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供应链公司的7大生死劫!盲目信任国企、对老客户放松警惕、不懂行也不学习、喜欢模仿三剑客...踩中一个满盘皆输

生生链合 , 黄贵生 , 2025-10-22 , 浏览:214

“年年岁岁坑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话用来形容供应链行业的风险,再贴切不过。


现在很多国企供应链公司看似做得风生水起,却可能因为一个隐藏的风险坑突然陷入困境,比如最近物产中大因控股子公司陷入2.33亿元贸易货款纠纷而备受行业关注;此外有些供应链公司明明在业务上花了大力气,最终却栽在看似低级的错误上。今天我会结合行业经验,拆解国企供应链公司最容易踩到的7个风险大坑,帮你提前避坑、守住利润。


一、国企供应链公司最易踩到的大坑1:战略的坑,只有目标没有路径,再努力也是瞎忙活


不少国企供应链公司的老板常挂在嘴边的话:今年要做5个亿营收、明年再拓展3个新区域,但是你要问他:到底怎么实现、风险在哪、打算怎么控制”,他却答不上来。这就是典型的只有目标没有战略。


1、战略的坑往往藏在2个地方


1)方向混乱:区域上“南征北战”,今天做华东,明天拓西北,没有根据地;品类选择上“啥火做啥”,煤炭、化工、金属、粮食全沾,却泛而不精,连核心选品策略都没有。


2)只验真不验伪:把精力全放在战略能不能成上,却忽视了战略在哪会失败。比如想做某类大宗商品,只算盈利空间,却没分析政策风险、物流瓶颈,等问题爆发时已经晚了。


要知道,国企供应链公司的系统性风险,大多能追溯到战略问题。没有可复制的业务模式、没有核心运营策略,总想一米深就挖百米宽,看似规模大了,实则竞争壁垒空心化。因为规模≠实力,盲目扩张只会让风险翻倍。


2、避坑建议


1)战略制定时验伪比验真更重要,花更多时间分析死亡陷阱,如政策红线、资金缺口等;

2)建战略风险预警指标,如区域渗透率/品类利润率警戒线;

3)先扎稳根据地,如聚焦1-2个优势区域/品类,再谈扩张。


二、国企供应链公司最易踩到的大坑2:外行的坑,隔行如隔山,低级错误能致命


供应链行业有个怪现象:很多让外人震惊的风险事件,在内行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低级错误。这里问题根源就是外行做内行的事。


1、外行的坑主要也有2个


1)不懂行业潜规则:哪怕同属一个大行业,细分品类的差异也天差地别。比如煤炭行业,焦煤和动力煤看似都是煤,但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操作模式、风险管理逻辑完全不同,不懂的人很容易在合同条款、物流环节踩雷。


2)不会算“业务账”:不是算财务报表的账,而是算“商品成本怎么控、客户能不能盈利、供应链利润从哪挤等”。如果长期陷在不盈利的链条里,风险早晚会爆发。


更关键的是,外行最容易忽视三个核心风险点:品质管理、货权管理、价格管理——这三者都需要行业经验支撑,而很多公司在这方面的制度和流程,几乎是空白。


2、避坑建议


1)进入新领域前找个懂行引路人,如资深从业者、行业专家;

2)组建细分领域专家顾问团,花小钱规避大风险;

3)针对品质/货权/价格,提前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SOP)。


三、国企供应链公司最易踩到的大坑3:客户的坑,风险大多出在人身上,别被熟客坑了


供应链公司的风险,80%和客户相关——要么是选对了客户,要么是管错了客户。


1、客户的坑主要集中在3点


1)准入形式化:很多公司选客户,只停留在看一眼资料、吃一顿饭,甚至直接从三方软件导信息,却不深入查客户的成长背景。要知道,客户的发展历程(比如是否有过违约、资金链是否紧张),往往暗示着未来的风险路径。


2)熟客管理松懈:对老客户容易放宽标准,比如提高授信额度、简化审核流程。但事实是,大风险多由熟客引发——尤其是那些同时和多个资金方合作的熟客,一旦资金链断裂,会牵连一串企业。


3)全程风控缺失:合同管理、印章管理、财务管理做得再细,若没盯着客户的动态,如订单突然异常、付款延迟等,风险还是会漏进来。


2、避坑建议


1)建客户情报收集系统,实时跟踪客户经营动态,如下游回款、库存变化等;

2)熟客的风险阈值不能放宽,反而要更严格,如增加尽调频率等;

3)客户准入时,重点查过往信用记录和现金流稳定性,别被表面实力迷惑。


四、国企供应链公司最易踩到的大坑4:系统的坑,系统不是建出来的,是用出来的


现在很多国企供应链公司都在做数字化转型,但不少人陷入了一个误区:觉得先建系统,业务自然能跟上,结果反而被系统拖累。


1、系统的坑主要有2个


1)系统先于业务:为了数字化而建系统,不管业务实际需求,强行让业务削足适履。比如业务还在做区域单品类,却建了一个覆盖全国多品类的系统,不仅成本高,还没法用。


2)错把系统当竞争力:以为有了智能风控系统就万事大吉,却忽略了数据从哪来。系统是风险防控的枢纽,但真正的竞争力是怎么获取风险因子——比如客户的真实库存数据、物流的实时轨迹,这些隐匿的数据才是风控的关键。


要记住,供应链的系统,慢于业务才是常态——先跑通业务,再根据需求迭代系统,而不是反过来。


2、避坑建议


1)系统建设遵循业务优先,先明确核心需求(比如货权追踪、资金监管),再选型或开发;

2)重点投入数据来源建设,比如和物流商、仓库打通数据接口,确保数据真实可查;

3)系统不是一次性建成,要定期根据业务变化调整功能


五、国企供应链公司最易踩到的大坑5:管理的坑,没工具没渠道,业务与风控对着干


很多国企供应链公司的内耗,都来自管理没章法——业务部门觉得风控拖后腿,风控部门觉得业务冒进,本质是管理体系不完善。


1、管理的坑主要体现在三个“没有”


1)没有产品服务手册:没按业务场景(比如煤炭、化工)制定交易、资金、物流的标准化手册,员工全靠经验做事,很容易出错。


2)没有负面清单:哪些业务不能做(比如高杠杆的通道业务)、哪些客户要规避(比如失信企业),没有明确红线,员工只能凭感觉判断。


3)没有风险复盘会:业务和风控各干各的,出了问题互相甩锅,没有透明的沟通平台来总结教训、迭代流程。


2、更严重的是,很多公司还存在组织与流程问题


1)根据万联网发起的行业调查数据,65.45%的企业,业务人员缺乏风控意识,风控人员不懂业务


2)根据万联网发起的行业调查数据,63.64%的企业,业务部门对风险责任过轻,风控部门考核与战略脱钩


3)根据万联网发起的行业调查数据,70.91%的企业依赖委员会决策、效率低,仅7.27%的企业赋予风控一票否决权。


3、避坑建议


1)制定《产品服务手册》和《负面清单》,明确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2)每月开风险复盘会,业务和风控一起分析案例,同步调整策略;

3)优化考核机制:业务部门考核要加风险指标,风控部门考核要关联业务目标。


六、国企供应链公司最易踩到的大坑6:国企的坑,别被国企二字迷惑,盲目信任埋雷


不少国企供应链公司觉得和国企合作就安全,其实不然。国企合作的风险,往往藏在盲目信任里。


1、最典型的是两类业务


1)通道类业务:很多国企的通道业务,看似稳赚不赔,但实际上资金流、货权可能不清晰,一旦出现纠纷,供应链公司很容易被牵连。


2)国企推荐的业务:以为国企推荐的客户/项目肯定靠谱,就放松尽调,结果发现推荐的项目存在隐性风险,比如资质不全、市场需求不足等。


2、避坑建议


1)和国企合作前,不管是通道业务还是推荐业务,都要做独立尽调,不凭国企身份跳过流程

2)明确合同权责,尤其是货权归属、资金流向、风险承担条款,避免背锅;

3)通道业务要重点查贸易真实性,防止空转贸易。


七、国企供应链公司最易踩到的大坑7:模仿巨头的坑,小猫学老虎,徒有其表难长久


别人做什么火,我就跟着做。这是很多中小供应链公司的误区,尤其是盲目模仿行业巨头。


1、为什么不能随意模仿巨头


巨头的模式,是三十年积累的结果:客户资源、物流网络、风控体系、行业经验,都是内功;而很多公司只模仿表面形式,比如巨头做全国多品类,自己也跟风拓展;巨头搞智能风控,自己也花钱建系统,却忽视了自身的资源禀赋,比如资金规模、区域优势等。


结果就是小猫学老虎:看起来像模像样,实则没有核心能力,一旦市场波动,很容易被淘汰。


2、避坑建议


1)不盲目照搬巨头模式,先盘点自身优势,如某区域的人脉、某品类的资源等;

2)聚焦小而美的品类,比如做区域内细分品类的龙头,比全国泛品类更稳;

3)巨头的经验可以参考,但要结合自身能力调整,比如巨头的风控模型,要适配自己的客户群体。


总得来说,经营供应链,本质是平衡风险与利润。这个世界上没有无风险的生意,也没有无利润的风控。国企供应链公司的核心能力,就是在风险和利润之间找到平衡点。


再此总结一下避坑的核心逻辑:


  • 战略上:有定力,不盲目扩张;

  • 业务上:找内行,不跨界冒险;

  • 客户上:严准入,不放松管理;

  • 系统上:随业务,不本末倒置;

  • 管理上:有工具,不内耗扯皮;

  • 合作上:重尽调,不盲目信任;

  • 模式上:接地气,不照搬巨头。


当然,国企供应链公司光知道在干供应链业务过程当中容易踩到的坑是还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当前大部分人眼里,地方国企供应链公司干业务,不是刷贸易流水,就是干贸易放贷,为冲营收一头扎进入了“两头在外”的大宗贸易中!也因不懂行、不懂货、也不想干这么重的活,索性选择最简单的商业模式切入——纯垫资代采代销模式,给上下游交易对手垫点钱,自己刷点营收流水,顺便还赚点息差,但现在这条路已经被监管堵死了。


在“十不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等多重政策压力下,国企供应链公司必须要从原来的“纯垫资”业务,逐步向“以贸易为切入点,结合物流/仓储/金融/深加工”等多环节,从单纯的贸易商向物贸一体化、物贸金一体化、全产业链运营商等进行转型升级。其实不少国企供应链公司自己,也想真干供应链服务,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干!


那么不容错过,万联网将于2025年10月30日武汉主办的2025数智供应链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这场论坛同时还获得了简单汇信息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志豪链云科技有限公司、四川享宇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和力供应链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支持。


这场论坛不讲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更聚焦落地实践,聚焦“如何通过重构供应链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分享研讨,邀请10+来自政府、学术、企业、金融届的顶尖专家、行业老炮和企业一线实战专家坐镇分享,其中包括本文的作者——曾在发改委工作、拥有20多年大宗供应链实战经验、原东煤交易总裁、国内产业互联网及供应链金融资深专家【黄贵生】先生,他将基于“国企供应链公司基于农业/制造业/流通业产业集群的不同打法及落地中的误区”主题,并结合多个亲身实践案例做深度分享,非常适合想要回归服务本地主流特色产业集群的地方国企进行学习对标!


此外,本次论坛还会重点针对:不同禀赋供应链公司的发展路径,供应链业务发展的N个误区与坑、农业/制造业/流通业产业集群(大米/蔬菜/菌菇/养殖/钢板/非标零部件/工业品)等鲜活实践案例、十堰/荆州/彭州/冠县/宜昌等10+个地方的商贸/城投/园区/金控/物流类国企供应链的实践模式与案例等展开深度分享与研讨!


300人规模、82%决策层参与、央国企居多(农投、城投、产投、经投、交投、商投、铁投、水投、金控、物流、供销社、农业合作社、供应链公司等),这不仅是一次全国各大央国企联谊交流的绝佳阵地,更是一场超高性价比的公开大课。


报名学习/现场赞助:李女士19168536275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生生链合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纯垫资贸易已死!商贸型国企供应链公司未来活路在物贸一体化、供投一体化!
下一篇:融资性贸易与虚假贸易是一回事?不对,一边是防不胜防,一边直接进牢房,国企到底该怎么活?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