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平台是打造新生态、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绝佳路径!
近日,万联网联合多家单位举办的“国企供应链创新中国行”走进青岛,聚焦供应链金融生态、国企数字化供应链创新、区域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国企供应链发展路径等热点话题展开了专场交流与探讨。在活动现场,产业互联网专家黄贵生老师以《产业互联网平台助力区域产业集群数字化升级》为主题,为大家分享了如何升级区域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总部”及“产业智慧大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同时解析了新生态如何打造、推动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中国经济的底座: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
2023年,大家有个直观感受就是做实业非常艰难。从最新的社会零售总额主要环比数据来看,今年年初到现在市场面临着“从强预期+弱现实到弱预期+弱现实”这样一个状态转变;与年初快速升温的复苏预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济基本面的现实在走弱,尤其是3月中旬开始,从订单转折到心态转折,市场的弱预期弱现实开始占上风了。企业如何在这种艰难的发展环境中找到新的增长点?政府土地财政已经out,股权财政如何操作?所以,今年各行各业包括地方政府都在非常积极的从不同层面上进行探索。
当价格进入下行通道的时候,供应链业务是特别难做的。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国企转型政府土地财政这条路已经走不通,现在要做大做强国企怎么办?黄贵生老师认为,必经之路就是从土地财政转型股权财政,当前已有部分地方政府的超前意识摆脱房地产的依赖,联通产业链、打造地方特色产业集群。
例如,安徽加速建设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常州大举“新能源之都”建设,通过股权投资孵化企业并拓宽财政收入渠道。另外,很多城投公司已经也已经从城投土地、通信设施等开始转向投资做产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平台去拉动经济增长。
现在整个社会的经济都在加速度发生变化,5年前和5年后是不一样的。在艰难中创新走出来的路径是具备强大生命力的,伟大的企业大部分都诞生在每一波“危机”中。所以在艰难的阶段,我们一定要找出能够那种让大家比过去多挣钱、少花钱并且能提升利润的这种有生命力的商业模式,这是一个基本思路。
在商业模式探索方面,从政策层面上来讲其实国家也给出了一些关键词,比如产业科技(解决卡脖子技术)、数字化科技(提效降本/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智能制造2025、产业集群(各省重点产业链政策/政府以投促引、以融促引/股权财政等)。
中国经济的底座就是三网,即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所以基于互联网怎么把产业科技数字化,科技智能制造、采集权和政府这种决策揉成一体去推动经济增长是我们目前所需要探讨的。
产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第二波”解决方案
从发展角度来讲,黄贵生认为产业互联网平台正在提供“第二波”解决方案:从飘离在产业链之外到深度融合到产业链之中转变,从单纯的产品流通向产品制造服务转型,从低水平的流通服务转入到通过科技创新变革产业链。
过去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一些为贸易商服务的各种企业,基本结局都是2~3年出来一波,即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一般来说,沿产业链分布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包括大宗类平台、MRO类平台、工业互联网/制造能力交易平台以及全产业链服务平台。过去的产业平台基本上围绕资讯、交易、物流、金融、SAAS、数据等单一节点提供一些流通服务。众所周知,产品流通环节没什么技术含量,容易被替代,也没什么特殊竞争力。现在单纯的流通企业贸易商已经存活不下去了,因此必须要转变服务方式,和产业深度融合在一起;产业平台必须要大幅革新,要参与查商品的制造过程,而不只是参与商品流通。
黄老师认为,下一步产业平台至少有三个特点:第一,用数字化科技改造产业;第二,引入产业科技,引入新设备提升效率;第三,用产业科技加数字化科技去改造工厂生态群,即“云工厂”。未来的产业平台一定是要把产业科技和数字化科技这两个东西深度融合,能够承载利用科技手段去改造产品的制造环节。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真正的盈利空间不在于流通环节,而在于制造环节,所以无论是现在的平台也好还是供应链公司,都在从流通服务向制造服务的方向转型。从产业链布局角度来讲,逐步的从过去只做单节点到多环节再到现在做长链条。从服务的视角上来讲,无论是现在很多产业互联网平台还是大宗供应链公司,实际上也都是从过去单纯围绕商品的流通服务逐步向制造服务方向转型,比如说不单参与了商品的流通,更重要是还参与商品的制造环节优化,这种趋势变动是非常明显的。
企业如何在艰难环境中找到“新钱”,下一步新的盈利增长点在哪?黄老师认为,必须要创新要改变,要产业科技和数字化科技,同时也要政府层面得引导政策。产业互联网平台作为产业新生态的组织者,能够有效整合生态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配套企业 、国企供应链公司、城投公司、金融机构、政府、科技公司、科研机构等离散要素资源,形成以数据为核心要素、网络协同、共创分享的产业分工模式,有效提升产业的资源配置能力、协同发展能力和服务支撑能力,形成携手上下游行业伙伴共创价值的产业生态,从而为生态圈内的企业提供发展空间,突破了单个企业依托自身资源对发展能力的束缚,尤其是降低中小企业的研发、采购、管理、物流、交易等成本。
打造新生态,推动产业升级
在万物互联时代,企业难以独善其身,必须报团取暖;与此同时政府和国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产业互联网平台链接产业科技、数字化科技、业内资深专家与可对外赋能工厂和金融机构,构建一个与过去不同的产业生态,逐步升级。
那么,新生态该如何打造?对此,黄贵生老师提出了构建“产业链总部”及“产业智慧大脑”,共同优化提升区域产业集群,支持地区经济发展。
在当前各地都锚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产业链总部经济”作为城市抢占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以及给周边区域带来外溢效应的新经济模式,正受到多个新一线城市及不少二三线城市的追捧。
“总部经济”这一概念是指区域依托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同时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周边区域,从而在不同区域的分工协作中实现企业、产业和城市、区域共赢的一种经济形态。它也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地瓜经济”: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根茎依然扎根在这片土壤里。而“产业智慧大脑”则是基于系统集成和经济调节智能化的理念,将资源要素数据、产业链数据、创新链数据、供应链数据、贸易流通链数据等汇聚起来,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数字产业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进行及时分析、引导、调度、管理,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
但现在政府最大的问题是怎么去实现“产业链总部”和“产业智慧大脑”,怎么让企业不花钱,还让他接受,还能帮他挣钱?这对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事情。而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恰好能助力中小企业资源对接、要素整合,推进惠企政策落地,有利于国家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固加强。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按照国家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培育2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目前我各省市也都形成了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但由于生长内因、影响因素及政策部署不同,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的总体规模和范围边界也不尽相同。因此,我国传统产业集群仍然面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联系偏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竞争力不够、协同创新效应偏弱等问题。
在数字经济加快渗透各行各业、推动产业发展变革的趋势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迎来关键驱动力。黄老师认为,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是通过产业科技、数字化科技与传统产业融合,面向区域产业集群,政府支持下联合生态合作伙伴(科技公司、行业龙头、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物流公司等),共同打造区域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围绕智能制造/云工厂+供应链协同+科技创新这3个方向,助力中小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升级,构建高质量产业集群服务生态(低成本生产要素、有竞争力的高性价比的数字化应用产品)。
产业智能制造园区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落地的大型综合载体,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黄老师以某能化产业大县的产业集群升级路径举例,原本现状是县域内能化产品滞销,塑化中间品却从外地购买。这种情况下,当地通过把产业链补全,补强,形成县域内能化-塑化的完整产业链闭环,提升塑化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利用原料优势拉动多品类的塑化产品特色乡镇,并设立了产业基金专项扶持,打造了1个线上区域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围绕智能制造+供应链协同+科技创新打造了一个特色园区试点,完成生产数字化、云生产管理中心、县域产业运营大脑、原料直采、成品销售平台、银行资金赋能、培训中心、管理赋能等八个功能,形成N个数字化应用产品。总之,通过线上产业平台与线下产业智能制造园区(中央工厂+分布式加工中心)的互联互通,该能化大县已实现部分塑包产业集群的优质产能整合,通过强大的渠道能力和自建回收工厂,在上游原材料方面充分发挥了平台成本优势,并推动产业内柔性供应链的建立,缩短流通链路,提高产业效率。
总结几个判断
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黄老师最后总结了产业互联网平台助力区域产业集群数字化升级几个判断:
1、必须从流通到制造+智造服务转型,降本增效:第一层流通的降本增效向第二层制造的降本增效的跃迁。不能真正降本增效的商业模式都是伪模式。
2、不融入业务的数字化科技是无效的。
3、“政府政策引导+国企资本+国企供应链集采公司+产业互联网平台”的组合会是未来地方政府打造千亿级规模产业集群的有效手段。国企要想资本收入方向转型,股权收益成为主流。
4、创新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利器,科技创新+数字化创新+AI是这一波创新的主流。
来源:万联网,根据黄贵生观点综合整理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