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直发贸易的国企供应链公司,咋干才能合规且实质控货,不踩雷“一货多押”?

中仓登CWRR , 中仓登 , 2025-06-30 , 浏览:134

在供应链贸易中,直发模式(即货物从供应商直接发往下游客户,不经过国企自有仓库)因其高效、低成本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然而,对于国企供应链公司而言,如何在直发贸易业务中确保货权清晰交割、业务合规可控,成为关键问题。

以钢铁贸易为例,某国企曾因上下游均为贸易商,踩到“虚假贸易”陷阱——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客户合谋伪造提货单,将同一批钢材重复质押融资,最终导致国企损失超3亿元。这类风险的核心在于货权失控:当货物未实际进入国企监管范围,仅凭单据流转时,极易被“一女多嫁”。

此外,资金链断裂风险也不容忽视。某国企为完成考核指标,以直发贸易名义向民企出借3亿元资金,约定通过购销差价收取利息。但民企将资金用于高利贷后崩盘,国企最终仅收回500万元。这种“名为贸易、实为借贷”的骚操作,不仅违反了国资委禁令,还可能触发税务风险——若发票流与货物流不一致,可能被认定为虚开发票。

这些震动行业的案件,揭开了国企供应链公司开展直发贸易业务时面临的惊心风险。那么今天,我们来系统分析一下直发贸易的货权流转逻辑,并给大家提供一些合规落地的实操建议。

一、直发贸易模式的典型场景与货权流转

直发贸易有2种典型的业务场景:(1)国企供应链公司(中间商)向供应商采购货物;(2)供应商委托第三方物流,直接将货物发送至下游客户

例如,在大宗商品贸易中,一家国企供应链公司与煤炭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供应商将煤炭直接发往下游的电力企业 ,国企供应链公司虽未直接接触货物,但完成了贸易流程并获取了差价收益。这其中,尽管货物未经过国企供应链公司的仓库,但货权并非直接从供应商转移至下游客户,而是涉及两个关键交割节点:

(1)供应商→国企供应链公司(货权转移)

供应商按合同约定完成备货,并将货物装车,此时货权转移至国企供应链公司。 

(2)国企供应链公司→下游客户(货权交割)

物流公司受国企供应链公司委托,将货物送至下游客户,客户签收后货权转移完成。 

(3)直发贸易模式的核心原则

国企供应链公司始终是法律意义上的货主,物流公司仅是执行方。 货权交割需同时满足“单据流转”与“实质交付”,缺一不可。 

以酒类直发为例:1)合同约定:国企向某盛世采购茅台,约定“供应商直发客户,客户签收后货权转移”。2)单据管理:供应商提供提单、装箱单,国企审核后开具销售发票;客户签收单需包含货物状态、数量等关键信息。3)物流追踪:通过GPS定位、温度传感器等技术,实时监控货物运输路径与环境。此时若单据缺失或物流失控,货权争议便可能爆发。例如,某鸽投资与某天国际的乙二醇贸易中,同一批货物被多家企业持伪造单据提货,最终导致某国际港务公司因货权纠纷被起诉,涉及金额4.81亿元。

二、国企采用直发贸易模式的合规风险点

由于直发模式涉及多方协作,国企供应链公司需警惕以下风险:

1、货权争议风险

一是供应商未完成货权交割:如未提供装车证明,可能导致国企供应链公司无法主张货权。二是下游客户拒认收货:若签收流程不规范,可能引发账款纠纷。 比如,某国企供应链公司因供应商未提供完整的装车证明,导致在货物运输途中出现损坏时,难以确定责任归属,无法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2、资金与税务风险

一是“四流合一”,也就是要求合同流、货物流、发票流、资金流必须一致,否则可能会被认定为虚开增值税发票。二是若物流信息与票据不匹配,可能影响国有资产审计合规性。 

3、监管合规风险

一是国有企业需符合《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确保贸易背景真实。二是若货权证据链不完整,可能被质疑存在“空转贸易”风险。 例如,某千亿资产规模的交通集团,近期因融资性贸易遭国资委严查,多名高管被问责。其典型违规特征包括:1)虚构贸易背景增加交易环节;2)上下游企业存在利益关联;3)货物实际由交易对方控制。这些操作触碰了监管底线。国资委74号文明确定义:不准开展任何形式的融资性贸易,而直发模式中“四流分离”(合同、货物、资金、发票)的业务设计,极易被认定为虚假贸易。

三、合规落地的关键措施

1、合同条款明确货权交割节点

一是与供应商约定:货物装车即视为货权转移至国企供应链公司。 二是与下游客户约定:签收后货权转移,拒收或质量问题由客户承担。 

2、全流程单据管理

一是供应商端:要求提供发货通知、装箱单、质检报告。二是客户端:提供纸质收货确认单据。例如,可以借鉴淘宝买菜半托管模式,要求供应商提供采摘视频、产地质检报告、温控记录等11类过程文件,形成全流程的证据链。

3、关键节点的交付管理

一是供应商的准入:审查上下游企业信用,优先选择生产商或终端用户,避免与纯贸易商合作;二是供应商的发货:留存货物发出时的现场影像资料。三是下游客户的交付:留存货物送达、签收及卸货入库的影像资料。四是技术监控:引入IoT设备监控货物状态,如在榴莲运输中使用温度记录仪,数据异常时自动触发警报。五是做好内部风控: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避免业务部门 “绕开审批” 拆分订单。

总而言之,国企供应链公司在从事直发贸易业务时,需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风险,并通过以上关键措施实现合规落地,从而保障贸易的顺利进行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增值。未来,随着区块链、AI 等技术的应用,直发贸易的合规管理将更趋智能化,真正实现 “货畅其流、风险可控”。

所以,为助力国企供应链公司夯实安全发展底线,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同时支撑业务高效高质量开展,2025年7月10-11日,我们将联合3位专家老师——原世界500强首席风控官&全面风险管理实战专家张老师、拥有20年大宗供应链企业经营经验&国内资深产业互联网专家黄老师、拥有17年供应链风控实务经验&原怡亚通风控总监&现任德和衡律所合伙人张老师,在济南举办第五期《供应链业务风控与合规实操课》,诚邀您与团队共同报名~

课上,原世界500强首席风控官&全面风险管理实战专家张老师,将基于20多年在世界500强的任职经验,重点分享如何构建一个既能兼顾业务效率、支撑业绩达成,又能落实全员风控、夯实安全发展底线的风险管理体系;新监管下集团型国企如何管控供应链子公司风险,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如何建立分级授权授信模型;如何有效挽回坏账损失等内容。让大家摆脱业绩和安全之间的恶性拉扯,要么总是怕业绩达不成,要么出风险全公司寝食难安。

课上,拥有20年大宗供应链企业经营经验&国内资深产业互联网专家黄老师,将重点分享供应链公司重新划定主责主业和选品的思路,并结合大宗、制造业、农业、消费等领域实践,给出国企在优化商业模式的落地建议。同时,黄老师将结合江苏德龙破产事件,深度剖析多家头部供应链公司真正的踩雷原因,教你避免踩大雷。很多时候不是没有风险,是规模还不够大而已,规模越大,出风险概率越大,不是不暴雷、只是时候未到。

课上,拥有17年供应链风控实务经验&原怡亚通风控总监&现任德和衡律所合伙人张老师,将从法律风控视角,重点分享10多个真实典型案件帮助大家规避风险,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容易被忽略但潜藏巨大风险的漏洞,货押、出口代理、代采代销等各类场景的实务细节,以及从制度流程、业务拓展、合同签署、日常运营4大维度指导大家做全面的合规体检。

报名咨询:李老师19168536275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中仓登CWRR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扛鼎国家战略!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正式揭牌,舟山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开启新篇章
下一篇:不止汽车业!民间体系融资年化利率或超36%,风险“铁索连舟”,供应链金融痼疾何解?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