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数字金融生态视角下,如何看产业金融的挑战和银行授信管理方式的演进?

中国银行业杂志 , 吴健雄  , 2024-02-07 , 浏览:6530

 

文/ 吴健雄 华夏银行总行授信审批部专职审批人

本文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3年第12期

导语:在产业数字金融生态下,授信管理应做好五个演进:核心企业风险管理向产业生态风险管理演进,主体信用审批向数字信用审批演进,借款主体从“二八法则”向“八二法则”演进,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向滴灌贷款管理演进,注重微观调查分析向中观产业研究演进。

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2022年印发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出,银行业公司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是“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

笔者所在的华夏银行是首家在总行层面设立产业数字金融部一级部门的银行机构,围绕实体产业,启动客户生态化营销和综合化服务。结合实践,我们认为,对产业生态客户的授信管理方式需要进行前瞻性思考,以便更好地推进产业、科技和金融三者良性循环,促进产业生态客户开发和风险控制双轮平衡驱动。

从产业生态视角,看产业金融的挑战

以数字技术、科技技术和物流技术进步为支撑,在深度社会化分工的背景下,企业间非核心业务外包越来越普遍,同时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在空间上集群发展,在产业链上耦合共生,形成大小不一的产业生态圈。

企业竞争模式也实现三次升级,从企业间的竞争1.0阶段,走向企业供应链间的竞争2.0阶段,再到产业生态间的竞争3.0模式。产业生态可初步分三种:一是基于核心企业交易形成的产业链生态,二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企业形成的平台企业生态,三是基于企业物理空间聚集在特定产业园区形成的产业园区生态。

笔者总结认为,产业生态是指在特定产业领域内,由多个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企业、组织和个体等利益相关方(简称“实体”)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这些不同实体之间通过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相互制约、协同发展的生态网络系统。这种生态关系可以细分为供应链、资金链、担保链、股权链、技术链、服务链等六种关系及其组合,并具有“高度分工、相互依存、自然代谢、有限开放、数字驱动、技术依赖”等六大特征。

从产业数字金融实践看,当前产业生态中的目标客户更加下沉,金融需求具有“期限短、金额小、频度高、需求急”的特征。产业生态中的链主或平台等大中型企业越来越多地要求去担保化,仅接受商务合同约定的商务责任,不愿意增加金融责任捆绑,进而不能占用其在银行的授信额度。

数据成为银行与产业生态间的“公约数”,对于小微企业或其消费行为进行数字风险画像已经是银企之间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在传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当前,在产业生态视角下,产业数字金融的授信风险出现新的特征,需要进一步关注生态风险、数据风险、技术风险等。在服务产业生态客户的过程中,银行的现有授信管理仍面临一些矛盾和挑战。

银企之间的责任边界需要重新分配。产业生态中的链主和平台企业具有繁荣产业生态的责任,也受益于产业生态繁荣稳定。银行从借款人风险画像和风险缓释角度出发,希望链主或平台企业提供更多数据,并承担部分金融责任、缓释银行风险,但这些企业往往都是大型企业,内部利益主体多元,管理层级复杂,作为上市公司或国有企业,不愿意增加自身的金融增信责任。实践中,链主或平台企业将这类增信业务安排由自己的小贷公司、保理公司去开展,从而去银行化。因此,这类企业缺乏足够动力与银行开展增加自身金融责任或占用自身授信的业务,银企之间的责任边界需要重新分配。

呼唤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在评估和衡量企业价值、经营成果、风险程度时,财务报表是基础、是规范、是通用“语言”,但随着产业数字化的不断加深,现有以货币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明显不足。 一方面,货币计量企业价值不全面。现在对于平台企业的价值评估,不只看财务报表盈亏,还重点考虑其活跃客户数、交易规模、市场占有率等非货币指标。这种转变反映了现代社会不再仅仅依赖货币计量评估企业的趋势,而是更加注重获取和分析生产、流通中各种类型的非货币类数据,来评估产业生态中的企业业务表现和价值创造。

另一方面,货币计量企业价值不及时、不准确。我们知道,财务报表都是静态报表,反映过去一段时间的企业经营成果,银行拿到的报表都是过去时,再按照标准的分析框架和逻辑体系去评价过往、预估未来,多采用专家判断法。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财务报表还面临财务数据质量不高、公私经营不分等问题,但小微企业的订单数量频率、雇佣员工数量变化、上游供应商名录变化、下游客户名录变化等非货币数据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反映企业经营动态。例如,一个小微企业的经营恶化往往遵循订单频率减少、订单总额减少、赊销增加、库存增加、经营现金净流量转负、销售额下降、利润率下降、利润总额下降乃至财务报表亏损的顺序出现风险征兆。这一矛盾实质上是呼唤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从单一货币衡量向多维数字衡量转变。企业经营成果货币化计量是会计学的四大基本假设之一,在发展数字信用时,我们需要逐步建立数字化计量企业经营过程、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新范式。

“物的信用”和“数字信用”有待发展。以动产和权利为主的企业资产结构实际,与以不动产为主的银行担保融资现状之间形成错配矛盾,形成这一矛盾的实质原因是,按照监管现有统一授信规定和银行授信管理实践,风险控制是以对象为核心、落实到人或企业的主体信用。如果主体信用不够,需要附加不动产等有效抵质押担保。因此,原银保监会也提出,积极发展基于动产“物的信用”和“数字信用”的融资模式。这一转变,就是要从基于对象的风险控制向基于过程的风险控制转变,将原有的“企业主体评估+外部风险因素评价”的微观视角转变为“产业生态评估+具体交易监控”的中观视角。持续稳定的交易自带商业信用,支持有订单、有利润的真实交易的金融需求,才能破解中小微企业批量授信难题,不再因为主体对象的“小和微”出现融资难、融资贵阻碍。

例如,2021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高达3.6万亿元,占财政支出10.1%。某股份制银行评估其中生态整体运行良好、准入监管严格、客户综合收益高、违约成本高、违约意愿低的企业,通过优选政府层级和采购品类,建立了订单融资资金支用监测和还款来源锁定模型规则,此举有助于支持持有政采订单的中小微企业以“数字信用”来弥补“主体信用”不足,在扩大银行服务客户范围的同时较好控制风险。

融资主体的金融需求有待得到全面关注。客户作为一个法律实体,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或担保,参与多个微生态活动,其业务需求和融资需求也是多样的。然而,银行在处理这些客户的业务时,限于服务能力或条块管理,往往根据切入场景,由银行内部某个机构关注其在一个特定微生态项下的业务表现进行授信管理,忽视了客户在其他微生态下的信贷需求,这使得银行难以跟踪客户的业务机会,也影响了风控信息有效整合。

例如,某家四川小微企业中标了重庆市级政府采购订单,其又是珠海格力的二级经销商,按照现有管理体系,该企业可以在某银行成都分行开展个人经营贷,在重庆分行开展数字政采融资,在珠海分行开展格力经销商融资,但是,任何一家分行开展授信业务后,企业难以再在其他两地分行开展授信业务。这种主体矛盾源于监管部门对银行主体统一授信的要求和银行自身现实风控能力的考虑,有待进一步寻找完善路径。

从产业生态视角,看银行授信管理方式的演进

银行对大中型企业授信采取专家审批模式,对小微企业授信采取信贷工厂批量化授信模式,这些多没有脱离人工审批范畴。现有对公信贷与产业数字金融在偿债能力、资金用途和全面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基本逻辑和监管要求是一致的,但具体的授信管理要素存在显著差异。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五大演进,才能进一步推动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

核心企业风险管理向产业生态风险管理演进。商业银行要从依赖核心企业信用来判别产业链上企业的风险转向自主判断产业生态风险,筛选可控交易场景。无论是核心企业针对上游的应收账款确权责任,还是核心企业针对下游的退款、退货、回购责任,占用核心企业授信额度或增加核心企业金融责任的条款,越来越难以得到核心企业的支持。越来越依靠银行提升自己在特定产业生态的风控能力,通过深入产业生态,把握产业规律、集成数字能力、选择可控交易、构建场景风控逻辑,掌控场景下融资和回款关键节点,实现覆盖风险客户“事前感知-事中侦测-事后处置”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2023年11月,央行等八部委发布《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要求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其中也首次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

比如,在实践中,某股份制银行初步提出了“定生态、定策略、定名单、定限额、定流程、定循环”的授信管理体系:一是定生态,总行选择产业图谱清晰、客群多、有需求场景、有成长性或稳定性的产业生态进行切入,强化中观行业生态研究,通过研究结论指引业务方向,统一营销侧和风险侧在微观上的共识。二是定策略,总行针对该产业生态制定差异性营销和授信指引。三是定名单,总行有权审批机构和营销部门共同绘制、分析产业生态图谱,再细分核心企业、平台企业、产业园区的白名单,并依据多项指标对介入客户优先级进行排序。四是定限额,以产业销售收入为限额核定基础,综合行业财务特征、客群规模、交易数据、目标市场份额等参考因素,由总行有权机构核定产业大生态的总限额,以单一白名单企业微生态为基础,考虑其集团客户控制额度和产业数字金融业务中承担的商务责任,总分行分级核定企业微生态限额。五是定流程,按照“一产一链一策一品”的思路,总行确定产业生态目标客户、切入场景,发布具体信贷产品并组织系统上线,分行负责客户营销和评价反馈,在业务初期,通过总行或分行专项审批方式将授信管理要求落地。六是定循环,循环以上授信流程,积累产业生态数据,渐进明晰目标客户风险画像,积累模型规则,丰富合作产品,扩大生态客户圈层。

主体信用审批向数字信用审批演进。从银行视角看,银行对企业的主体信用审批的关键要素是面向对象的货币化授信额度,这是因为银行经营的是货币,要求企业偿还的也是货币。但从企业视角看,企业无非是经营有形的货物或无形的服务,都依靠“货物或服务”的增值活动来获利并偿还银行的借款。企业资金缺口大致来源于采购政策变化、库存政策变化、销售政策变化、产能利用率变化、外部市场价格变化等产业生态因素的组合。

开展数字信用审批,免除传统的担保手段,需要构建合理的审批逻辑和模型规则。一是提取不同产业生态数据,组织产业、金融等领域专家形成项目级产业特征库,从同期、同类、同业比较角度设置授信模型的阀值,突破单一的货币授信管理条件。例如,某银行过去对某一粮食经营主体给予1000万元授信额度,现在则针对该客户所在生态体系,设置粮食购销品种、吨数、价格的阈值区间和阀值上限,从而把数字信用做细做实。二是逐步完善相关模型规则,在产业数字金融项目级微生态试点基础上,不断积累和提炼产品级、公共级的模型规则,形成覆盖准入、逻辑、决策和监测的全信贷周期。与ChatGPT等大模型参数的机器学习不同,产业数字风控模型更强调精准适配,如数字政采贷作为纯信用场景贷款,现有模型参数+策略规则200多条,已经覆盖现行信贷全流程管理基本要求。

借款主体从“二八法则”向“八二法则”演进。现有对公银行信贷以优质大中型公司客户为主体,按照“二八法则”,将信贷资源配置给产业中20%的优质主体,追求的是风险过滤后的稳健收益。产业生态视角下,将具有持续稳定交易的80%小微客户(含个体经营者)增加为目标信贷客户,客户风险、交易风险会大幅增加,可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这类风险:一是将原公司类授信客户努力发展为生态合作伙伴,银行积累的公司类产业客户很多都是每个微生态的核心企业,做好其生态限额管控,有助于防范批量客户造成的群体风险。二是选定交易场景,努力将信贷资源配置在客户交易信用良好、可形成风险闭环的优质交易环节上,数字保理、数字产品池、数字政采贷等类业务均遵循这类策略。三是着力提高资产定价能力,通过综合收益覆盖信用风险。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产业生态客户的贷款定价不会太高,会受到行业毛利率和周转率约束,不能像个人现金消费贷那样以最高合意价为定价原则,在实践中,我们主要依靠生态客户群交易资金的持续跟踪服务和机会业务的获取来提升综合回报,实现商业可持续。四是借款责任个人化,通过企业主贷款或要求企业主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解决此类客群信贷业务公私一体的情况。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向滴灌贷款管理演进。现有的流动资金贷款授信有效期通常为1年,对于无传统担保的中小企业来说,其客户的融资需求类似于跟单贸易融资,在预授信基础上,可依托具体订单或还款来源,让客户通过微信小程序等便捷手段即可实现自助提款、随借随还。

通过自助式、碎片化、滴灌式金融服务,每次授信、放款均触发模型规则的重检,也相当于开展了一次对客户及经营的数据尽调过程(KYC/KYB)。同时,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让客户自由选择提款金额和期限,能更好地匹配客户经营循环周期。从实践看,客户在有余钱时优先还贷的意愿更高,这是因为产业数字金融贷款的单笔定价相对较高,客户也有提前还贷的内生动力。

从注重微观调查分析向中观产业研究演进。现有的对公信贷管理按照贷前、贷中、贷后分段负责、相互制衡的逻辑设置岗位流程,客户经理是“销售经理+信贷经理”双重职能,主要对微观借款主体的财务数据、经营情况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审查审批人员进行专业风险审查审批。

在产业数字金融实践中,客户营销激活后,自助申贷、自动审批、自助还款,贷款循环明显加快,因此,需要强化以下环节:一是“强中台”,按照全行整体的授信审批指引,结合具体产业特征,组建总分行两级“行业+生态+客户”的研究团队,积极建设主体数据特征库,加快引入第三方宽维数据,营销对接产业生态数据,根据产业景气度变化,打造对特定产业生态的风控建模能力,形成动态的对象、进入、维持、压缩或退出风控策略。二是“简前台”,通过数据尽调和系统监测来减轻客户经理人工尽调和现场贷后压力,推进客户经理的营销职能和信贷职能适度分离,区分商务经理和信贷经理,释放更多客户经理资源用于客户营销和产品交叉销售。从同业实践看,互联网银行客户经理服务核心客户数量10倍于传统银行,对于银行客户经理销售的标准化数字贷产品,可适当弱化管户风控职责。

本文来源:中国银行业杂志,原标题《产业数字金融生态下客户授信管理“五个演进”》,原文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3年第12期。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中国银行业杂志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地方国企应该如何升级模式,既能满足监管要求,又能发挥自身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完成营收、利润、现金流等各种考核?
下一篇:“74号文”对于国央企虚假贸易及融资性贸易认定的影响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