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山东某地13家“伪城投”被一锅端:非法吸金超百亿,谁在掏空投资者的钱包?
近期,山东省淄博市公安局博山分局发布一则警情通报:已对张某等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立案侦查,涉案的是张某及其团伙实际掌控的13家看似正规的“城投公司”。这起案件撕开了政信定融投资领域的光鲜外表,揭示出背后精心设计的资金黑洞。
根据披露,自2022年6月起,犯罪嫌疑人张某及其团伙, 借助其实控的 山东硕运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高顺基础设施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潍河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台运城市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等13家公司,以投资项目、生态旅游开发等为幌子,面向社会不特定对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案 金额超百亿,数万投资者深陷兑付泥潭 。01 多层股权架构:伪城投完美伪装术
这13家所谓的“城投公司”,名称极具迷惑性,“建设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等字眼频繁出现,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正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更甚者,他们还拉山东信托为其信用背书,欺骗性十足。
在政信定融投资领域,城投项目向来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但真城投和假城投却有云泥之别。真正的城投公司,最终实控人必定是某级政府或财政局、国资委。而此次被立案的13家“伪城投”,通过公开平台查询股权结构就能发现问题,其股东中没有一家是财政局或国资委全资控股。比如青岛融商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其股东来自青岛、临沂、北京三地,实控人穿透后竟有6层结构,如此繁杂的股权结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02 背书陷阱:精心设计的国资嫁接层
在这场精心谋划的骗局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信用背书,山东国盈财新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是这场风暴的核心。该公司成立于2022年9月,表面由山东信托全资控股,顶着“根正苗红国企”的光环,与多地城投公司合资成立新公司,各占股50%。
山东国盈财新与城投公司合资成立新公司,各占50%股份,以新公司为借款人发行定融产品募集资金,吸引投资者认购。然而,背后却暗藏“抽屉协议”:募集资金仅部分流向城投项目,其余由借款人自行支配,最终流入国盈财新实控人赵光裕、陈MN等人腰包。
更触目惊心的是,部分资金被用于成立空壳公司。如潍河生态旅游开发公司(成立于2020年)与2023年新设的硕运、高顺等企业,均无实际项目支撑,成为资金转移的“白手套”。仅潍河公司通过国盈财新与昌邑城建合资模式,便吸金数十亿元。
在宣传材料中,“伪城投”将国资国企山东信托列为实际持股股东,可事实上山东信托只是名义股东,并无真实股权关系。2023年8月,山东信托发布声明撇清关系;2024年3月,山东国盈财新变更股东,山东信托不再是其股东,但此事已对山东信托的信誉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还有青岛融商表面国资是40%区属国企,实际是中光控股20%+抽屉协议;临沂国鑫表面上有51%县属控股,实际上被控制高管签署转权协议。
03 利益诱惑:高收益下的风险隐匿
“伪城投”吸引投资人的手段,除了迷惑性强的股权结构,还有远超市场水平的收益率和高额佣金巨大的利益诱惑让销售者不惜误导投资者,罔顾风险。
据万联网了解,被骗投资者遭遇的经典话术包括:“国资参股保障安全”——真相是临沂国鑫的县属国企公章系伪造;“政府重点项目担保”——真相是潍坊金盈的昌邑城投担保文件无备案编号等。
司法审计发现,13家公司共设217个账户,28亿资金转入张某香港账户。骗局的核心手段是利用投资者对政府信用盲目信任的心理,通过精心设计的公司名称和股权结构,营造出安全假象。
04 案件走向:投资者维权进行时
司法流程时长从立案到资金清退通常需1-3年,本案因涉及“假国企背书”的特殊性,可能加速审理,但利息部分将被追缴,仅本金纳入清偿范围。
从案件最新进展来看:截至2025年8月,警方已冻结西安通道账户8.2亿+香港账户19.3亿资产。资金操盘手赵某(西安通道负责人、原山东国盈财新核心人物)目前在逃。
此外,山东省已开通非法集资举报平台登记通道。受害投资者应立即报案登记,参照过往北京P2P非吸案先例,未报案者可能丧失清偿资格;同时需追踪资金去向,部分款项可能流向真实城投项目,需通过销售渠道核实债权归属。
另外,中央巡视组驻鲁期间,同类违规融资案件曝光概率陡增,倒逼区域金融监管升级。本案可能成为城投融资乱象终结的起点。
05 骗局识别:如何看穿伪城投面具?
在政信定融投资圈里,城投项目一直是投资人重点关注的对象。投资者如何让辨别真假城投项目?
一、明确什么是真正的城投公司
要辨项目真假,先得明白城投公司的 "真面目"。正宗的城投公司是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方式设立的,专门负责政府安排的公益类或半公益类项目,比如修路、建学校、搞污水处理厂这些民生工程。
即城投一个核心特征:和地方政府联系紧密,干的都是服务公共事业的活儿。
而假城投其业务高度市场化(如房地产、贸易),或虚构“政府项目”进行融资。
二、股权结构核查
真城投是由地方政府、国资委、财政局等100%控股,或通过全资子公司间接控制。 而假城投股权混杂,存在民企或自然人股东,或名义为国资但实际为“代持”。
上述通报中的几家公司有个很典型的特征,一家公司的股东,都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
城投债的有个潜在逻辑就是某个地方借的钱,他的股东就只有当地的。如果一个城投公司的股东来自两个不同的地方了,那么这笔钱,到底是哪个地方借的呢?这种时间久了就扯不清了,这类也是不符合正常逻辑的。
三、业务宣传话术
声称“政府兜底”“保本高收益”(如年化10%以上)。正常城投项目收益一般在合理区间,高得离谱的收益背后,往往是本金都要不回来的陷阱。
"保本保息,绝对没风险":世上没有无风险的投资,政信定融也一样。
政府背书,稳赚不赔:政府不会为具体项目的投资收益打包票,这种说法本身就有问题。
综上,真假城投的核心区别在于政府信用背书。投资者需穿透股权、业务、融资多层面验证,警惕高收益诱惑。2025年中央已加速推进城投平台“出清”,部分弱资质平台风险暴露,需格外谨慎。
06结语:骗局落幕后的警示
淄博警方此次行动,充分彰显了监管部门打击此类违法行为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力度。随着案件侦办的持续深入,这起涉及13家“伪城投”的非法集资大案,势必将成为地方金融乱象整治的标志性事件。
对广大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惨痛的教训,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投资时务必保持理性和谨慎,切勿被虚假承诺和表象迷惑,切不可让贪婪蒙蔽双眼,陷入非法集资的陷阱,时刻守护好自己的财富安全。
当“山东硕运们”戴上城投面具时,更需投资者更需牢记:国资背景≠零风险,名称权威性≠资产安全性。
附通报原文:
来源:万联网
近年来,国资委对于国企开展供应链业务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原因是前两年不少国企供应链公司因追求营收规模、提升融资能力等盲目开展“空转、走单”等虚假贸易业务,频频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但另一方面,国企供应链公司确实因人员编制有限,十几人团队却顶着十几亿的营收业绩指标,即便不想出风险、不想让国有资产流失,但在业务交付过程中,很难真正在细节处落实风控工作。很多底下操作人员,根本都不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机做什么动作指令,才能尽可能规避风险......比如事前的客户准入、业务尽调——事中的运营交付、风险跟踪——事后的催款处理、坏账管理等每一环节的风控工作,都得落到细节处才行。
所以,为帮助各地方供应链公司以最快速、最省钱、最省力的方式升级风控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全流程中做好风险控制,我们联合2位拥有20多年供应链风控实务经验的专家老炮,组织开展《供应链业务全员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实操课》。
首期课程一经推出,便吸引了100多位来自40多家大型国企集团的高管精英组团报名(有10人团、7人团、6人团、5人团等),首期课程结束后,不少学员反馈,课程中的案例分组演习环节设计得很巧妙,对于业务的指导性很强,后续还会继续派公司其他部门同事过来学习......第二期课程报名通道已开启:2025年9月11-12日西安站,已有不少国企已在走流程锁定名额,感兴趣的朋友抓紧时间~
为啥这堂课这么火爆?因为该课程,不是泛泛而谈风控概念、风控体系构建,而从操作细则的细微视角,给大家讲解供应链业务全流程、全员的风控工作方法与规范,助力各大国企能以最快速、最省钱、最省力的方式,排查自身供应链业务上的合规与风险点,同时课后能制定或完善自己的供应链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让所有与风控有关的工作人员,包括业务、风控、法务、合规、财务、商务、物流等岗位,在每个场景中明晰自己该干啥、该看啥、该注意啥、该操作啥,实现精细化运营,切实防控原来粗放运营下潜藏的巨大风险,确保该拿下的业绩拿下,也不怕真出风险,因为这些做到了,即使出风险也能尽力免责......
报名联系:李老师19168536275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