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金控退市首例!中航产融主动摘牌震动市场,4年间从盈利44亿元转为预亏4800万元,旗下4家金融机构命运悬念待解
4月14日,央企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中航产融(600705.SH)公告称,公司以股东大会决议方式主动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事项已通过股东大会审议,公司将申请股票终止上市交易。公司设置异议股东及其他股东保护机制,由控股股东中航工业向包括异议股东在内的、除中航工业及其下属单位外的全体A股股东提供现金选择权,行权价格为3.54元/股。现金选择权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4月22日。这一决定标志着中航产融成为A股市场上首家主动退市的央企金融控股公司,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退市背景与动因根据相关公告披露,中航工业直接持有中航产融35.19亿股A股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39.89%,通过集团其他下属单位间接控制11.13%的股权,为中航产融控股股东。中航工业为国务院国资委的控股企业,国务院国资委为中航产融的实际控制人。
中航产融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产业投资与综合金融平台,中航产融原名为北亚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亚集团”),1992年5月3日,经黑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由哈铁局、大庆石油管理局等12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发起,以定向募集方式联合其他28家国有企业共同设立。
公开资料显示,北亚集团于1996年5月以“铁路概念第一股”挂牌上市。2006年,北亚集团原董事长刘贵亭因涉嫌挪用公款和受贿罪被捕。2007年5月,因连续三年亏损被上交所施以暂停上市处理。2011年,中航工业集团介入,经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公司得以脱胎换骨,2012年8月,S*ST北亚恢复上市,后更名为“中航资本”,2021年6月公司名称正式变更为“中航工业产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中航产融”。
中航产融从成立之初就按照集团战略要求,将服务航空产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作为自身使命和本源追求,努力汇聚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积极彰显中央企业金融平台推动主业发展、振兴实体经济的责任担当,深入践行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
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支持下,中航产融深化产融结合以融促产、以融强产,聚焦产业投资和综合金融两大业务方向,不断优化经营布局,业务涵盖融资租赁、信托、证券、产业投资、期货、公募基金、国际业务等领域,具有丰富多元的综合金融工具,同时围绕航空主业重点布局航空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上第一家金融控股类上市公司,中航产融自2012年上市以来,主要依托旗下中航租赁、中航信托、中航证券和中航财务等金融机构,开展融资租赁、信托、证券、财务公司等业务。然而,近年来公司业绩持续下滑,2021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从44.71亿元骤降至预计亏损0.48亿元,扣非净利润也从44.10亿元降至预计亏损1.89亿元。2024年更是中航产融自2007年以来首次录得亏损。
公告显示,中航产融主动退市的主要原因是经营面临重大不确定性,可能对公司造成重大影响。公司资产负债率常年维持在80%以上,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总资产为4423.93亿元,同比减少641.08亿元。
2021年至2023年,中航产融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90.84亿元、181.55亿元和169.3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71亿元、16.80亿元和2.90亿元。中航产融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800万元左右,预计2024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89亿元。
2024年,中航产融经营业绩受到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一是公司业务结构转型调整,营业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有所下降;二是受外部宏观经济形势等影响,市场整体资产价格承压,公司持有的资产账面价值出现一定下滑。
此外,中航产融公告称,公司2024年合计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22.51亿元,与2023年的16亿元相比,同比增长40.69%,这进一步加剧了财务压力。
近年来,监管部门对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产业系金控)的穿透式监管趋严,要求防范产融风险交叉传染。业内认为,中航产融退市可能是航空工业集团优化资本布局、聚焦主业(航空装备制造)的重要举措,有助于简化股权结构,便于集团直接管控金融业务合规性。
旗下金融机构的业绩分化中航产融的业绩主要依赖旗下四家金融机构:中航租赁、中航信托、中航证券和中航财务。然而,近年来这四家子公司的表现悬殊,成为中航产融整体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
中航租赁作为中航产融的业绩“蓄水池”,常年贡献超过60%的营收。2024年上半年,中航租赁实现营业总收入48亿元,净利润8.70亿元,但营收规模同比下滑7%。尽管其业务规模依然庞大,但增速放缓对中航产融的整体业绩形成了拖累。
中航信托的表现则更为惨淡。2024年上半年,中航信托实现营业总收入5.94亿元,净利润9176.35万元,同比分别下滑40.05%和79.09%。自2021年以来,中航信托的业绩呈现“断崖式”下跌,2023年净利润仅为0.84亿元,同比下滑89.73%。信托业务对中航产融的收入贡献度从2021年的20%以上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7.64%。
业内人士认为,中航产融的财务状况或主要被中航信托拖累。中航信托官网显示,中航信托的第一大股东为中航产融的控股子公司中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控股”)。从过往的财务数据来看,中航信托为中航产融贡献了近30%的利润,但2023年以来,中航信托业绩每况愈下。
相比之下,中航证券在经历连续两年业绩滑坡后,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17.01%;净利润3.64亿元,同比大涨159.03%,成为中航产融旗下少数表现亮眼的子公司;中航财务的业绩则相对稳定,2024年实现营收13.88亿元,净利润8.64亿元,同比分别下滑30.84%和8.38%。
主动退市影响与未来展望2025年3月28日,中航产融召开第九届董事会独立董事专门会议2025年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以股东大会决议方式主动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事项的议 案》。对于终止上市后的安排,中航产融表示,将在做好风险化解的前提下谋求经营发展。公司称,目前无资产注入和对外并购的安排,也无重新上市的计划。这一决定对旗下金融机构的影响尚不明确,但中航产融方面表示,退市目前对子公司还未有影响。
中航产融退市本质上是央企优化产融战略的主动选择。从行业角度来看,主动退市反映了央企在深化国企改革、优化资产布局方面的战略调整,同时折射出中国产融结合模式的调整方向。通过主动退市,中航产融可以避免上市公司平台风险向集团传导,同时为后续业务重构和资本运作预留空间。然而,退市后如何提升旗下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尤其是中航信托的转型与复苏,仍是中航产融面临的重要挑战。
旗下金融机构的未来,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
-
产融协同深度:能否深度嵌入航空产业链,形成不可替代的金融服务能力;
-
市场化改革力度:在央企体系内平衡合规与创新,提升经营效率;
-
风险管控能力:在经济周期波动中保持资产质量稳定,避免风险向集团反噬。
中航产融的主动退市不仅是其自身经营困境的体现,也是央企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一次重要尝试。未来,中航产融能否在退市后实现业务重构与风险化解,旗下金融机构能否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重新崛起,将直接影响这一央企金控平台的命运。
来源:万联网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