,需求端产生的价值就越多。价值体现出来后,最终的信用由谁产生?
宋华老师经常讲“货物的真实性”,也就是资产的真实性,到行为的真实性,到最后的前置性需求、前置性条件。需求就是它的前置性条件。需求又需要生态上仓储物流的节点以及检测机构的节点来保证。它什么时候运?运的过程中是真实的吗?检测的过程是真实的吗?这也需要整个生态链共同参与来得到保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很难有一个人、一个机构或一个点可以拍着胸脯说这个东西值多少钱,就一定能信,这是我们的观点。
这个过程一定有多环节的验证。目前我们做了很多这样的场景,也大量应用在民营钢铁厂领域。比如当一笔资金放出去的时候,它用来采购什么样的原材料?是铁矿石还是废钢,对应的合同金额是多少?采购的铁矿石怎么运回来?包括检测、物流、过磅记录、化验单等,其中各种信息共享并串通在一起。这是我们刚刚讲的三个条件:货的真实性、物的真实性、行为的真实性。最后还要看一下钢铁厂的目的,如果是为了炼钢,这个过程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这看起来是很好理解的事情,但为什么做起来很难?
今天的论坛中,从宋华老师这样的大拿,到前面马总都在指出一个问题点:靠一家来做很难。要破解首先要共赢、开放,而不是博弈;我们需要开放。第二,在广泛的生态节点上传递的信息效率也非常重要,好在我们今天有非常多的数字化手段来支撑这个部分。第三,围绕这个价值体系,最终如何在生态上让大家形成一致的步伐,把大家协同起来?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三、新技术驱动自律化生态
我本人是IT出身,是纯码农出身。我们处在一个数字技术不断驱动,改变我们的社会,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时代。围绕“物的信用”,围绕供应链领域,当前已经到了非常具有突破性的临界点。我个人觉得,即使我们自己不做,很快也会看到,围绕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在这一方面的技术突破。数字技术趋势带来的只是方向,是自律化的行业、自律化体系的产生。也就是说,未来的体系,在AI、大数据的角度,在区块链验真的角度下,我们一定要守规则来做,而不是等出了事情,依靠法院来执行、判决。我认为这样的时代很快会实现。
同时,我特别想讲一下AI时代。我没有其他大拿讲得专业,但在我看来这确实是颠覆性的。DeepSeek最伟大的颠覆不在于效率,我认为在于开源,大家可以私有化部署在产业数据化场景里,大量的产业数据很难被放在公开的场合来做,但是有了私有化部署的大模型,完全可以用它自己做一些体系。
在这个体系下我们能够看到,首先数据资产一定会被加速应用。以前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已经变化,原来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最早是传统的线下工作模式,我们称之为“要素驱动”。大家有磅单、合同、采购单、发票,收到发票处理相关事情,收到合同处理相关事情,这是要素驱动的模式。以前通过需求的调研、设计、开发、测试、上线、运维,一整套专业IT领域的东西。系统开发完后,线上所有的节点都是按照流程来做,从人驱动要素,变成流程驱动人来处理事情。
到了AI时代,我们发现完全变成了“数据+AI”这样两个方向。因为在整个流程上,其实只有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数据的采集及最后被决策下来到执行。中间所有的过程,全部是数据的审核、校验。最上层的决策点,往往只有一个点,决策之后,拆分成一层层去执行。在AI时代,决策可以把中间所有的点大幅度压短。也就是说,中间的部分都交给它,我们只有采集数据和执行数据这两个点。在这样的体系下,未来的信息化建设就变成了“数据+AI”。
同时,有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用AI开发出来的系统是可执行化的,大家用过DeepSeek都知道,你提的需求,它的回答如果不满意,你可以进一步再提。目前,我们在钢厂就在尝试这样的体系,以前的ERP是非常繁琐的体系,现在我们只需要做基础采购和应用。
比如钢厂的采购部门,每天负责采购各种原材料、价格、供应商存货信息、供应周期信息等,这些信息汇总之后,财务要测算自己的现金流、应付款、预付款;生产部门要看设备检修情况、产能释放情况、功能排班情况;销售部门,则要看下游的需求情况。当这些信息全部汇总之后,钢厂总经理会召开调度会,把信息进行决策,最后执行。我们现在做的这些过程全部都可以省掉。例如下个月有一次检修,需要五千万的投入,决策的过程,只需要保持钢厂利润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需要节省五千万的现金流用于支撑这个排查方案,很多解决方式中,AI一定是颠覆性的模式。这是个人的浅见,我认为这个领域未来拓展的新模式会非常多。
四、实践案例:“云仓有色”+“优牛数智牧场”
(一)“云仓有色”案例
目前,围绕“物的信用”方向,我们也在和马总深入谈合作中。围绕稀土、稀散金属这种比较贵的小金属矿物,到氧化物,再到金属,我们打造了“云仓有色”平台。
这个平台不是一个简单的仓库,虽然仓库是租来的,但我们把检测机构、数字化,以及整个物流体系全部组织起来。一个矿物非标品进入仓库后,通过各方面的参与、数据的链接、共享,把它变成了线上所见即所得的实物,可以在线上完成它的实物交易。
以前的稀土行业,从来没有在买卖之前把价格谈好。稀土一共有17种元素,它的价格由5种元素含量决定。比如我买一批货,在此之前我们只能谈到单价,必须把货拖到仓库,双方检测完,5-7天之后出结果,最后才能决定支付款项,这在实体行业非常多。但5-7天很容易出现价格的大涨大跌,那有一方一定有违约动力。我们的平台整合出来之后,我们把检测效率、传输效率等都提到极致,现在你甚至都不需要见到货,在系统上见到什么东西,就一定能提到什么东西,由此可以完成整个交易。
在此基础上,金融的存货融资,类似于借呗、花呗,货存在仓库里,还可以用它来贷款,不用提前还,你可以直接卖。卖完了以后,重解质押、转移货权,到这边还完款,到那边新的放款以及新的抵质押手续是“一站式”完成的,确保整体式的服务体系。
(二)“优牛数智牧场”案例
同时,我们带着情怀做了“数智养牛”这个农牧体系。我们敢说真正做到产业科技方向的,可能就是这个领域。
最早,我们解决监管,希望知道牛还在不在、有多少头。第二个问题,牛每天吃了多少,长得怎么样。第三个问题,这头牛值多少钱?第四个问题,这头牛有没有得病,安不安全?我们为了建立数字化的监管体系,把行为真实性以及前置性条件做真实,在产业链里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有领域内的博士、教授,也有上下游运营商,包括运输车辆。
同时,我们发现反过来,可以用这个体系为产业很好地赋能,通过这套体系,可以帮助养牛的养殖户把生产成绩(收入和利润)提高。传统情况下养一头牛,在没有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利润在1200-1500元。而在我们的体系下,可以让他们多赚800-1000元;
为了形成更好的体系。目前,我们和政府以及整个市场的供应链形成了更广泛的场景式整合合作。简单总结一下光谷金信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能力。
首先,一定要建立认知,要有懂这个产业的团队和人。要么链接进来,要么自己招聘组织建设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第二,一定要围绕前置性条件、真实性等,建立真实的场景,做全场景认知。在我们的工作方法里,这一步我们称为对于整个产业地图的建立。建一两个点,其实不难,但是去做起来之后会发现,还有其他的点,包括它的上游,以及它的上游的上游,都会影响最初的认知,所以从最开始就要完成全产业场景地图的设立。
这其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价值链的分析。比如白酒消费者终端买这瓶酒花了100块,顺着价值链往上传,在每一个环节,他们分别分到了多少钱?这是最重要的分析手段。
第三,一定要围绕场景形成自己的运营服务能力。这一点我们强调,要么整合链接进来,要么自己补足这样的能力,否则没办法使整个生态真正有效地跑起来。
最后,我们强调的是,把刚才说的所有的动作以及需求,形成数字化底座,进一步提高效率。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简略分享,谢谢大家。
注:以上内容根据万联网主办的“2025第十二届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论坛”嘉宾现场速记整理而来,未经嘉宾审阅,仅供行业人士参阅。
来源:万联网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