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干供应链有多野?90%背上官司的国企都栽这些漏洞上了!从事前尽调准入-事中运营管理-事后风险处置,律师给你支招

万联网 , 张春艳 , 2025-07-01 , 浏览:78

改编自张春艳律师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当前,融资性贸易风险频发,业务下行压力大,供应链公司踩坑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我经常跟我客户说:风控这玩意,做好了就是你的安全气囊和逃生通道。体系完善、管理到位,那踩坑概率就能大大降低。就算真遇上骗子,也能让他骗得没那么容易;或者当合作方快不行时,你也能眼尖、脚快、及时抽身,不至于当接盘侠。

因为企业变坏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是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 从刚开始合作好好的,到他爆雷出事,中间总有些蛛丝马迹。要是咱们团队全员都能绷紧风控这根弦,总能发现点不对劲,赶紧调整策略,往往就能金蝉脱壳。但可惜在于,很多时候咱们自己要么眼神不好使,要么太迷信对方家大业大(像一些所谓的龙头企业、国央企的光环),结果稀里糊涂就跳进了别人挖好的坑,想爬都爬不出来。说到底,还是咱们自己从业务准入开始,到中间的运营操作、管控盯梢,这一套流程下来没做到位,出事了才发现,这时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今天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行业观察和律所实践经验,给大家讲讲供应链公司在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及法律合规层面要注意哪些事项、做好哪些功课。

一、业务操作防坑指南:事前、事中、事后一个都不能少

(一)事前:擦亮眼,选伙伴别只看“面” (风险调查与评估)

业务刚谈的时候,就得把合作企业的“祖宗十八代”都摸清楚。要从多方面去调查与评估风险,比如从行业前景、政策导向、产品情况、合作方的主体信用、运营操作流程、货物权属、财税状况、法律合规等各个方面入手,全面分析业务到底合不合理、是不是真的靠谱。但现实是很多企业在就容易掉链子:

1、过度依赖主体信用和合同

首先是经验丰富的企业也会踩雷,比如江苏德龙、东岭集团这些在民营领域挺有名气的企业,也都暴雷了。还有前两年那个轰动全国的“专网通信骗局”,涉案900亿,13家上市公司集体中招。这说明名气大、规模大的企业也未必靠谱。

再者就是,上下游都是国企也不一定就安全。若国企嵌入链条却不出资,可能转移风险,且一旦法院认定贸易合同无效,风险难以分摊转嫁。

此外,还有那些国有仓储、物流服务商,看着有国企背景,好像很放心,但实际运营中也有不少猫腻。比如有的国企仓库,背后运营管理的团队是民企,甚至跟客户还沾亲带故;有的国企竟然搞两套系统,一套给客户看,一套给资方看,掩人耳目,这种操作实在是让人防不胜防。

2、尽调不充分

“一女多嫁”、“一货多押”的戏码天天上演。就比如(2018)苏10民终1345号案例中,质权人就没尽到审慎的责任,光看付款凭证就认定车辆所有权转移了,连购销合同等关键文件都不要求提供,导致无法基于善意取得质权,竹篮打水一场空。

3、业务导入审核不全面

审核工作不能只盯着客户的资信状况,还要调查评估供应商能不能按时按质供货、服务商的服务水平行不行、产品价格和品质能不能管控好,以及公司的运营能力跟不跟得上,这些都很关键。但很多企业就是没把这些方面都考虑到,结果业务一开干,各种幺蛾子就来了。

(二)事中工作:盯紧点,过程管理是王道 (运营管控)

业务干起来之后,得有专人专岗、实实在在地盯着每个环节, 这是堵漏洞、防风险的关键时刻。但不少企业在这也容易出岔子,比如:

1、运营管控缺失

(1)重事前准入评估,轻事中运营管理。有些企业特别看重事前的准入评估,觉得只要开头把好了关就行,却忽视了事中的运营管理。甚至有些公司连独立的运营部门都没有,运营管控这块儿基本是空白。或者有些公司虽有个运营部门,但人员数量少、专业水平也跟不上,根本没法满足业务的需求,等业务一多,根本盯不过来。

(2)重资金流,轻货物流和货权管理。还有些企业过度看重资金流,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资金的来往上,却轻视了货物流和货权管理。其实,货权管理才是核心。醒醒吧兄弟,不能全指望合作方帮咱们看着货物,货权这命根子必须得攥自己手里。

(3)人员身兼多职或不尽责、不专业更要命的是,有些企业运营工作由业务人员或业务部门一手包办,从接单到跟单,全程一人搞定。人员身兼多职,管理肯定无法精细化,甚至有时还会瞒报风险而且由于权责不清晰,出了问题也不好追究责任。再加上平时对员工的操作培训不足,缺乏完善的操作指南,运营管控也没标准化,所以运营工作漏洞百出。

举个例子,就拿盘库这么重要的事来说,不同品类的货物盘库方法肯定不一样,但有些企业就没编撰具体的管理规则。还有对货物仓储的服务商选择、入库、货物堆放、特定化标识、出库、盘库、品质管理、服务商评价等,这些环节都没清晰的操作规范,导致单据数据不规范、证据不足、相互矛盾等问题。所以,企业得从组织架构、权责分配、工作流程、操作标准等方面入手,把运营管理工作理顺。

(三)事后工作:别松懈,动态监控早应对 (风险处置)

事后工作就像战役结束后的复盘和打扫战场,大多数公司比较重视逾期账款和风险事件的处理,就像看到战场上还有伤员没救,得赶紧处理。但却轻视了动态的风险评估和风控策略调整,这就好比打完仗不总结经验教训,下一场仗可能还犯同样的错误。

1、风险评估松懈:有些企业对老客户过度信任,觉得以前合作得好就行,就忽视了对老客户的风险评估。尤其当客户提出改变结算方式或者想增加业务量的时候,这时候风险其实已经在悄悄积累,可企业却蒙在鼓里。

2、行业与客户状况变化未察觉:行业环境和客户的经营状况是会变的,可能一开始合作的时候客户还挺好,但过段时间,客户自身经营就出问题了。可企业却没能及时察觉这些变化,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合作,风险就越来越大。

3、风险处置不当:风险发生后,处置不及时,客户可能就转移资产,到时候企业想追回损失都难;处置程序不完善的话,还可能侵犯到别人的合法权益,引发新的纠纷。

那怎么做才能扎实做好风控工作?

我们得构建一套完善的操作手册,就像给每个环节都配上详细的说明书和操作指南。从最开始的业务尽调,包括资料收集要求、内容要求、关注要点,到客户或供应商的管控标准,再到服务商选取与管理、合同签订程序、运营操作细则(涵盖商务跟单、物流运输、出入库、盘库、品控、产品价格管理、联系人授权、货权管理、货款管理、档案管理等各环节的行为要求、单据生成、单据记载要素等),最后到风险事件及逾期应收账款的处理流程,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清晰的操作规范和标准。

二、全流程法务与合规风险管理:给企业套上“双保险”

(一)法务工作的重大漏洞与工作要点:别让法律变成摆设

法务工作就像是给企业上了份保险,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在这个环节漏洞百出:

1、调查不到位:有些企业做尽调的时候,重点全放在客户的资信上,把货物权属调查给忽略了。等到出现一货多卖、一货多押这种事儿,才发现自己连货物是谁的都没弄清楚,那能不吃亏吗?

2、合同签订程序不重视:合同内容写得再好,签合同的人没授权或者超越授权范围签合同,那合同可能就无效。反过来,即使签合同的人没盖公章,或者公章是假的,只要他在授权范围内签的字,合同也还是可能成立的。所以,签合同的时候,不能光看合同内容和公章,得核实签合同的人有没有这个权利。

3、权属有效设立要件落实马虎:像动产质押这种情况,光签了质押合同还不够,还得把动产交给质权人,质权人得能实际控制这个质押物,而且质押物还得能特定化,缺一不可。不然的话,质押权就不算真正设立,到时候出了问题,企业就会陷入被动。

4、业务单据被忽视:在整个业务流程里,业务单据数量庞大,作用可不小。这些单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每份单据要达到的效果、必备要素和内容、流转和保管等环节都可能影响债权债务的认定。所以,企业不能光盯着合同,得重视这些业务单据,不然关键时刻,这些单据可能就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5、处置程序不合规:当风险事件发生后,处置程序的合法合规性至关重要。不然的话,处置结果可能无效,还可能侵害到别人的权益。

6、法务人员缺乏诉讼思维:很多法务人员法律知识一学一大堆,可对行业、业务模式、运营操作细节却知之甚少。这就导致他们对风险的认识不足,无法真正解决业务中的法律风险。

因此,我认为做好法务工作的关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合同条款设计懂业务:法务人员不能光靠法律知识闭门造车,得深入到业务里去,了解行业的特点、业务的运作模式和潜在风险,这样才能设计出既合法又实用的合同条款。这就要求法务人员不能只呆在办公室,要多跟业务部门交流,甚至到业务一线去了解实际情况。

2、合同履行全留痕:合同签订完,不是就结束了。在履行过程中,有任何变化都要留痕,比如通过邮件、书面文件等方式记录下来。这就好比走一条漆黑的路,手电筒就是这些记录,能帮你在黑暗中看清脚下的路,避免掉进坑里。

3、风险处置机制完备:企业得有一套完善的风险处置机制,不能每次都临时抱佛脚,一事一议。就像面对紧急情况,有明确的分级处理标准,该走哪一步都清清楚楚,这样能提高处置效率,降低损失。

4、注重程序合法合规:在法律操作中,程序就像交通规则,必须严格遵守。不管是法律文件的签发程序,还是风险处置的程序,都得合法合规,不然的话,前面的努力可能都白费。

5、合同条款设计要有诉讼思维:法务人员在设计合同条款的时候,得提前考虑,如果以后发生纠纷,哪些证据能帮我们说话,哪些条款能保护我们的权益。这就像是在战斗开始之前,先规划好撤退路线和防御工事,确保自己在不利情况下也能保住核心利益。

(二)合规风险管理的重大漏洞与工作要点:别掉进“融资性贸易”的坑

合规管理在行业里都被念叨烂了,可现实中,还是问题不断,尤其在国企里,融资性贸易和虚假贸易就像两个大坑,不少企业都往里跳。

1、内部合规意识不足:企业里很多人对合规的概念还停留在表面,嘴上说着合规,实际上操作还是老一套。虽然合同上不提“融资性贸易”,可在规章制度、决议记录、客户沟通、结算对账这些地方,还是能看到“融资”的影子。这就说明企业内部的合规意识还没真正扎根,需要从上到下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和整改。

2、管控不到位,易掉坑:有些企业虽然强化了合规意识,可管控措施没跟上,还是容易掉进“融资性贸易”的陷阱。比如交易对手方以“融资性贸易”为由,主张贸易合同无效,不交货也不付钱;或者即使签了收货确认单,也坚称自己没收到货,说这是虚假贸易;甚至要求供应链公司把之前合作的利润吐出来;更有甚者,即使有真实的货物交付,也以融资性贸易为由,要求重新核算利润,因为双方的结算方式是按年化收益计算。

像某国企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以为业务真实、不空转、真实交货就万事大吉,结果还是被认定为融资性贸易,陷入了巨大的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中。

那怎么避免掉进这个坑

我认为,若能确保有真实货物交付,上下游中其中一方是终端企业,合同中不存在融资的法律关系等,这种情况下掉入融资性贸易坑里的风险将会大大减低。

在融资性贸易风险高发的当下,供应链企业想要在市场里稳稳当当发展,就得把风控这根弦绷得紧紧的,从事前、事中、事后以及法务合规这些方面入手,全方位筑牢防线。这就好比在海上航行,企业是船,风控是舵和锚。舵能帮我们在风浪中把握方向,锚能在关键时刻稳住船只,避免触礁。只有这样,供应链企业这艘船才能在风雨飘摇的商业海洋里,安全驶向成功的彼岸,而不是被风险的巨浪拍翻在沙滩上。

所以,为助力国企供应链公司夯实安全发展底线,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同时支撑业务高效高质量开展,2025年7月10-11日,我们将联合3位专家老师——有17年供应链风控实务经验&原怡亚通风控总监&现任德和衡律所合伙人张春艳老师原世界500强首席风控官&全面风险管理实战专家张老师、拥有20年大宗供应链企业经营经验&国内资深产业互联网专家黄老师,在济南举办第五期《供应链业务风控与合规实操课》,诚邀您与团队共同报名~

课上,拥有17年供应链风控实务经验&原怡亚通风控总监&现任德和衡律所合伙人张春艳老师,将从法律风控视角,重点分享10多个真实典型案件帮助大家规避风险,包括了近期震惊业内的天津冻库爆雷案大剖析,分享真实有用的盘库小技巧。同时,她将从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容易被忽略但潜藏巨大风险的漏洞,货押、出口代理、代采代销等各类场景的实务细节,以及从制度流程、业务拓展、合同签署、日常运营4大维度指导大家做全面的合规体检。

同时课上,原世界500强首席风控官&全面风险管理实战专家张老师,将基于20多年在世界500强的任职经验,重点分享如何构建一个既能兼顾业务效率、支撑业绩达成,又能落实全员风控、夯实安全发展底线的风险管理体系;新监管下集团型国企如何管控供应链子公司风险,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如何建立分级授权授信模型;如何有效挽回坏账损失等内容。让大家摆脱业绩和安全之间的恶性拉扯,要么总是怕业绩达不成,要么出风险全公司寝食难安。

还有拥有20年大宗供应链企业经营经验&国内资深产业互联网专家黄老师,将在课上重点分享供应链公司重新划定主责主业和选品的思路,并结合大宗、制造业、农业、消费等领域实践,给出国企在优化商业模式的落地建议。同时,黄老师将结合江苏德龙破产事件,深度剖析多家头部供应链公司真正的踩雷原因,教你避免踩大雷。很多时候不是没有风险,是规模还不够大而已,规模越大,出风险概率越大,不是不暴雷、只是时候未到。

报名咨询:李老师19168536275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无)
下一篇:天津某冷库爆雷案大起底:涉嫌以“货转”为名实施“一货多转”的融资性欺诈,最多一批货竟被转手4次?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