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吨锌锭被盗、1.57亿元阴极铜遭侵占!白银有色遭立案调查,70年老牌国企内控塌方
"老牌国企白银有色因内控崩塌、信披违规被立案调查,短短一天市值蒸发超30亿元。990吨锌锭不翼而飞、1.57亿元阴极铜遭侵占,背后是企业管理长期松懈的现实。上市七年利润起伏不定,表面风光掩盖不了体制沉疴——国企改革若不断掉“靠资历、吃老本”的老路,市场终会亮出红牌。"
9月10日,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消息一出,资本市场反应凌厉。次日开盘,白银有色股价一字跌停,报3.82元/股,单日市值蒸发约30亿元。投资者“用脚投票”,充分显示出市场对其内部控制和信披质量的高度担忧。
立案调查的背后,是这家被称为中国有色工业“长子”的70年老牌国企在内控机制上的全面溃堤:从990吨锌锭被盗,到1.57亿元阴极铜被侵占,再到3.88亿元的财务漏洞,以及连续多年信披违规——重重问题正在逐一浮出水面。01、辉煌历史:有色工业“长子”的光环
白银有色成立于1954年,是一家拥有70年历史的老牌国企。它曾创下铜硫产量、产值和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战绩,被行业誉为中国有色工业的“长子”。
2008年,公司引入中信集团战略投资,完成股份制改造;2017年成功在A股整体上市,成为国内有色冶金行业唯一整体上市的国企,注册资本74.05亿元,一度被视为国企混改的标杆。
公司业务覆盖铜、锌、铅、金、银等有色金属的采选、冶炼、加工与贸易,具备年产铜40万吨、铅锌40万吨、金15吨、白银500吨的规模实力。
截至2024年12月底,公司境内矿山保有铜铅锌金属量781.48 万吨,其中:铜金属量21.44万吨、铅金属量157.02万吨、锌金属量603.02万吨;金金属量12.42吨、银金属量1832.5吨、钼金属量1.36万吨;黄金资源量 为2571.7 万盎司,约合799.89吨,黄金储量42.64万盎司,约合13.26吨。02、失控现实:重大案件连环爆发,管理漏洞百出
白银有色此次被立案,并非毫无征兆。近年来,该公司连续发生多起重大案件,均涉及巨额资产流失,且存在信息未及时披露的共性问题,成为引发监管介入的导火线。
2024年初,白银市一起阴极铜侵占案曝光,涉案金额高达1.57亿元。调查发现,原营销中心及铜业公司员工与外单位人员通过伪造单据等方式系统性侵占阴极铜。
而这还不是个例。此前,白银有色还在追查一起锌锭盗窃案。2023年11月,贸易商、第三方仓库库管勾结盗走公司990吨锌锭;同期,其全资子公司上海红鹭因员工受贿违规发货,导致对三家客户发货与收款差额达3.88亿元。离谱的是,这些重大事件均未在2023年年报中被及时披露。直到监管发函问询,公司才对外解释,称因刑事案件调查保密需要而未披露——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监管认可,反而暴露出其信披意识的淡薄。
03、财务黑洞:子公司风控漏洞压垮业绩除刑事犯罪案件外,子公司风控漏洞更直接侵蚀公司业绩,引发白银有色的财务“黑洞”。为应对多起事件造成的损失,白银有色多次进行会计计提,严重侵蚀利润。
2023年11月份,其全资子公司上海红鹭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红鹭”)发现,对石家庄显赫贸易有限公司(简称“显赫公司”)、河北省国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和公司”)、上海宽玉贸易有限公司(简称“宽玉公司”)三家客户锌锭发货量与实付货款出现严重不符的事实,差额约为3.88亿元。
白银有色表示,上述事件主要系其营销中心风控部业务人员在显赫公司、宽玉公司开展业务时收受贿赂,违规出具产品出库单,导致多发锌锭产品所致。彼时,白银有色已向法院提起买卖合同之诉并申请财产保全,并对显赫公司、宽玉公司分别计提坏账准备3104.15万元、1001.73万元,计提比例均为15%,但未对国和公司计提坏账准备。
对于连续发生串通舞弊事件、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问题,白银有色曾称,公司的内部控制并不能防止其委托的第三方仓库库管与客户相互勾结的犯罪行为。事件发生后,已通过调整仓库主管部门、增加仓库盘点频次、改进盘点方法等方式改进管理。
内控接连爆出问题,严重影响了白银有色近年业绩。2024年,白银有色对阴极铜(损失8587.92万元)、锌锭事件(2323.64万元)损失合计计提超1亿元,计入当年损益;关于上海红鹭的财务“黑洞”,公司追溯调整2019-2023年财报,三年归母净利润分别调减41.04%、65.29%、58.28%。
2025年上半年,由于上海红鹭与南储仓储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仓储合同纠纷案和海石榕公司及九龙仓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白银有色再对未决诉讼分别确认预计负债3.14亿元、334.20万元,合计减少公司利润3.17亿元,直接导致2025年上半年亏损2.17亿元,同比大幅暴跌1859.82%。
04、盈利困境:规模扩张未能转化为盈利能力
作为资源型国企,白银有色始终未能摆脱“大而不强”的盈利困境。
2017年上市当年,白银有色实现营收566亿元,净利润2.39亿元。此后尽管营收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已达868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始终在低位波动,多年徘徊在3000万元左右。
2023年公司净利润一度升至1亿元,但2024年又回落至8079万元。持续的规模扩张,并未带来盈利能力的同步提升,反而在风险暴露后迅速反噬利润。
2025年上半年,公司部分矿产金属量因外部因素有所下滑,但冶炼系统主要产品产量仍实现增长。可惜的是,生产端的稳定依然难掩管理端的脆弱。
05、启示录:国企内控不能再“躺平”
颇具讽刺的是,自2017年以来,白银有色一直以“混改典范”自居,宣传稿中屡见“国际化”“脱胎换骨”等光鲜表述。但事实上,其管理效率和盈利水平远未跟上节奏。
一旦风险爆发,多年积累的利润一夜亏空。对于此次立案,有律师分析指出,白银有色在调查期间将面临再融资受阻、市场形象受损等多重影响,后续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及投资者集体诉讼,这家拥有70年历史的老牌国企,正站在合规与经营的双重十字路口。
这次白银有色遭立案调查、股价跌停,是苦果,也是警钟。老树常青先得自我革命,体制转型不能只追求表面繁荣,必须逼自己适应市场规则。白银有色这次案例,为所有国企和上市公司敲响警钟:
-
信息披露必须透明,不得以“刑事案件保密”为由拖延或隐瞒;
-
子公司风控不可放任,尤其对贸易、销售等高风险业务需实现穿透式管理;
-
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要真正发挥作用,防止串通舞弊重复发生;
-
考核激励应注重质量而不仅是规模,杜绝“带病扩张”。
总之,缺乏有效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制衡的决策终会酿成恶果。内控每一个漏洞,都可能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唯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告别“吃老本、靠资历”的旧思维,老牌国企才能穿越风雨,守住昔日荣耀。
来源:万联网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下一篇:山东省属企业总营收1.47万亿、资产总额5.59万亿,主要经营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内外承压,山东国企何以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