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 宋华专著:《供应链金融》(第4版)上市,相关实践案例几乎全部更新!

万联网 , 宋华 , 2024-08-26 , 浏览:1258

供应链金融越来越成为产业和金融发展的重要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在生产制造、流通分销、物流、商业银行等领域开展了关于供应链金融发展状况的广泛调研,结合学术理论,深入分析供应链金融所应厚植的产业基础,将自身的思考与见解凝练成《供应链金融》一书。

本书在讲述供应链金融时,通过对理论的精炼总结,并紧密结合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真实情况,呈现了精彩的案例分析,无论是对于金融部门的决策者,还是对于商贸企业、银行、互联网企业等产业链条上的参与者,以及相关研究者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本书的第一版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物华图书奖一等奖,被《经济日报》誉为近年来“中国物流供应链领域最重要的理论创新之一”。

无论是从产品创新的维度,还是管理模式的重塑层面,供应链金融领域亟需我们重新审视与突破既有认知框架。正是基于这一洞察与理解,本次对本书第四版进行了大幅度的内容修订与完善。

在前三版基础上,《供应链金融》(第4版)更新尤为突显以下几大要点:首先,全面梳理并深度剖析了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制度层面的革新与发展。其次,中国供应链金融在发展历程中,在继承国际先进运营理念的同时,也不断创新、独树一帜地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运作机制。鉴于此,新版全盘更新了关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探讨内容,旨在更加立体全面地展现当前中国在供应链金融实践中所采用的丰富多元模式。再者,过去二十多年间,供应链金融领域孕育出了一批锐意创新、勇于探索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翘楚,他们凭借新技术、新手段及新模式的运用,有力推动了供应链金融的前进步伐,并且更为高效精准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因此,为生动呈现这一领域的前沿创新实践,本文几乎全部更新了相关案例资料,力求让读者能够一览无余地领略到供应链金融最鲜活的创新图景。


供应链金融(第4版)

宋华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供应链金融》(第4版)购买链接如下:

#小程序://当当购物/LKuDhEr2wQ3mzoo

新版序言?

这些年来,随着全社会对供应链金融的关注和投入逐步增大,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首先,从制度体系的角度来看,各相关部门已经逐步完善了供应链金融的规章制度,这不仅体现在各类文件的发布和倡导上,也包括对供应链金融环境净化的措施。例如,国资委于2021年发布的《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进一步做深做实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的通知》、银保监于2022年发布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以及国务院办公厅于202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等,都为促进供应链金融的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此外,近期围绕供应链金融业务国家标准的出台,如中物联推动的《数字化仓库基本要求》《数字化仓库评估规范》等,也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供应链金融在规模上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其市场资产余额从2017年的18.5万亿元人民币快速增长到2021年的28.0万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0.9%,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47.7万亿元人民币。这种增长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供应链金融开始向管理含量较高的金融产品发展,如面向下游的信用融资、基于产业链优化的采购融资和订单融资,以及基于物的信用展开的存货仓单和运单融资等。这种转变使得供应链金融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

最后,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数字信用已经成为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共识,各行各业包括金融机构都把数字化和数字信用作为战略发展的方向。他们积极推动数字化建设,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信贷审核等环节,使得决策更加高效、准确。数据征信已经成为信贷审核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供应链中的风险进行更精准的评估和管理,降低了不确定性,进一步保障了产业链的稳定性。此外,数字化还推动了供应链金融在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发展。

尽管如此,目前供应链金融仍然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首先从产业企业自身的角度看,大多数产业企业仍然在从事着简单经营物流活动,而没有能够真正提升自身竞争力,没有能够向一体化供应链以及一体化物流方向拓展,一方面供应链以及物流中的“流”的特点没有能够实现,即将不同环节、不同活动和不同作业有机地关联起来;另一方面,没有站在客户的角度,帮助优化产业运行、物流分销、加速周转,而是停留在基础作业,这就造成了这类企业往往增值率不高,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较小,再加上经营的不规范、财务数据的缺失,造成金融机构怕贷惜贷。其次,从金融端看,此前几年供应链金融落入了一种窠臼,即大多围绕应收应付等债权债务等展开,特别是基于应付的信用流转成为了供应链金融的标配产品,而围绕仓单、存货等要素的供应链金融并没有真正激活。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制定的《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226号文)中所提及的“物的信用”没有真正确立起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信用流转相对而言“简单”而“粗暴”,容易操作,而存货、仓单融资涉及到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标准化建立,同时又需要多方协同配合,因此,费时费力,而后者往往是物流行业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形态。第三,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主体信用,特别是依赖于核心企业的支持,而226号文中提到的数字信用也没有真正形成。这几年物流行业网络货运平台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是物流的数字化不仅仅是网络货运平台,而是涉及到整个物流活动的物理数字化、单证数字化、行为数字化以及物流业务关系网络的数字化,这一综合性的数字化建设没有达成,供应链金融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

因此,无论是从产品创新的维度,还是管理模式的重塑层面,供应链金融领域亟需我们重新审视与突破既有认知框架。正是基于这一洞察与理解,本次对本书第四版进行了大幅度的内容修订与完善。

在前三版基础上,本版更新尤为突显以下几大要点:首先,全面梳理并深度剖析了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制度层面的革新与发展。随着供应链金融在我国逐渐深入人心并蓬勃兴起,制度环境的变革始终是业界热烈讨论和期盼的核心议题。恰逢其时,近年来我国供应链金融无论是在监管架构上,还是生态体系建设方面,都涌现出一系列崭新的实践策略与模式。因此,充分理解这些制度环境变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此新版特别增设第十章,系统阐述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制度生态环境。其次,中国供应链金融在发展历程中,在继承国际先进运营理念的同时,也不断创新、独树一帜地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运作机制。鉴于此,新版全盘更新了关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探讨内容,旨在更加立体全面地展现当前中国在供应链金融实践中所采用的丰富多元模式。再者,过去二十多年间,供应链金融领域孕育出了一批锐意创新、勇于探索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翘楚,他们凭借新技术、新手段及新模式的运用,有力推动了供应链金融的前进步伐,并且更为高效精准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因此,为生动呈现这一领域的前沿创新实践,本文几乎全部更新了相关案例资料,力求让读者能够一览无余地领略到供应链金融最鲜活的创新图景。

作者简介?

宋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库专家,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供应链物流管理,特别是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供应链关系、供应链安全与风险管理、供应链柔性、数字化供应链等领域。主要著作包括《数字供应链》《服务供应链》、《供应链金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智慧供应链金融》等,专著获得北京市第十四届、第十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Transportation Journal》《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九省通衢“链”全球!湖北聚焦重点产业,7大省级供应链平台“筑链图强”稳发展
下一篇:从无到有,从1到N……湖北供应链体系建设快马加鞭,供应链平台活跃度不断攀升!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