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新规倒逼国企:风控部门也要背业绩指标?业务部门也要背风险管理指标?

万联网 , 张洪江 , 2025-05-06 , 浏览:137

改编自:张洪江2025国企内控新规启示

原世界500强首席风控官、万联网首席风险管理实战专家

那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毕竟都在强调全员参与风控、全员出力冲业绩。

近日,国资委又给央国企上强度了!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重点强调三个事:一是要求央国企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建立适应穿透式监管的内控体系;二是要平衡风控与业绩;三是明确责任与强化监督。

《通知》一发布,立刻激起千层浪,不少央国企供应链公司高管都在发愁:今年地方(集团)给的KPI任务还是很重,既要营收漂亮又要利润过硬,现在上面管得更严后业务容易放不开,KPI就完不成。但不管呢,业务又容易踩雷,真就是钱难挣、屎难吃,都不知道咋办才好!

作为一位在供应链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的风控老炮,其实要我说啊,这事就跟开手动档似的,得学会找到离合点。今天,老哥我将基于20多年来在多家大型集团、上市公司任首席风控官、风控总监的实战经验,给大伙唠唠。

一、供应链风险管理现状与挑战(老总/中层/基层都得看)

(一)决策层认知误区纠正

1、别把风控当烧钱部门

传统供应链业务模式下,国企为追求业绩增长,不得不承担更高的风险敞口,而风险管控措施往往被视为成本负担。大家都觉得风控部门就是审合同给额度的,没有直接创造业绩,就是成本消耗部门,这就出现了业务部门与风控部门老吵架的场面。

其实把风险管理部门等同于成本消耗部门,就是认知有偏差,这样发挥不出风控部门的最大价值。为啥这么说?

现在国资委各种要求下来,国企干业务的同时还得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所以这就要求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只当成本中心,还得升级成价值引擎,通过优化流程或创新模式,在风险和收益间找平衡。

比如,大宗行业30年周期波动表明,国企需要构建“逆周期风控模型”,比如通过期货套保、利用库存融资等更多方式来应对各类价格波动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

2、风险管理不只是风控部门的事,职责要划明白

国企高层领导老认为风险管理只是风控部门的职责,不重视、也不参与风险管理体系设计。另外,部分集团化供应链平台与二级、三级子公司之间还存在权责不清的情况,出了风险后互相踢皮球。

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1)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风险管控职责,设立独立的首席风险官CRO,直接向CEO或董事会汇报;(2)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高层定期审议企业风险偏好、风险策略及应急预案;(3)从集团层面完善组织架构体系,梳理明确各级单位权责关系,实行分级管理,打破条线管理思维,创新绩效考评机制。

(二)管理层认知误区纠正

管理层也有两个误区。

1、管理保守决策,0风险=0业务

因为怕被追责,啥风险都不敢沾,创新业务推不动,还错失市场机会。我们曾接触过有一家市属国企的合同条款严得跟防贼似的,结果把合作方直接吓跑,订单取消,这下也不用担心风险问题了。

对此,我认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应该是:(1)建立业务风险管理创新容错机制,设立创新专项试点课题小组,设置风险容忍度清单,鼓励创新;(2)建立风险收益平衡矩阵,明确不同业务的风险偏好阈值,同时,结合权责梳理及创新考评机制,对管理层绩效考评指标及权重进行优化匹配。举个例子:对业务关键岗进行除业绩指标之外风险管理指标进行考核,包括客户逾期率,坏账率等,权重可设置在5%-30%间;对风险管理关键岗设置业绩增长率考核,权重可设置在10%-35%之间。

2、流程别搞太死板,静态化风险管理,缺乏动态适应性

这两年接触到不少的国企高管都在吐槽,企业内部只是机械地执行标准化风控流程,并不会根据业务和市场变化做灵活调整。还有不少审批搞十八连环签,业务进度比乌龟还慢,等审批流程下来时,订单都要飞走了。

对此,我们认为有效的改进方法是:(1)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比如成立风控-法务-财务-业务联合小组,实现业务动态信息实时共享;(2)建立业务风险分级机制,通过对不同级别的业务实施动态分级管控,简化低风险业务审批流程,整合管理资源提升效率。

(三)执行操作层认知误区纠正

执行层也有两个问题。

1、执行层也别摸鱼,全员都是风险侦察兵

不少国企员工觉得风险管理就是应付检查,于是缺乏风险识别预警的积极主动性。对此,企业内部可以设计风险积分制,将风险上报、隐患整改与员工激励挂钩。另外,还需要建立全员风控的文化,例如:定期通过组织“风险情景模拟沙盘”演练,对于价格暴跌、库存严重、物流突发风险等不同业务场景进行沙盘推演。

2、风险识别预警能力不够,那就定期培训提升

不少国企执行操作层的员工风险意识不足,也缺乏风险识别技能。对此,国企就得定期组织实操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引入各类管理系统或风险识别工具,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与异常交易预警;另外,还得实施“风险案例全员学习”,将典型违规或重大风险事件制作成警示教育片,提升员工风险意识和技能。

二、铸造核心竞争力:让风控部门从成本中心转向价值引擎

(一)战略引领及融合: 从合规驱动到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国企要将风险管理与战略规划深度绑定,以协同业务实现业绩增长为导向,拟定科学合理的风控策略。

(二)搭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把风险管理从战略到战术分解,融入业务全流程,强化前置管理,提升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避免一刀切。

(三)产业赋能,构建风险经营的产业供应链生态体系:梳理产业供应链上下游节点,对业务风险分级管理(比如:按高中低风险进行分级,对中、低风险业务逐级采用适当简化流程方式),对客户信用评估评级(比如:将客户信用按A、B、C评级),实行差异化授信管控,提高风险定价能力。

(四)技术赋能,打造数智化风险管理平台:利用企业ERP集成系统结合外部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业务-风控全程可视化管理,实时预警。

(五)组织赋能,打造“全员风控、全程风控”体系:推动风控从前台向中台、后台转型,强化动态监控能力,嵌入产品设计、投资决策、运营管理等全链条。

(六)产业生态协同,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业务、风控团队要和产业链上下游伙伴联合建立“风险联防机制”,共享不良资信主体信息,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总之,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市场里,国企供应链公司得把风险管理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经营,需要调整思维模式,改变认知误区,通过战略定位升级和体系搭建,借助组织变革、数字化升级等手段,让风险管理既能规避风险,又能创造效益,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风险管理团队背35%的业绩指标,直接为国企创造效益”,这可不是打嘴炮,这是我过去在大型集团做首席风控官时带团队的经验总结,落地确实不容易,但实践证明是有方法可寻的,当年我们也是从0-1-10-100逐步实现。

最后,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也想送给屏幕前的兄弟们:

如果你觉得祖国不好,那你就去建设它;如果你觉得政府不好,你就去考公务员,去做官;如果你觉得人民没素质,那就从你开始,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如果你觉得同胞愚昧无知,那就从你开始学习,并用知识改变身边的人,而不是一昧的谩骂、抱怨、逃离~

为助力国企供应链公司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在合规、风控可控前提下开展业务,2025年5月22-23日,我们将联合3位专家老师——原世界500强首席风控官&全面风险管理实战专家张老师、原东煤交易总裁&国内资深产业互联网专家黄老师、拥有17年供应链风控实务经验&原怡亚通风控总监&现任德和衡律所合伙人张老师,在成都举办第四期《新形势下国企供应链公司如何通过调整风控策略支撑业务高质量发展实操课》,诚邀您与团队共同报名~

课上,原世界500强首席风控官&全面风险管理实战专家张洪江老师将重点分享做好全流程动态的客商信用风险管理、包括如何有效挽回坏账损失、如何建立分级授权授信模型、如何制定团队在管理信用风险中的权责与指标、如何有效设计应急预案、如何将全面风控融入到各关键岗位去等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带你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报名咨询:李老师19168536275

本文改编自:张洪江2025国企内控新规启示

原文作者

张洪江:万联网首席风险管理专家

1、企业战略运营管理导师、高级信用管理师,现任万联网首席风险管理专家、深圳市企业并购促进会联席会长、首席风控官、信用管理与风险控制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深圳佳信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

2、曾任职世界500强多元化集团企业风控管理总裁;在华富洋、联合利丰等大型供应链平台企业担任过多年风控总监;在多元化集团企业、A股上市公司、供应链平台等多家名企有20多年工作经历

3、拥有丰富的战略规划、顶层设计、投资(收并购)、供应链风控、运营、内控合规、财审等管理工作经验

4、为近百家各类型企业及实控人提供过高级顾问、决策智囊、咨询诊断等服务,累计为企业规避和减少各类投资及运营、信用风险损失价值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无)
下一篇:@所有国企领导:风险管理部门才不是成本消耗部门,而是公司的价值利润中心、安全盾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