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季度新增了1万多家国企,2024年末国有企业数量达58.49万户,背后有啥原因和影响?

万联网 , 毛莉 , 2025-04-25 , 浏览:164

国企改革是中央实施做强做大国有企业方针的重大战略步骤,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

在过去,许多人印象中的国企改革,在多个方面都是做减法的,比如压缩管理层级、压减法人户数、简化管理流程等等。事实上,在多年的重组整合进程中,无论是央企还是国有企业的整体总量,都经历过数量下降的阶段。以2015年至2021年为例,国企间的整合重组十分活跃,数量从51.95万户下降到了45.69万户,实现了提质增效。

但现在, 这个趋势却和过去不同了,最近三年来的一个趋势是——国有企业的总量正在回升,大量央企密集成立,国有资本力量持续壮大。

国有企业数量总量超过58万户

近年来,央企成立速度明显加快。2020年,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成立。2021年,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中国稀土集团、中国物流集团先后挂牌成立。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2024年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注册资本也是100亿元。两个月后,2024年12月19日,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注册资本100亿元;这两家企业都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

而且去年,国央企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并购重组市场的主力军。据机构统计,2023年发布了资产重组公告的国央企只有50家,而2024年这个数字来到了200家。愈发活跃的重组整合,也在不断催生出新的国企。

除了央企之外,各地国企也是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根据企业预警通的统计,2024年4季度,全国新成立的国企超过1.1万家,名称中带有产业的有759家,这些地方国企涵盖了商务服务业、科技研发、房地产、金融等多个行业;根据天眼查数据库显示,截至2024年底,国有企业数量达到了58.49万户,同比增长7.34%。这是什么概念?全国2846个县级以上大小城市,意味着平均意味着平均每个城市拥有超过200家国企,国企力量持续扩大。

国企数量不断上升,背后原因和影响

央国企业数量持续不断的上升,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重政策驱动和结构性调整因素,其影响也体现在经济布局、产业升级和社会效益等多个层面。 以下我们主要从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两方面综合分析:

(一)原因分析

1、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持续推进

(1)各地通过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领域集中。例如,根据广东省国资委2024年8月发布,近年来广东省完成176组406家集团层面的战略性重组,优化了资源配置;自2017年以来,广东按下了省属企业战略性重组的“快进键”——坚持“横向合并”强化规模效应,“纵向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专业化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完成了省属高速公路、建筑工程、铁路投资、商贸流通和对外贸易5组11户省属国企战略性重组,98宗二三级企业专业化整合。经过战略重组后,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广东省属企业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

(2)专项行动如“双百行动”和“科改行动”扩容,新增企业数量显著。2024年10月,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公布的“双百企业”名单、“科改企业”名单显示,最新“双百企业”数量为570家、“科改企业”数量为663家。这也是继2024年6月之后的又一次更新,纳入专项行动的企业数量分别净增加9家和15家。记者梳理名单发现,新纳入试点的“双百企业”有46家,其中地方国企38家;“科改企业”有53家,其中地方国企42家。从各地入围企业数量变动情况看,共有20个省份入围企业数量增加,其中,广东企业新入选数量最多,共增加了9家,并以总量75家领先其他省份。从名单来看,地方国资含“智”、含“科”、含“绿”量正在不断提升中。

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布局加速

(1)国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快速增长。根据国资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央企业的资产规模突破了90万亿元,同比增长5.9%;央企2024年全年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1.8%。2025年一季度,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6%,新能源、量子计算、AI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重点。

例如,华能集团、中国能建等多家央国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大规模布局,包含从风力发电场到光伏发电园区等;2024年已有超55家大型央国企成立新能源公司,仅华能集团就领衔成立9余家新能源公司;中能建在去年6月成立的中能建(威海)海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资本达10 亿元,可见央国企在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力度之大。地方层面上,新兴产业布局的脚步也在加快。国资委在2025年2月举行的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透露的数据则显示,2024年,地方监管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为21.8%,营收占比为16.9%,例如江苏推动首批14只总规模506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组建落地;广东聚焦低空经济、海洋投资等领域,先后组建35家功能型平台公司;辽宁聚焦航空航天打造产业集群。

根据中国人大经济学专家的一项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归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企已经达到12.38万户,占国企总量的21.17%,较2015年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而在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国企数量,就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分别下降了20.96%、18.24%、22.14%、8.07%。从上述行业布局结构转变,就能明显看出国央企这几年的发力方向在哪。国有资本正在进一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成为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2)科技型国企数量增加。例如根据国资委公布的“双百企业”名单、“科改企业”名单显示,在广东2024年新增的9家地方国资中,“科改企业”有4家,包括深圳市科荣软件、万力轮胎、广东佛燃科技、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企业,推动技术突破和国产替代。

3、政策支持与地方经济战略驱动

(1)地方政府通过母基金、产业投资等方式吸引国企参与重大项目。例如,去年,广州产投牵头组建的2000亿元母基金正式推出,重点投向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消费等重要产业领域;作为全国第一家因“厂网分开”电力体制改革而组建的发电企业,广东能源集团向下授权,把投资10亿元以下的项目决策权都下放到二级企业,将决策周期从两三个月缩短到最快一两天。改革后,新能源装机实现了几何级的爆发式增长,新能源装机规模从2020年的259万千瓦增至目前的近1500万千瓦。

(2)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如长三角一体化)带动国企参与基建和公共服务项目。例如2024年,浙江湖州市国资国企勇当基建投资运营排头兵和民生保障主力军,主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个“一号工程”、“六个新湖州”建设等重大战略,积极推动南太湖CBD、湖杭高速等重大项目加速建设,加速国企扩张。

(3)地方债务化解考量。去年以来,地方国企批量成立,更承载着特殊使命——“化债”。 地方国企承担着化解城投债务危机的重任,通过明债置换暗债、投融资平台转型以及新增国企挣钱还债等方式,在缓解地方政府的流动性风险和解决地方债务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国企功能定位与社会责任强化

国企在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和应急领域的作用增强。根据国资委发布,2024年中央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万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民生项目占比提升。据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我国处于农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铁路运输业、管道运输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行业的国企数量,分别增长了109.15%、129.55%、103.95%、146.55%、193.33%、134.01%、277.78%。

(二)影响分析

1、经济布局优化与产业链协同

(1)国企通过重组整合和专业化分工,提升了产业链竞争力。例如,广东建工控股的战略重组,就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精彩缩影。新成立的广东建工控股,积极稳妥推进专业化整合,形成了主业竞争优势明显、专业技术领军、成长性强的核心企业矩阵。合并仅三年,该公司集团总资产和承接工程任务量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净利润、归母净利润、承接工程额等指标保持年均两位数稳健快速增长,带动区域建筑业升级。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如新能源、人工智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国资委数据显示,2024年地方国企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达16.9%。同时,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在去年也取得重要进展,如聚焦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积极推动重组整合和新公司的组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中国数联物流信息公司正式成立,新能源动力电池专业化整合积极推进,邮轮运营平台公司高质量起步,矿产资源加快整合,国有资本整体功能持续增强。

2、科技创新与国产替代加速

(1)国企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地方监管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6300亿元,同比增长6.6%。2024年,地方监管企业积极参与央企创新联合体建设,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方面联合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例如,广晟控股集团所属风华高科拥有电容、电阻两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风华高科联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共同构建了以7位院士领衔的科学研究智囊团和210人规模的科研团队力量,成功研制多款高端片式多层陶瓷电容产品,实现了我国5G基站用高端阻容元件国产替代率超90%。

(2)科创企业的涌现带动技术突破,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创新成果。在2024年,像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梦想号探秘大洋、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在国家科技奖评选中,58家中央企业荣获108个奖项。

3、风险与效率挑战并存

(1)国企资产规模快速增长(例如,2023年全国国企资产总额371.9万亿元),但资产利润率仅为1.3%,明显低于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的3.7%,只相当于全国企业的约三分之一水平,而如果将全国企业中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分开计算,国有企业的资产营收率和资产利润率可能只是非国有企业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左右;因此,需警惕过度扩张带来的效率问题。

(2)部分企业债务压力上升,例如2023年国企平均资产负债率达64.4%,高于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的58.3%。

4、社会效益与区域发展平衡

(1)国企在基建、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改善了民生。例如,2024年湖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项目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水平。

(2)区域发展差异仍存。广东、江苏等地国企改革成效显著,而中西部部分省份仍需通过政策扶持缩小差距;各地国资委要以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布局结构的时代感,增强主业实业核心竞争力。

小结

2024年国企数量的快速增长,既是深化改革的直接成果,也是国家战略导向下的主动布局,其背后既有政策红利释放、科技创新驱动,也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需求。

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2025年1月17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也透露了央国企下一步的安排,表示将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其中,发力重点有三个,第一个就是要继续开展新公司的组建、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提升中央企业在重要行业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上述政策趋势之下,国央企有望在产业升级、技术突破、专业化发展等方向有新的收获,国有资本布局将得到进一步优化。未来,国有企业需进一步优化国资监管机制,提升资产效率,同时在战略性新兴领域和民生保障中持续发挥引领作用;而对于潜在风险,需通过市场化改革和结构性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万联网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无)
下一篇: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浙商中拓发布2024年成绩单!营收2019亿,归母净利润3.69亿,扣非净利同比由盈转亏,国际营收增长53%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