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供应链公司最容易踩到的7个致命大坑,你中招了吗?

万联网 , 黄贵生 , 2025-05-02 , 浏览:108

作者 | 黄贵生

万联网首席产业互联网专家

曾在发改委工作、在多家国企任战略顾问

近年来,供应链行业受各种因素影响:一是经济下行、需求减弱;二是监管政策趋严,审计要倒查10年的业务,这就要求国企更加合法合规;三是行业竞争企业数量增多,赛道拥堵;四是流通服务利润被极致压缩,国企供应链公司面临转型升级的难题。在此背景下,诸多风险事件频发。

而我们复盘这些风险事件不难发现,这其中不少存在共性的大坑,这也使得大批的国企供应链公司纷纷中招。今天难得有空,给大家简要总结了7个供应链业务中容易踩到的大坑,仅供参考。

01、战略的坑

1、只有目标没有战略

很多国企供应链公司只确定了业绩目标,而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战略。把目标等同于战略,导致业务短视,先干为敬。总得来说,会有以下表现:

  • 依靠资金优势切入到供应链条做业务,区域上南征北战东征西伐,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做业务,没有根据地;

  • 品类上,一会做煤炭、一会做化工、一会做金属、一会做粮食,供应链贸易品类广泛;

  • 没有标准化、可复制的业务模式以及核心运营策略,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用人话讲就是没有套路和打法。业务不可持续增长;

  • 没有一万米深的地基就想盖两万米的高楼,竞争壁垒空心化,业务规模越大风险越大。

2、战略只验真,不验伪

不少国企供应链公司有战略,但是过度聚焦战略的可行性验证,却忽视了战略死亡陷阱。很多国企供应链公司出重大风险,溯源后发现基本上是战略源头就出现了问题。要在确定好战略后进行战略死亡陷阱分析,确定战略风险预警指标是在战略制定阶段非常重要的工作!验伪比验真应该花的时间、精力、篇幅。

02、外行的坑

外行进入一个新的行业,通常会踩到两个大坑:

1、不去了解学习行业套路,也不找好引路人

隔行如隔山,哪怕是在同一个大的行业类别里,不同细分品类之间的差异也可能特别大。像煤炭行业,焦煤和动力煤虽然都是煤炭,但是差异极大,产业链上下游的客户群体都不一样,操作模式风险管理都不一样。如果没有一个懂行的引路人带着,自己也不主动去深入了解行业,就贸然闯进去,市场上那些令人诧异的风险事件就可能找上门来。这些错误在行内人看来,那可是相当不可思议的低级错误,是绝不可能在专业人士身上出现的。

2、不会算账,算不清每项成本里哪有利润空间

在供应链服务,会算账是个基本功。你得清楚自己经营的产品,它的成本费用到底是怎么构成的,每一项成本里头到底哪儿有利润空间。你还要明白客户是怎么挣钱的,搞清楚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里,怎么才能把利润给“挤”出来。要是搞不懂这些,风险可就很难控制住。

03、客户的坑

风险事件的源头,往往与客户密不可分。

1、客户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选择比努力重要” 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前期在客户选择上下足功夫,后期风险管理负担便会相应减轻。切勿仅停留在简单地看一看、聊一聊、吃顿饭的层面,比如要深入探究客户的成长背景,客户的成长史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其未来可能出现风险的路径。而不是简单的从各种三方软件导入一些客户信息。

2、重点关注熟客

大家对熟客容易放松管理,进而逐步提高客户的风险阈值。然而,事实表明,大风险多由熟客引发,尤其是那些与多个资金方有往来的熟客。

对于客户,不仅要严格把控准入关,还要在合作过程中持续开展 “风险情报收集” 工作,做到全程风险把控。

04、系统的坑

这方面常见的坑有两个:

1、系统比业务先行

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系统的构建绝对是关键且充满价值的,这里便不过多赘述其重要性了。过往,我们常能听到 “系统滞后于业务” 的声音,其实这并无大碍。优秀的管理系统绝非一蹴而就、一次性搭建而成的,而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依据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打磨修改完善起来的。可以说,系统的持续改进,恰恰是业务拓展与风险防控不断进步的有力彰显。

然而,最容易踩的坑是,业务尚未充分开展铺陈,系统却已被打造得 “尽善尽美”,其完备程度甚至超越了业务本身。此时,若还对系统一味地严格执行,那无异于削足适履,对业务发展极为不利。

2、重系统更应该重视系统的取数来源

系统从来不是企业竞争力的直接来源,更不是风险防控能力的核心所在。真正的关键点在于:系统如何获取数据?那些隐匿于数据之中,关乎风险的因子,又是通过何种途径被系统所采集的?倘若系统所依赖的数据,仅仅是源自网络公开信息,抑或是各类第三方软件提供的舆情数据,那么对于风险管理工作而言,这些数据的时效性已然滞后,其参考价值微乎其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着手建立一套高效、精准且及时的风险数据采集情报系统,以此来获取实时、动态、多维的数据资源,只有这样的数据,才能为风险防控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助力企业稳健前行。

05、管理的坑

在管理上常见的问题有三个:没有产品(服务)操作手册、没设立负面清单,不开风险复盘会。

1、没有产品(服务)操作手册

很多公司出风险后,进行复盘分析,发现很多公司没有供应链产品服务手册,服务手册是供应链业务管理的基础,手册的完备度、可操作性等直接影响风险管理的效果,具体见下表,是交易、资金、物流、税务、财务、法务六个维度进行梳理的手册。产品手册要根据服务的场景制作,不能一个手册打天下。

2、没有设立负面清单

负面清单是一个公司的红线参考,从禁止性业务、高风险业务警示等角度对于公司“不可为”的业务进行约束。

3、不开风险复盘会

业务和风控是一对冤家,业务人员与风控人员经常矛盾重重,双方常因分工差异而各执一词,业务人员认为风控限制了项目推进,阻碍公司发展;风控人员则指责业务盲目扩张,使公司面临风险。这种对立很多企业没有太好的办法解决。其实开风险复盘会是一个好办法,构建一个公司级的公开、透明的沟通平台,以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而不是追责,构建公司良好的风控文化。

另外通过风险复盘会,进一步迭代产品手册和负面清单,形成一个管理闭环。

06、国企的坑

在供应链业务中,盲目信任国企同行。很多风险都是国企造成的,比如相信了国企的通道业务,相信了国企介绍的“好”业务等等,这个问题不多讲了,踩过的都有切身之痛。

07、“学巨头”的坑

很多供应链公司盲目学几大巨头,按照他们的模式来发展。这个就是典型的小猫学老虎,徒有其表。巨头们经过了三十年的积累,不管是客户、物流、风控、行业等等方面都有深厚的积累,做的样子“像”不等于“是”。还是要脚踏实地,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能力来决定适合自己的业务模式。

总结

国企供应链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从战略规划、行业认知、客户管理,到系统建设、企业管理以及业务模式选择等各个环节,都存在容易陷入的 “坑”。战略层面的短视和风险评估缺失,会使企业发展方向出现偏差;对外行来说,行业规则和成本核算的不熟悉容易引发经营危机;客户选择不当、系统建设不合理、管理体系不完善,以及盲目信任国企、模仿巨头等行为,都可能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最后,在某红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也想送给屏幕前的老铁们:

如果你觉得祖国不好,那你就去建设它;如果你觉得政府不好,你就去考公务员,去做官;如果你觉得人民没素质,那就从你开始,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如果你觉得同胞愚昧无知,那就从你开始学习,并用知识改变身边的人,而不是一昧的谩骂、抱怨、逃离~

本文作者

黄贵生:万联网首席产业互联网专家

1、曾在发改委工作,在多家国企/产业互联网平台任战略顾问、执行总裁、原东煤交易总裁

2、20多年来一直在大宗供应链集成服务、制造业产业互联网等领域探索实践

3、在煤炭、能源化工品、不锈钢、废旧物资回收、农产品等细分品类均有项目实操经验

4、打造过若干案例:十多年前已主导构建了国内大宗煤炭产业互联网平台“东煤交易”,并陆续打造出贸易龙头转型产业互联网平台、核心企业产业链延伸制造集群、产业集群虚拟云工厂模式等若干案例。

注:本文章知识产权归作者所有,万联网授权发布。欢迎因研究需要引用或转载本文内容,引用时需注明出处。对于未注明来源的引用、盗用、篡改的商业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为了业绩瞒报风险、大单刻意拆分躲开审批、业务部掌管印章...国企集团:供应链子公司,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朕不知道的!
下一篇:专家解读:上海票交所供应链票据有限追索服务新规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