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万亿城投债压顶!城投真的要凉了?转型为产投或成救命稻草,在发展中化债!

万联网 , donna , 2025-09-19 , 浏览:533

在供应链行业摸爬滚打多年,这两年政策风向的变化让不少国企有点懵。以前靠货物直发、瞬时转移等老把式赚快钱的路子,现在被 "十不准"等政策堵得死死的。现在,大家都得老老实实回归供应链服务的初心,重新思考转型之路咋走。


对城投公司而言,这场转型更像是被政策和债务架着脖子往前推。近年,国家对地方隐性债务的管控越来越严,明确要求2027年前完成融资平台的退出,没退出的连贷款都很难申请。再看看债务规模,全国城投债高达14万亿,2023年到期的就有2万亿,山东、贵州等地非标逾期的消息还时不时冒出来。


另一方面,市场也不再给城投公司面子,投资者对城投债的“刚兑信仰”彻底崩塌,AA级城投债利率比2021年飙升200个基点,融资成本蹭蹭往上涨。在此情况下,城投公司要么主动转型,要么就只能被债务拖垮,根本没有第三条路可选。


这时,又有不少城投公司开始着手布局大宗贸易业务,就跟当年一窝蜂抢矿一样,盼着通过这一低门槛、高周转的业务模式实现规模扩张和利润增长。但说句实话,城投这门心思,我们也能理解,谁不想在风浪里攥紧那根救命稻草呢,可问题是这根稻草真能让人活命吗?



一、城投困境:不转型没活路,转不好更没活路


走进那些从事大宗贸易业务的城投会议室时,抬头就能瞧见“营收规模突破X百亿”的大标语,红底金字,格外抢眼。


但我想这标语的背后,反映的是城投公司对营收数字的执念,仿佛数字一高,啥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可在实际操盘里,不少城投公司都遇到了一个困境:营收看着壮观,利润却跟挤牙膏似的,微乎其微,甚至压根没有。有的城投,账面上营收数十亿,一算利润,还不够塞牙缝的,纯粹是雷声大雨点小。


更有甚者,一些城投兄弟为冲营收满足融资或评级需要,搞起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等虚假贸易的把戏。审计署2022年报告揭露,多地城投通过“融资性贸易”虚增营收。例如,某城投与关联企业循环买卖同一批钢材,创造10亿元“流水”却无真实货物流转,这不就是自掘坟墓嘛!


前段时间我们跟一个城投老伙计聊天时,了解到他们公司在2022年时,为冲刺营收百亿的目标,接了几个建材贸易的单子。当时签合同,大家都一门心思扑在把客户忽悠到手,对合同条款里的风险防控没那么上心。结果,到年底算账时,发现营收是勉强过了百亿线,但利润薄得可怜,还不够支付给员工的奖金。更坑的是,其中有几单生意,上游供应商交付的货物质量严重不达标,可因当初签合同时没把质量验收标准抠细,后来想要索赔,跟人家打起了官司,耗费了大量精力和资金才要来不到50万。如今公司上下都讳莫如深。


由此可见,光靠堆砌营收规模,不注重利润和风控,迟早得出问题。可问题是,当前形势逼人,不少城投兄弟都在焦虑,不转型等死,转型说不定死得更快。


那咋办?反正横竖都是死,还不如放手一闯,找找新路子。


如果说,前些年的城投是在“化债中发展”的话,那刚过去的2024年,城投更像是在“发展中化债”。自2024年1月至今,已有超过600家城投公司退出了政府融资平台,同时超过200家城投公司转型为产业投资公司。放眼全国,新成立的国企中,约有2000家企业的名称或业务涵盖了产业投资领域。


简单来说,传统城投的核心业务集中在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融资上,其运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支持与信用;而转型为产投公司后,则需要更加专注于产业投资,业务会更加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


那究竟怎么从城投转型为城投?


今天,我们来好好琢磨一下城投转型的门道,先来瞅瞅那些趟出一条血路的前辈,咋把城投这艘大船稳稳当当驶向产投的彼岸。



二、从城投转为产投:可参考的三大路径与硬核案例


路径一:从基建狂魔到产业操盘手——产投基金模式


案例:杭州城投利用百亿产业基金杠杆造生态


杭州城投不再满足于仅扮演传统的城市运营服务角色,而是致力于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推动者。于是,杭州城投打出一套攻守兼备的组合拳:优化重组产业投资方向,设立首期百亿产业基金,并通过“基金+基地+产业+招商”四轮驱动的模式,积极构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曲线。


城投产业基金由杭州城投全额出资,重点投资布局与城投主业相关联的新能源、新基建、数字科技等核心领域,18个月投资8个项目,带动社会资本63.6亿元。


比如,在2024年,杭州城投战略入股了国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龙头上市企业——众合科技,不仅众合科技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双方依托杭州城投在城市基建领域的丰富场景资源与公司的技术积累,聚焦数据底座建设与运营、城市交通智能化、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四大领域,正在展开一系列深化合作。其核心逻辑是:用基金撬动产业链,用场景赋能技术,从只盖楼到造生态。


路径二:从资源贩子到链主企业——供应链深度整合


案例:湖北楚象的千亿大宗供应链


湖北省国资联合供应链龙头企业象屿集团、厦门国贸成立楚象供应链,利用湖北便捷的铁水公空运输通道,开展供应链服务,围绕煤炭、汽车产业、光电子产业、大宗商品以及农产品等领域开展一体化、定制化的供应链综合服务业务,为不少湖北企业降本增效。


楚象供应链成立两年内营收就已突破370亿元,煤炭、铁矿石供应量破千万吨。通过整合区域物流、金融资源,搭建四流合一(合同、货物流、发票、资金)的贸易链,既保障供应链安全,又通过统采统销、物流服务赚取稳定收益。


这里,行业老炮提醒一句:别只当资金/资源的二道贩子,更要向下游深加工延伸(如煤炭洗选、金属冶炼),用服务绑定下游客户,用金融放大利润。


路径三:从传统制造到技术标杆——混改+产学研


案例:广州城投助力控股公司-白云科技实现逆袭


面对控股公司的传统业务转型难,广州城投集团主动承担了掌舵手的责任,全力推进白云科技等旗下控股公司上市工作。


以密封胶起家的白云科技,在1992年就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支产业化的硅酮密封胶,开创了中国硅酮密封胶产业化的先河,由此也打破了国际进口品牌的垄断。其产品被应用于广州西塔(中国第一高塔)、迪拜塔等场景。


但在白云科技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令人头疼的历史遗留难题。2003年,白云科技开启了第一轮改革,从全民所有制改为混合所有制,虽推动了白云科技发展更上一层楼,但也留下了“职工集体股”的历史问题。“职工集体股”所形成的“所有权和分红权”互相独立的局面,也影响着公司的上市及后续发展。


面对这一难题,广州城投高度重视,成立专班,通过政策解读、深入走访、讨论摸索,经历艰难谈判,最终以通过收购职工分红权方式,实现了分红权和所有权的统一。同时,还推动白云科技完成了第二次改革——股份制改造,借助资本的力量助力白云科技在新技术培育、生产效率、市场规模等方面不断提升。2023年,白云科技的营收和利润创历史新高。


另外,在制造企业研发新材料的漫长周期中,往往会遇到关键核心技术薄弱、急需人才缺乏”等难题,广州城投在接手管理市政维修处公司后,当机立断明确:不仅要自主创新,也要重视产学研合作,借助外部科研力量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于是,广州城投积极促成市政维修处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众多院校合作,研发范围涵盖高性能水泥混凝土、高性能沥青路面养护材料等。其中,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中,双方共同推进高韧静音型薄层沥青路面的推广应用,该技术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级工法1项等多项奖项。


同时,广州城投还牵头建设了“新材料研发中试环保基地”,计划2025年年底竣工投产,产能较目前提升约4.5倍,达产后预计年度营收6.6亿元,纳税4400万元,致力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最先进的环保型自动化拌和中心。


广州城投以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地方国企与民营混合所有制运营的成功典范之路,也是地方国企助力传统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样板。



三、转型实属不易,老炮给三点生存心法


上面的路径与案例看着简单,但实操起来也着实不易。就跟当年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型一样,难啊!但难也得转啊,这里,老炮有三点生存心法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是多出来学习培训,看看别人家的模式与案例


别一天到晚闷在自家办公室,就知道琢磨手头那点事儿。城投兄弟得多去参加行业论坛、产业研讨会、课程培训等等,那里聚集了五湖四海的同行,有已经转型成功的,也有正在路上摸索的。去听听人家的故事,说不定就能找到共鸣。


比如,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供应链行业论坛及培训,汇聚了数百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城投、产投、金控、铁投、水投、建投等国企供应链公司,场面相当热闹,跟着知名专家老炮学习行业领先模式与案例,并相互认识链接、拓展业务。另外,城投兄弟最好还得多参加当地的招商引资推介会,别小瞧了这些活动,里头藏着不少优质产业项目,说不定下一个合作机遇就藏在某个推介会角落。


其次,城投兄弟还得多去外部(省外)企业串门交流


尤其可以走访那些在某一细分领域做得突出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他们在市场竞争里摸爬滚打多年,身经百战,身上的本事可不少。


像我们之前接触的一个城投兄弟,之前一直为公司数字化转型犯愁。后来,他跟一家互联网巨头企业的团队深入交流几次,回来后整个人的思路都被打开了。他带着团队把公司信息系统重整了一遍,把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嵌进供应链管理,现在公司运营效率能比以前提升好几倍。


所以,城投兄弟也别小瞧了跟外部企业交流的威力。


最后,城投兄弟还得多跟老炮混熟,站在巨人肩膀看世界


这年头,真正的实操经验往往掌握在那些深耕行业多年的老炮手里。这些老炮儿要么在高校教书育人,要么在咨询机构给企业出谋划策,手上案例一抓一把。多去听听他们的课,或者请他们到公司做内部培训,说不定就能把多年积压的难题给解了。


总之,城投兄弟们,转型是苦,但苦中有甜。只要愿意走出来,从那些趟出一条血路的前辈身上汲取经验,说不定下一个成功转型的传奇,就是你自己。


要是你对转型这事还懵懵懂懂,就多出来走走、多问问,总会有出路的。


所以,为助力地方国企(城投、产投、商投、水投、铁投、交控、国贸、金控、交控、资本、贸易集团等)能快速转型,找到自己的合规增收增利之道,同时制定属于自己的供应链业务产品手册,通过业务产品化实现增收增利,我们将于2025年9月25-26日武汉举办第三期《国企供应链业务快速合规增收专题课》联袂2位既有从大宗起步往下游深耕的实战经验、也有从消费品起步往上游延伸实战经验的行业老炮——拥有20多年大宗实战经验、曾在发改委工作、任多家国企及产业互联网平台任执行总裁的万联网首席产业互联网专家H老师,以及20多年来担任多家中外大中型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多次代表行业向国家领导人汇报工作的万联网首席供应链业务战略专家W老师联合坐镇。


课上,H老师与W老师,将通过深度解析10+个企业实践案例、10+种增收模式,助你找到适合自己业务的快速合规增收打法。比如增加物流服务增收、双购销/委托加工增收、跨品类延展增收、代理大品牌增收、国企民企合作增收、产业园/集群周边延展增收、本地市场经营增收、连锁式经营/集约化经营增收、生产性服务升级增收、科技赋能增收、出海增收等多种增收方式,其中有适合城投公司对标的、有适合金控对标的、有适合物流国企对标的、有适合商贸公司对标的。基本市面上大部分供应链公司都能在本次课堂上找到适合自己对标借鉴的增收方式。



此外,H老师还将虚拟生产、代采、存货等景为例,给你详解供应链业务产品手册制定的方法与步骤,包括什么样的产品是好产品、供应链业务产品设计的方法步骤,关键“四流结构”如何有效设计等。同时课上还会给大家提供供应链业务产品手册的模版,助你解决业务有一单没一单或业务操作随意导致风险大的问题。



同时,这不仅是一堂供应链业务增收实操课,更是一场供应链业务交流会,非常欢迎各地方国资国企、产业互联网平台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副总经理,带着市场总监、风控总监、经营管理总监、财务总监、物流运营总监、人力资源总监、IT总监一起参训。


报名咨询:李老师19168536275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用友马来西亚成功举办首届伙伴大会 共创AI驱动的企业未来
下一篇:多家国企抢先预定!2025数智供应链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定于10月30日在武汉隆重举办!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