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级国企干本地农产品供应链业务,是老天爷赏饭吃,也是下半年做大营收最有效的办法!
近几年,无论是省级国企,还是市级国企,亦或是区县级国企,都在布局自己的供应链业务,想借助供应链业务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并做大营收获得融资。
但很多县级国企在布局供应链业务时,容易“贪大求全”,想复制大城市的工业品供应链模式,结果资源跟不上、专业度不够、风险控不住,最后做成了“空转贸易”或“走单业务”,不仅没效益,还可能踩雷,相关领导被降职甚至是蹲号子。那到底区县级国企供应链公司更适合做什么品类?
我的建议是更倾向于回归本地主流(特色)农产品供应链。
为啥?因为县级国企深耕本地特色农产品,开展供应链业务属于是“老天爷赏饭吃”。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土特产,如山东金乡的大蒜、河北越夏的食用菌、贵州的朝天椒、甘肃甘味的肉羊、广西百色的芒果、四川蒲江的猕猴桃、湖南的冰糖橙等,这些产品往往具备:规模化种植基础、区域品牌影响力、稳定的产销链条。
而县级国企作为本地自己人,天然掌握这些资源信息,能更快整合上下游,形成供应链协同优势。同时,地方政府也更愿意支持本地农产品“走出去”,这时候县级国企牵头做供应链平台,既符合政策导向,也容易获得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
那县级国企该如何用好供应链思维,重构本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助力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腾飞?今天我们来好好唠唠!同时,我们也将于2025年7月24-25日在郑州举办第二期《国企供应链业务快速发展与合规增收实操课》。课上2位既有从大宗起步往下游深耕的实战经验,也有从消费品起步往上游延伸实战经验的专家老炮的专家老炮,将结合10+真实可借鉴的企业案例,带各大地方国企供应链公司从跨行业跨品类的案例实践中,凝结属于自己的打法,力争下半年合规安全地完成业绩目标,报名联系19168536275。
一、县级国企,为何是本地农产品供应链的最佳操盘手?
当分散的小农户遇上多变的市场,“种什么、怎么卖”成为全国各地县域农业的死结。再加上传统农业的产业链条断裂、信息孤岛化严重、配套服务缺失等问题突出:
-
生产端:小农户缺乏标准和技术,品质不稳定;加上小农户融资难,无法生产规模
-
流通端: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缺失,导致农产品腐损率高达20%-30%;
-
销售端:信息不对称、价格波动大,好产品也卖不出好价钱。
而这些痛点,正是县级国企可以“做文章”的绝佳之地,他们通常凭借3大天然优势破局:
-
公信背书:政府资源整合能力,让农户、企业、金融机构建立信任纽带;
-
全域视野:立足全县产业布局,打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链条;
-
非盈利性:不以短期牟利为目标,而是更加专注于产业生态培育。
县级国企可以把自身的能力和当地的产业配套相结合起来,通过给产业链上的农户和加工企业提供集采统销服务,以此来降低流通成本,通过提供冷链物流等服务来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等服务来解决上下游企业的资金难题,通过品牌打造等服务助力本地特色农产品提升影响力,打造县域名片。
二、案例解析:2大县域国企布局本地农产品供应链实践
(一)案例1:红安苕供应链以“四网融合”,联农带农10万+户口,户均增收约600元
在革命老区-湖北省红安县,红薯曾是救命粮,如今还成了致富宝。2009年“红安苕”成功申报为全国第一个甘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1年红安苕产业链被列入黄冈市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2024年,全县33家育苗市场主体育苗面积达到1200亩,种植市场主体592家,种植面积28.2万亩,总产量约63.9万吨,联农带农10万户口以上,户均增收约600元......其突围路径可谓极具参考价值:
-
建“天网”:由县级政府和国企建立的红安苕供应链公司主导,搭建供应链信息化平台,统筹生产-需求-服务端,提供信息集成、供需服务、技术创新的数字化综合服务;
-
铺“地网”:以红安县公配中心为核心,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1个县级中心+10个乡镇站+263个村级点),整合物流企业、交易市场等资源,使得物流成本直降30%;
-
织“金网”:围绕红安苕供应链各环节开发融资产品,满足链上主体有效融资需求。依托农发集团,整合红安苕产业奖补资金,设立红安苕产业发展基金;同时联合县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红苕贷、薯农贷”等信贷产品;另外还积极对接“联链通、楚农通、黄冈市金融服务平台”等数字供应链金融平台;
-
拓“商网”:扩大生产规模,研发优质种源,支持脱毒种苗繁育,提高组织化、规模化水平。通过地标优品中心对接美国理想食品公司,成功拿下660万出口订单。
2024年,全县红苕种植总面积28.2万亩,产量63.9万吨,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42.6亿元,联农带农10万户口以上,户均增收约600元,实现红安苕种植规模和效益提升、土地利用率提升、群众收入提升等“三个提升”。
(二)案例2:广东阳西县供销社,以“三链融合”成功带动10个村集体增收超百万,形成可复制“阳西经验”
广东阳西县供销社,以入选全省“社村”合作试点县为契机,聚焦“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主线,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融合”,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扩面,助力村集体与农户双增收。
其在带动本地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成果探索上更凸显机制创新:
-
产业链整合:发展大单品订单农业,采取“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与天润公司签订1.4万亩珍桂矮水稻订单,并拓展至甘薯、辣椒产业,计划到2027年建成5万亩核心示范区(水稻3万亩、甘薯辣椒2万亩),辐射带动7万亩,预计总产值3.58亿元。同时,推广高效轮作模式,节本增收。推广“稻-薯”“稻-椒”轮作模式,实现亩均节本增收15%以上、产值超7000元。同步发展荔枝供应链服务,覆盖230余户种植户、种植面积3.3万亩;
-
供应链赋能:补足基建短板,新建日产能150吨粮食烘干中心、年处理3000吨甘薯糖化车间及4500吨辣椒加工厂,联合天业冷链打造“1+N”甘薯辣椒集散中心。优化综合服务站建设,筹备建设织篢、上洋、塘口3个镇级服务站,其中织篢镇综合服务站投资1500万元,整合农资农技、加工集散功能;
-
价值链升级:依托“富硒土地”“中国长寿之乡”优势,打造阳西富硒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价值链效益——2025年计划建成10个供销农场,已与6家合作方共建水稻、甘薯、辣椒订单基地。推广“周南村模式”,村集体整合撂荒地统一管护,社村公司提供全流程社会化服务,收益按村集体80%、公司20%分成,实现村企利益共享。
截止2025年5月底,社村公司营收达3915.64万元,签约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3.02万亩,带动10个村集体增收超百万,形成可复制的“阳西经验”。
三、2025下半场,区县级国企供应链业绩破局的“5维服务模型”与“3大发力点”
(一)区县级国企供应链,须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服务矩阵
想要复制县域的成功经验,区县级国企供应链公司必须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服务矩阵:
1、集采集销降成本:比如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供销社成立了“一味蔬农业公司”,通过集采政企食堂订单,使月销售额从30万跃升至120万。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以订单反推标准化生产,解决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痛点。
2、冷链仓储保新鲜:如上述案例中的广东省阳西县供销社,建成覆盖18个地市的冷链网络,冷库库容162万吨,使农产品腐损率降低5%、销售期延长5倍。
3、物流配送提效率: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构建“区级快递物流配送中心-镇级共配中心-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体系,借助乡村物流体系打通优质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流通渠道。仅草莓季就发件35万单,带动销售2000万元。这里的模式创新在于:“无人车+骑手”协同配送,破解了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金融活水解饥渴:南京银行在泗洪县推出了“粮食供应链贷”,以粮食仓单质押融资,单笔放贷630万元。与此同时,还有繁峙邮政联动邮储银行提供惠农贷,有效解决了果农融资难题。
5、数字赋能拓市场:甘肃供销打造“陇供优选”平台,通过产地直连直播间实现单日订单增长212.7%。还有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建设了智能化分选线,每批苹果检测12项指标,瑕疵精确到毫米级。
(二)区县级国企供应链要短期快速见效,可聚焦3大发力点
距离2025年终仅剩半年左右,区县级国企供应链公司要快速见效,完成下半年的业绩目标,可聚焦这3大发力点:
1、抓单品突破:切忌贪大求全,选择1-2个优势品类(如红安苕、阳西辣椒)来打造本地标杆农产品。这里,可以参考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供销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做法:全面推行“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集中资源攻坚“北纬35°苹果谷”品牌,用地理IP打开高端市场。
2、建最小闭环:60天内聚焦核心功能,用低成本工具(如微信小程序/轻量ERP)快速打通“订单-物流-结算”基础链路。可以先跑通一个高频单品(如应季果蔬),实现农户扫码签单、集配中心统一发货、线上实时结算。 像德清“一味蔬”小程序7天上线,靠100个核心单品订单带动月销翻倍,验证模式后再扩展全品类。
3、促政策转化:在7月底前紧抓申报窗口期,重点瞄准省级“公共型冷链物流补助试点”(如广东200万专项资金支持设备购置、保鲜研发等)、中央冷链预算内项目(最高补30%,要求冷库单体库容≥2万立方米)。这里,可以学学广东省阳西县供销社的经验: 通过试点降低物流成本超10%,同时联动数字农业专项,升级冷链智能化水平。
总之一句话,区县级国企做供应链,别想着抄大城市的作业,而是要“深耕本地土特产”,把本地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做深、做透、做扎实,这才是最接地气、最有前景、最可持续的路。
所以,为帮助更多省属国企、市属国企、区县级国企在2025下半年,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如资产优势、物流优势、资金优势等),更好布局供应链业务,快速实现自身业绩与当地特色产业的双增收。
2025年7月24-25日,我们将联袂2位既有从大宗起步往下游深耕的实战经验,也有从消费品起步往上游延伸实战经验的专家老炮——拥有20多年大宗实战经验、在多家国企及产业互联网平台任执行总裁的国内资深产业互联网专家H老师,以及20多年来担任多家中外大中型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多次代表行业向国家领导人汇报工作的万联网首席供应链业务战略专家W老师,在郑州举办第二期《国企供应链业务快速发展与合规增收实操课》。
因此,本次课程重点从业务策略视角展开,不谈三年五年规划,只谈短期策略,带大家用现代供应链的思维找到传统行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以此收获营收和利润的新增长。同时,本次课程搜集归纳了10+个值得借鉴的企业案例与落地打法,供应链品类包括农产品(土豆、豆芽等)、化工、电子产品、新能源与汽车、金属、建材、煤炭、制造业集群(铝制品、零配件、纺织品、纸业)等,希望帮助大家从跨行业、跨品类的实践经验中凝练出适合自己的业务打法,同时2位专家老师现场也会尽力给大家提供一些个性化的建议,争取帮大家小步快跑、完成下半年的业绩目标。
报名咨询:李老师19168536275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下一篇:别再瞎干!供应链行业7大 “夺命坑”,多少国企、大型民企已栽跟头,损失超千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