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明星企业爆雷!塑化产业互联网巨头盟大集团遭遇挤兑风波,违规将金融包装为“贸易”,涉嫌非法集资

万联网 , 毛莉 , 2025-11-18 , 浏览:1133

一家曾被视作产业互联网标杆的明星企业,一夕之间面临信任崩塌,数百名投资者的资金在精心设计的“分销合作”迷局中悬而未决。

近日,东莞盟大集团“爆雷”的消息在网上流传。2025年10月24日,盟大集团在公众号发布的致客户信中承认,“几百个用户出现了挤兑”。这家成立于2010年,曾获深创投等知名机构多轮投资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塑料化工行业拥有超过100万企业客户,平台在线贸易额超过2400亿元,中国B2B平台“10强”企业的产业互联网巨头,如今却走到了悬崖边缘。


明星企业的崛起与扩张

盟大集团的故事曾是一个典型的创业成功范例。2010年,李实与两位合伙人在东莞的一处居民楼里创立了“PVC塑料网”。

李实本人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初中未毕业就南下东莞,最初甚至不敢进人才市场找工作,一度在工厂看大门、喂狼狗。凭借过人的勤奋,他逐步从销售做到跨国集团市场总监。

2004年,李实发现塑化行业配方多年未更新,市场对产品有更高要求。他毅然放弃高薪职位,拿出所有积蓄开发能填补行业技术空白的新材料,赚得第一桶金。

2015年,盟大集团迎来关键转折点,自主研发的塑化产业链生态服务平台大易有塑正式上线。这一平台不仅提供交易信息,还提供仓储、物流及供应链金融服务,上线首月交易额就突破5亿元,到2018年,平台贸易规模已达618亿元。盟大集团随之成为东莞明星企业,入选当地“倍增计划”,并获得了粤科金融、中广投资、启赋资本、深创投等国内知名机构的多轮投资。

2019年,盟大推出“雀喜易购”B2C平台和“六客云商”品牌集合店,帮助塑化链上企业去库存、拓订单。同年,他们还主导建设了“品质东莞产品电商运营中心直播基地”,引入600多名主播为上千家企业“带货”。

2020年,盟大集团已拥有面向B端的“大易有塑”和面向C端的“雀喜易购”两大平台,服务80多万家会员企业,其中包括全国近六成的塑化企业,平台累计贸易额突破1400亿元。

2022年,盟大集团的扩张步伐进一步加快。他们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联合打造了智能仓储物流示范平台——“盟大云仓”,并启动了全国首个面向塑化行业商贸流通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项目。

真正的跨界发生在2023年盟大集团相继在贵州茅台镇挂牌“一号数字酒库”和“二号数字酒库”,正式进军白酒产业。李实当时表示,中颂福是切入白酒赛道的第一步,最终目标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酒的全产业链管理。

2024年,盟大更是将业务拓展至陈皮种植领域,建立了千亩溯源基地。此时的盟大集团已从单一的塑料信息平台,扩张为横跨塑料、白酒、农业、政企采购等多个领域的“全能生态帝国”。

业务迷局:产业互联网与隐秘的金融链

表面看来,盟大集团是一家专注于塑化产业价值链生态服务的现代服务型企业。近十年来,其主要提供先进制造业材料价值流通的产业链大数据、行情信息、在线交易等全产业价值链生态服务。

然而,在这看似合法的业务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金融操作。

盟大集团通过旗下公司东莞市盟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着两个平台——六客云帮”和“小谷丰收”,这两个平台成了此次爆雷事件的核心。

据第一财经报道,在这些平台上,投资者被承诺获得8%-12%的固定高额年化收益,并且被宣称“保本保息”“资金安全”。

然而,这些所谓的“投资”却被刻意伪装成贸易行为。据悉,投资者在投入资金前会签署两份协议——《分销合作协议》和《六客云帮软件服务协议》。

这两份协议中根本不涉及任何“投资”及“投资收益”的内容

从协议看,投资者成为了“分销商”,资金则被包装成“备货周转金”。

但多位投资者均对媒体表示,他们从未见过自己所“分销”的货物,也不清楚这些“货物”是否真的在平台销售。

引爆的雷声:从恐慌挤兑到承认危机

2025年9月,一场意外事件成为了引爆盟大集团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2025年9月4日下午,因异地公安在侦办某洗钱组织线索时,发现公司银行账户被该组织提及,为保护公司财产不受损失,该地对公司银行账户进行保护性止付管控。”盟大集团在致客户信中这样解释。

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与平台有交易往来的数百名客户银行卡被临时保护性止付冻结

尽管所有冻结账户后来均已解冻,但客户在向盟大集团银行账户转账时仍收到“交易安全”提示,导致转账失败,进而造成客户恐慌,引发批量客户要求提前终止业务。

10月下旬,盟大集团旗下两款APP——“六客云帮”和“小谷丰收”被客户发现无法正常提现

随后,创始人李实在官网发布《致六客和小谷客户的一封信》,承认公司遭遇挤兑危机。

艰难的善后:争议解决方案与未来迷途

为应对挤兑危机,盟大集团提出了一份“债转股化解方案”,建议投资人通过与盟大数据公司签署《退出业务确认表》,以“分期付款+债转股”的形式化解债务。

然而,这一方案却引发了投资者更大的不满。

根据李实公布的兑付方案,本金大小分级处理本金10万以内,一年兑完;10万-50万,2年兑80%,剩余20%+收益转股权;50-100万,3年兑70%,剩余30%+收益转股权;100万以上,仅兑60%,其余全部转为股权。

更让投资者担忧的是,签协议4个月后才开始兑付,且公司估值按25亿计算。

方案一出,客户群里炸开了锅。三大不满焦点迅速浮出:扣除历史收益、分期过长、估值虚高

据第一财经报道,有投资者直言:“我们不是股东,只是想拿回自己的钱。”

许多投资者表示,他们目前没有选择签署上述协议。

与此同时,盟大集团在致客户信中还将危机归因于“多年来公司服务了大量的中小微实体企业,有很多企业经营困难,导致货款逾期或坏账,公司只能处置货物,因此出现了严重的亏损”。

遮羞布下的真相:“无证”金融业务

当投资者仔细审视自己签署的协议文本时,这场看似合规的投资背后隐藏的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

盟大集团精心设计的“分销合作”模式,本质上是一套规避金融监管的复杂安排。

在《分销合作协议》中,整个交易被包装成三方关系:投资者作为乙方,盟大方面为丙方,而某家“供货商”则充当甲方。协议文本描绘的合作模式是,乙方作为甲方的分销商,通过“六客云帮”平台接受代运营分销服务,并据此获得利润分成。

然而实际操作中,这一看似正常的贸易链条出现了明显断裂。尽管协议明确规定乙方向甲方支付“备货周转金”,但多位投资者证实,他们从未与所谓的“供货商”甲方发生直接资金往来,而是将等同于“备货周转金”数额的资金直接汇入了盟大方面的账户。

更值得玩味的是收益的实现方式。投资者的回报并未在分销协议中明确体现,而是被巧妙地隐藏在另一份《六客云帮软件服务协议》中。该协议规定乙方可按每30天为周期从甲方获得“分销收入”。这种定期、固定收益的支付特征,与贸易分成的风险特征明显不符。

根据第一财经报道,有受访投资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不是(金融、类金融)持牌机构,所以只能包装为贸易行为,因而将我们称作分销商。实际上,我们仅仅是提供了资金而已。”

这种通过构造虚假贸易背景,向不特定公众募集资金并承诺固定收益的操作模式,已经涉嫌违反《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的相关规定,构成了未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从事吸收公众存款业务的实质。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供应链金融服务需由持牌金融机构提供,无“供应链金融”字号的公司均属违规。去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领导在接受专访时特别强调,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需要考虑三个要义:“一是管合法更要管非法,始终坚持金融特许经营、持牌经营原则;二是管行业必须管风险,严密防范一般商事行为异化为非法金融活动;三是金融监管总局牵头建立兜底监管机制。”

近期深圳、青岛等地近期针对“无证开展”金融活动的整治行动,主要聚焦打击非法集资、供应链金融违规操作等行为,正是对这一监管思路的贯彻。

需要明确的是,正规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应当由商业银行、商业保理等持牌金融机构或地方金融组织提供。而当前市场上部分供应链公司、产业互联网平台如盟大集团一般,其经营范围横跨供应链、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边界模糊、监管套利空间大,极容易异化为非法金融活动的温床。

据悉,目前多位投资者已正式向警方报案,指控盟大公司及关联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这场以“创新”为名的金融游戏,最终在监管明镜前现出了原形。


小结

盟大集团的案例提供了一个产业互联网平台盲目扩张并涉足非法金融活动的典型样本。从塑化信息平台到“全能生态帝国”的急速扩张中,其业务本质已从服务实体经济悄然滑向监管套利和金融空转

这个案例也警示投资者,在面对披着“创新”外衣的金融产品时,必须审视其业务本质而非被高额收益迷惑。更重要的是,它向所有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出明确信号: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的底线不容突破,任何试图绕过监管的“创新”终将面临法律的审视。

在金融监管全覆盖的大背景下,那些打着供应链金融、产业互联网旗号行非法金融之实的企业,其生存空间必将越来越小。

来源:盟大集团公众号、第一财经、资管黑板报等,万联网综合整理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案例回顾:广西一国企原董事长何某被查,涉“一言堂”拍板开展平行进口汽车融资性贸易等
下一篇:上海国资体系再添巨舰!注册资本高达130亿元,业务涵盖产业投资、供应链服务、大宗商品与离岸贸易等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