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法》颁布以来首家央企信托官宣“被托管”:业绩“断崖式”下跌,控股股东退市,投资者深陷兑付危机
摘要:该来的总会来,该爆的雷总会爆。在3月各种市场传闻之下,中航信托仍旧没有逃出被托管的命运。这也是时隔1年,再有信托被托管。据悉,这是继新时代信托、新华信托、中融信托、民生信托等部分出险信托公司之后,又一家信托公司被托管,中航信托也因此成为《信托法》颁布以来首家被托管的大型央企信托。
近日,中航信托一纸公告震动市场——这家背靠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央企信托公司正式宣布,委托建信信托与国投泰康信托提供日常经营管理服务。也因此,中航信托成为《信托法》颁布以来首家被托管的大型央企信托。根据公告信息,中航信托相关的债权债务关系、信托法律关系不因托管事宜而发生改变,委托服务自2025年4月18日开始,结束时间由双方协商,但市场普遍将其解读为风险处置的关键转折。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不久前的4月14日,中航信托的控股股东中航产融(600705)刚完成A股退市程序,成为首家主动退市的央企金控平台。仅仅时隔4日,中航信托就官宣了托管信息!
中航信托是中航产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央企控股、上市合资、军工概念于一身的信托公司,其与中航产融之间的关系是:中航产融持有中航控股73.56%股份,中航控股又持有中航信托84.42%股份,中航产融间接持有中航信托62.10%的股权。
资料显示,中航信托的前身是江西江南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前身于2009年经监管批准,在原江西江南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股权重组的基础上,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等5家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制非银行金融机构。中航信托2009年12月重新登记正式展业,目前注册资本64.66亿元;经过近15年,其管理资产逾6000亿元、净资产近200亿元。
从“内部员工理财平台停兑”到“外部产品赎回冻结”,从“地产项目违约”到“资金池运作争议”,中航信托的危机已引发投资者信心崩塌的连锁反应。
据媒体报道,托管公告发布后,中航信托高管张会芬在内部会议上坦言:“我们现在无法承诺具体兑付时间表,托管组刚进场,许多流程需要磨合,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仍需多方共同研究。”
业绩“断崖式”下跌
作为中航产融旗下重要金融子公司之一,中航产融2024年半年报曾披露,截至2024年6月末,中航信托总资产279.11亿元,净资产182.32亿元;2024年上半年,中航信托实现营业总收入5.94亿元,净利润9176.35万元,同比分别下滑40.05%和79.09%。信托业务对中航产融的收入贡献度亦从2021年的20%以上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7.64%。
另据企业预警通显示,在2020年实现净利润19.81亿元后,中航信托业绩2021年开始呈现“断崖式”下跌,2021年至2023年,中航信托分别录得营业总收入40.10亿元、29.69亿元、17.95亿元,同比变动4.07%、-25.96%和-39.54%;录得净利润16.79亿元、8.18亿元、0.84亿元,同比变动-15.24%、-51.28%和-89.75%。
从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来看,近年来,中航信托管理信托资产规模亦未出现明显增长,长期盘桓在6000亿元左右规模。2023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航信托的信托资产余额为6356.5亿元,固有资产余额为203.98亿元。资产质量方面,中航信托2023年末的不良率为3.33%,不良资产合计达6.01亿元。
2023年报还披露,2023年8月23日至10月3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对公司开展了聚焦主业转型发展现场检查,并于2024年1月23日下发了《现场检查意见书》,认定中航信托存在房地产信托、投资类业务、互联网业务、固有业务、营销推介等方面的问题。中航信托表示,将严格落实现场检查意见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监管意见整改落实工作。
托管落地:控股股东退市引发的连锁反应
4月18日的公告显示,中航信托与建信信托、国投泰康信托签订《委托服务协议》,受托方将为其提供日常经营管理服务。这一模式与2023年中融信托、2024年民生信托的托管方案高度相似,均通过引入国有背景信托公司提升治理效能,但未直接介入债务处置。此次托管的直接导火索可追溯至中航产融的退市决策。3月28日,中航产融宣布主动撤回A股上市申请,称“经营面临重大不确定性”;4月14日,该退市事项获股东大会通过,仅4天后中航信托即官宣托管。
中航产融2024年半年报曾披露,截至2024年6月末,中航信托总资产279.1亿元,净资产182.3亿元;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94亿元,净利润9176万元。
投资者深陷兑付危机
中航信托的兑付问题早有端倪。随着房地产行业调控加剧以及资管新规落地,中航信托的业绩呈现断崖式下滑:营业收入从2020年的40.10亿元降至2023年的17.95亿元,净利润更从19.81亿元锐减至8387万元。中航信托2023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公司的信托资产余额为6356.5亿元,固有资产余额203.98亿元。资产质量方面,公司2023年末的不良率为3.33%,不良资产合计达6.01亿元。2023年报还披露,2023年8月23日至10月3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对公司开展了聚焦主业转型发展现场检查,并于2024年1月23日下发了《现场检查意见书》,认定中航信托存在房地产信托、投资类业务、互联网业务、固有业务、营销推介等方面的问题。

据了解,鲸钱包最初于2016年推出时,明确面向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全体员工,旨在为员工提供安全、稳健的理财服务,防止员工误投高风险外部平台。平台通过内部邮件认证(需公司邮箱)实现员工身份核验,确保平台仅限内部使用。根据2023年后的公开信息,鲸钱包逐渐向外部用户开放,但核心用户仍以中航系员工及关联群体为主。
记者注意到,中航信托多款房地产信托产品出现延期兑付,其实多家上市公司此前曾早已有公告窥见端倪。例如,2023年4月,百大集团董事会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中航信托《征询函》,由于公司认购的相关信托计划项下财产未能完成全部变现,信托计划将延期,涉及的产品是“中航信托·天启〔2020〕552号融创青岛壹号院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2023年3月,洋河股份公告称其投资的2亿元信托理财无法如期兑付,涉及的信托产品是“中航信托·天新湾区更新10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中国信托登记有限公司网站显示,该信托产品投向房地产行业。
2025年4月16日,上海中航信托总部发生投资者维权事件,要求全额兑付本息并公开底层资产。4月21日,多名投资者反映“航信宝”等日日投产品赎回申请显示“进行中”却无法完成赎回,100万元以上大额信托产品自2月起全面停兑,且公司未公布兑付方案。
在此期间,中航信托高管张会芬在内部会议上表示“我不知道后面是否有系统的方案,但是托管组进场,许多流程机制需要磨合,一些大的问题需要共同研究”。对于是否会“走中融的路”,张会芬表示一直在和很多监管部门上级沟通,现在需要大家团结起来勠力同心。
另据媒体报道,目前中航信托还有超过500亿的产品没有兑付。
深陷地产风险困局:踩坑恒大、融创等暴雷房企
伴随近年来信托行业深化转型,加快回归主责主业,高风险信托公司处置进程逐渐加快。仅2025年以来,政策层面,便相继有《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两份行业纲领性文件出台。其中,《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还要求加强信托公司持续监管,对风险严重、不具备救助价值的信托公司,依法推进破产,加快存量高风险信托公司风险处置。同时,针对信托公司的风险处置,《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亦明确接管、重组、破产清算等操作细则,并提到信托公司需配合信托公司风险处置工作。
而在实操层面,近年来,被托管的信托公司亦不在少数。例如,2023年9月,中融信托发布公告,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该公司部分信托产品无法按期兑付。为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效能,经股东会授权、董事会审议通过,中融信托与建信信托、中信信托签订了《委托管理服务协议》,聘请上述两家公司为中融信托经营管理提供专业服务。
2024年4月,民生信托在官网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与中信信托、华融信托签订了《委托服务协议》,聘请上述两家公司为其日常经营管理提供服务。民生信托表示,该公司相关的债权债务关系、信托法律关系不因此而发生改变。委托服务自2024年4月11日开始,结束时间由双方协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航信托的托管路径还与2023年9月被托管的中融信托高度相似:均引入国有背景信托公司提供日常经营管理服务,公告措辞强调“债权债务不变”,但实际处置效果存疑。中融信托被托管后,非标资金池风险未完全化解,部分项目兑付仍拖延超一年。分析认为,二者地产风险传导机制相似之处首先是项目集中度过高,中航信托之前重仓投资了房地产,地产敞口集中在恒大、融创等暴雷房企,如“天启393号”因恒大广州项目烂尾,底层资产由信托公司被动接盘,形成“自主管理实为兜底”的困局;其次是资金池运作争议,投资者举报称,中航信托通过TOT产品(如“天信系列”)掩盖资金池运作,借新还旧维持表面兑付,最终因流动性枯竭崩盘。
有观点表示,中航信托作为央企系机构,需平衡股东责任与市场化处置之间的关系,其军工背景项目可能涉及更复杂的资产处置流程。此外,中航产融退市后融资能力下降,或加剧风险化解难度。
来源:万联网综合整理

下一篇:世界读书日 | 总编推荐2025年必读10本供应链金融及供应链管理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