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严令之下,国企贸易公司“零风险”思维正在引爆更大的雷!别怂,尽职免责第一步就是学会承担风险

万联网 , donna , 2025-08-26 , 浏览:43

近两年来,经济下行,各类风险集中爆发,国企因开展 “两头在外”业务、虚假贸易业务或融资性贸易业务导致国有资产损失、领导被判刑、团队遭追责的情况屡见不鲜,那就更别说那些出了事后被捂着不曝光的案例。。。

那为啥这两年地方国企频频爆雷?

因为前几年监管宽松的时候,不少地方国企靠着资金优势做起“两头在外”的生意,即企业的采购和销售渠道均不在集团内部,而是依赖于外部市场和合作伙伴,上游垫款、下游收款,把风险通过合同的形式全甩给上下游企业,自己稳赚点资金利息,日子过得挺滋润。可现在监管收得紧紧的,地方国企就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地干业务了,但面对每年只增不减的营收和利润指标,业务还得继续干,但是领导又怕一出风险,自己的位置不保,所以就天天吆喝:这单业务得是零风险才干,仿佛出一点岔子就要天塌下来。

说实话,这种焦虑情绪,换谁在这个位置上都得有。但零风险这事,在我们看来其实是个伪命题。国企贸易公司想控住供应链风险,或者说出了风险还能做到尽职免责,核心就四个字 :先担再控。首先是心态摆正,其次是行动跟上。

一、为啥国企贸易公司的领导痴迷于零风险?

前几年监管宽松时,大部分地方国企干贸易业务的玩法很简单:依靠国企的信用获取低成本资金,然后靠“走量”赚取微薄的价差或利息。最关键的是:用合同条款把几乎所有贸易风险都转移给上下游企业,比如:


  • 上游得保证货物的质量和数量,出了问题全赔;

  • 下游得补保证金,价格跌了不补就收保证金、卖货物;

  • 货物运输途中丢了、毁了,物流公司全担。


看似完美的设计,实则漏洞百出。当上游供应商拿了预付款却发不出货,当下游客户拒绝补仓且仓库里的货价格天天跌,当合作的物流方是个皮包公司时...所有风险最终还是像回旋镖一样,飞回到国企贸易公司自己手里。

比如说,前几年做铜、铝这些有色金属贸易的国企贸易公司,一般都跟下游签保价协议:价格跌了下游补保证金,不补就卖货。后面北方某家国企在跟一民营企业合作时,铜价仅一周内就跌了15%,这时下游客户就直接说没钱补,于是国企想着按合同卖货就行,结果等手续走完,铜价又跌了5%,卖完货后国企贸易公司财务一算账,发现不仅没赚到利息,还亏了几百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风险转移假象:你以为把风险转出去了,可市场不等人、对手不靠谱,最后还是砸自己手里了。

也正是因为过去有一大批地方国企在玩这种“只赚资金钱、不担贸易责” 的模式,既没有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还埋下了一堆隐雷,进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所以2023年10月国务院国资委就发布了《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贸易管严禁各类虚假贸易的通知》,也就是业内熟知的“十不准”,首次系统界定了十类高危贸易场景,将过去分散于多份文件的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等概念纳入统一框架,解决了此前监管中概念模糊、识别困难的问题。

从监管的态度看出,咱们国企干贸易业务真的不能再当甩手掌柜了,得真刀真枪扎进业务里,但这样又很容易出风险。

所以不少地方国企都选择把风控放在第一位,但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国企领导喜欢追求零风险?其实这种思维的背后,藏着3大致命误区:

1、体制之困:国企的机制太慢,跟不上贸易的快。不少国企在做决策时,需要一会二签三批四审,层层审批,从业务部报方案,到风控部审核,再到分管领导、一把手签字,一套流程走下来,少则一两周,多则一两月。市场能等你嘛?早上铜价涨500,下午可能就跌800,等你批完要不要锁价,市场机会早没了;真遇到风险,比如上游突然说发不了货,你还得走流程请示要不要找替代供应商,等请示完,下游违约金都开始计算。这种慢机制遇上快市场,领导能不怕嘛?怕的不是风险本身,而是风险来了、公司反应不过来,最后要担责。

2、专业之缺:很多国企贸易公司的一把手、风控领导本身来自行政、财务等非业务岗位,对商品特性、物流实务、套保工具等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不少是外行管内行,不懂贸易的门道。贸易这行,看着是买货卖货,其实里面藏着大学问:比如看钢材质量得懂屈服强度、伸长率,做进口得懂海关编码、关税政策,搞物流得知道港口滞期费怎么算。可不少国企贸易公司的一把手、财务领导、风控负责人,要么是从行政岗转过来的,要么是财务出身,对这些实操细节一窍不通。去年我们接触到的有一家国企做进口铁矿砂,负责人连品位62%和品位58%的差价都搞不清,上游报了个高价还以为捡了便宜,最后卖的时候才发现亏了,你说能不怕担风险嘛?因为不懂行业,所以只能求零风险,觉得不做就不会错。

3、尽职免责之殇:不少国企都有个特点:只要不出事,大家都好;一旦出了事,就得找责任人。比如,前两年我们接触到的一家市属国企,做煤炭贸易业务时,因为下游电厂突然不要货,导致煤炭堆在港口亏了800万,最后业务部长被调岗,分管领导被通报批评。这种 一出事就追责的氛围,让大家都养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与其担风险可能被追责,不如求稳,哪怕赚得少点。

二、国企贸易公司要想控住风险,首先要摆正态度,不害怕承担贸易风险

大宗贸易业务,本身就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业务,准入门槛很低、市场竞争充分、鱼龙混杂厉害。而国企贸易公司真正想要控得住业务风险,首先得摆正态度,不害怕承担贸易风险。其次就得好好搞清楚自己到底要承担哪些风险,再来判断哪些风险能担、哪些风险能转、哪些风险能控。下面我们总结了7大常见的风险坑:

(一)质量数量坑:货不对板,哭都来不及

去年某国企干化工品贸易业务时,合作的上游客户供应的乙二醇纯度不够,下游化工厂用了后设备全被堵住了,于是下游化工厂找国企直接索赔了200万。于是国企去找上游供应商,上游供应商却说合同没约定到这一点,最后该国企只能哑巴吃黄连,自己兜底了这200万。所以说咱们国企干贸易,不能光信上游的口头保证,得自己派人去验货,比如钢材得看质保书、抽样检测,化工品得要第三方检测报告,数量得点清、过磅,不然上游给你缺斤短两、或者以次充好,最后锅还得自己背,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二)物流坑:货丢了毁了,找谁都没用

前两年我们接触到一家主营做粮食贸易业务的市属国企,为了节省成本,找了家小物流公司来合作运输玉米,结果货车在高速上翻车了,300吨玉米全洒了。而这家物流公司在工商信息上登记的就只有个10万的注册资本,最后物流公司给这家市属国企赔了5万后就说没钱了,说什么都很难讨回这笔损失,最后国企自己亏了80万。所以说,咱们国企在找第三方物流公司时,不能只看运费便宜,得查物流公司的资质、注册资本、过往赔付记录,最好找国企背景的物流公司,或者买物流保险,不然货物在运输、仓储的时候出问题,哭都没地方哭。

(三)交付坑:晚一天,可能就亏几十万

做工程材料贸易的国企贸易公司都知道,交付时间就是生命线。去年某国企给地铁项目供钢筋时,上游因环保检查停产,晚了10天交货,下游直接扣了50万违约金——上游说这是不可抗力因素,下游说反正你得担责,最后国企夹在中间,两头不讨好。这也就警示我们国企贸易公司,得跟上游签好“明确的交付时间+违约金条款”,还要提前找好备用供应商,万一上游交不了货,能立马补上。

(四)价格坑:波动一下,利润全没了

2023年铜价大起大落,某国企囤了500吨铜,本来想赚10万差价,结果一周跌了10%,直接亏了200万——本来打算赚点资金利息,结果还不够填价格波动的坑。所以说,咱们在做大宗商品贸易业务时,价格波动风险才是最难规避的风险,咱们不能赌行情,得用点工具,比如跟期货公司合作做套期保值,或者跟下游签锁价协议,把价格风险控制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里。

(五)海关坑:手续不对,货全扣了

某国企做进口汽车零部件,因为报关的时候海关编码填错了,货物被扣留了半个月,不仅要交5万罚款,还耽误了下游生产,后面还赔了30万。这里尤其提醒做进口贸易的国企公司,得找懂海关政策的人,或者跟专业的报关行合作,提前核对报关资料,不然海关查住了,货提不出来,钱也拿不回。

(六)上游不发货坑:钱给了,货没了

之前我们还接触到一家区属国企贸易公司,给上游预付了800万买煤炭,结果上游矿场被查封、钱还要不回来、货也没拿到的情况。所以说,咱们给上游预付货款前,得好好调查上游的资信,比如看它的营业执照、纳税记录、有没有失信记录,最好不要100%预付,按预付款+到货款+尾款的方式来付,把风险分摊。

(七)下游不要货坑:货来了,没人要

去年某国企按下游需求订了1000吨水泥,结果下游房地产项目停工,下游客户直接弃货了,后来这批水泥堆在仓库里受潮变质,国企贸易公司也直接亏损了150万。所以说,咱们跟下游签合同时,得收好定金,还要约定弃货的违约金,同时要跟踪下游的项目进度,一旦发现下游可能违约,提前找其他买家,别等货来了才着急。

三、国企贸易公司风控破局之道:从害怕风险到经营风险、驾驭风险

真正的风控不是不承担风险,而是科学地识别、评估、承担和管理风险,这就需要制定出一套覆盖全流程、全员参与的供应链业务风控操作细则规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摆正心态:承认风险是生意的成本

国企贸易公司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正视:贸易必然有风险,零风险业务等于零业务。关键不是逃避风险,而是测算风险收益比——赚的这笔钱,是否足以覆盖可能的风险损失?

(二)制定全员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规范

风控工作绝不是风控部门几个人的事,而是从业务准入、前期尽调、授信管理、合同签订、业务执行、过程跟踪、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全流程嵌入才行,每个环节的工作要做扎实,比如:

1、客户准入阶段:比如建立供应商和客户的黑白名单制度,不是简单看注册资本,而是要穿透调查实际控制人信用和行业口碑。

2、合同评审阶段:比如风控、法务、业务三方会审,不仅看合同条款,更要评估交易结构的合理性和对方的履约能力。

3、货物监管阶段:比如不依赖第三方巡检制度,对在途、在库货物进行不定期抽查,确保货权清晰、货物安全。

4、资金收付阶段:比如根据货物管控程度设计付款节奏,到港、到库、验收等关键节点与付款条件严格挂钩。

5、应急处置阶段:比如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当价格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或出现异常情况时,自动启动应急响应。

(三)风控措施落地执行的关键点

当然,再好的制度不落地那也是纸上谈兵。国企供应链公司要确保风控措施执行到位需要:


  • 权责对等:给业务团队适当的风险容忍度,同时明确责任边界;

  • 专业培训:定期开展风控培训,提升全员风控意识;

  • 科技赋能: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控货物动态,运用大数据分析客户资信;

  • 考核引导:将风控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避免业务部门盲目冲量;


正如万联网风控课上一位曾任世界500强集团首席风控官的老炮分享到:我们不是怕出风险,就怕出了风险后不知道怎么办。我们的风控目标不是零风险,而是风险可知、可控、可承受。

也就是说,咱们国企贸易公司的风控之路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从追求“零风险”的幻觉中醒来,建立科学的风险观,打造全员参与的风控体系,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行稳致远。毕竟,在贸易圈混,靠的不是运气好没出风险,而是有本事控住风险—— 这才是咱们国企贸易人的真本事。

所以,为帮助各地方国企贸易公司、供应链公司,以最快速、最省钱、最省力的方式升级风控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全流程中做好风险控制,我们联合2位拥有20多年供应链风控实务经验的专家老炮,组织开展《供应链业务全员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实操课》

首期课程一经推出,便吸引了100多位来自40多家大型国企集团的高管精英组团报名(有10人团、7人团、6人团、5人团等),首期课程结束后,不少学员反馈,课程中的案例分组演习环节设计得很巧妙,对于业务的指导性很强,后续还会继续派公司其他部门同事过来学习......第二期课程报名通道已开启:2025年9月11-12日西安站,已有不少国企已在走流程锁定名额,感兴趣的朋友抓紧时间~

为啥这堂课这么火爆?因为该课程,不是泛泛而谈风控概念、风控体系构建,而从操作细则的细微视角,给大家讲解供应链业务全流程、全员的风控工作方法与规范,助力各大国企能以最快速、最省钱、最省力的方式,排查自身供应链业务上的合规与风险点,同时课后能制定或完善自己的供应链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让所有与风控有关的工作人员,包括业务、风控、法务、合规、财务、商务、物流等岗位,在每个场景中明晰自己该干啥、该看啥、该注意啥、该操作啥,实现精细化运营,切实防控原来粗放运营下潜藏的巨大风险,确保该拿下的业绩拿下,也不怕真出风险,因为这些做到了,即使出风险也能尽力免责......

报名联系:李老师19168536275


万联网2025年Q3公开课排期计划


序号

课程主题

时间

地点

1

国企供应链风控专题课

7月10-11日

济南

 2

供应链业务快速增长与合规增收专题培训

7月24-25日

郑州

3

供应链业务全员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实操课

8月14-15日

深圳

4

农产品供应链业务实操课程

8月28-29日

深圳

5

供应链业务全员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实操课

9月11-12日

西安

6

供应链业务快速增长与合规增收专题培训

9月25-26日

武汉

更多排期咨询李老师19168536275(微信同)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无)
下一篇:超20人自杀、300多人入狱、700多人被通缉、数百亿美元坏账、钢贸血色风暴活下来的国企做了啥?未来国企供应链还能干钢贸吗?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