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怕被查?多地城投国企靠买贸易流水、贸易增量续命?别侥幸!审计巡视一来后果不敢想

最近老在朋友圈刷到“贸易增量、买卖贸易流水”的广告和文章,似乎对许多国企(如城投等)以及中小民企而言,贸易增量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存亡的必答题。
因为在2024年以来,银行对企业的销贷比(销售额与贷款比例)、资产负债率审查趋严。例如,某企业年营收从3000万下滑至2000万,银行直接抽贷500万后,该企业的资金链直接断裂。由此也能看出,通过贸易增量拉齐营收缺口,成了企业续贷的救命稻草。但科创贷、税贷等低息产品要求年营收至少2000万,而中小微企业真实业务营收往往达不到此标准,于是纷纷选择拉高营收流水的方式来获得贷款。例如,北京某科技企业通过贸易增量半年内将营收拉高70%,成功置换高息贷款,综合融资成本降低30%。
而地方国企(如城投公司)则为了满足发债要求、提高持续融资的能力,也是想着通过买卖贸易流水的方式获得大额、稳定的营收。
但这种行为就像在钢丝上行走,没被发现时似乎风平浪静,可一旦被监管部门盯上、被法律追责,之前所有的侥幸都将化为泡影,等待国企的只会是法律的严惩。
那到底地方国企通过买贸易流水来完成营收,会受到什么惩罚呢?今天我们重点来唠唠。
一、为啥地方国企热衷购买贸易流水?实则是业绩压力下的危险游戏
城投公司为啥对买贸易流水这么上头?根源在于政策收紧与转型压力的双重挤压。
2015年证监会一纸新规《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划出“单50%”红线——城投公司若来自地方政府的收入占比超过50%,就别想发债融资。这条红线直接掐住了传统城投的命脉。
到了2025年,上交所修订发布的《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3号》更是戴上了“335指标”紧箍咒:非经营性资产占比≤30%、非经营性收入占比≤30%、财政补贴占净利润比重≤50%。
这三大指标就像三把利剑,悬在依赖政府输血生存的城投公司头顶。为了满足发债要求,城投公司必须做大经营性收入,降低对政府收入的依赖。
但是真正的贸易业务,需要上游资源、下游渠道、物流体系和风险承担能力,而这正是城投公司普遍缺失的。因为贸易并非简单的一买一卖,需要专业团队、渠道资源和风险管控能力,这些对于主业本是融资的城投公司而言,哪个也解决不了。
于是,一些地方城投选择了一条“捷径”——从第三方公司买贸易流水。这种方式什么都不需要,又不用承担风险,只需要付出一点成本,比如说几千块或是几万块钱就能买到你想要的贸易品类营收流水。甚至有些靠铁关系,还不用怎么付出这些成本...
二、贸易流水买卖的套路与流程
买卖贸易流水在国内似乎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市场上专门有一帮中介,公开打广告说能“代采代销、助国企城投做大经营性收入,解决融资无贸易背景等难题”。
比如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张图,懂得都懂,这里不明说了...

虽然买卖贸易流水比较隐蔽,但目前在国内也逐步模式化。地方国企会与专门提供贸易流水的服务商建立联系,这些服务商往往控制着多家关联企业。
操作首先会设计一个闭环贸易结构。例如,国企A从服务商控制的B公司采购货物,然后销售给同样由服务商控制的C公司。货物实际上并不移动,或者只是象征性地流转,资金则在短时间内完成循环。比如最上游是国有冶炼厂,最下游是国有加工厂,中间加塞进去个城投公司做“名义中间商”。通过“四流合一”(合同、发票、货权凭证、资金)的表面合规,实现美化报表的目的。
资金流向是这样的:A公司支付货款给B公司,B公司转给C公司,C公司再支付回A公司,形成一个资金闭环。在这个过程中,资金往往会扣除一定比例作为“服务费”,其余资金则返还给初始支付方。
比如在深圳市某供应链公司的案件中,T公司在收到某供应链公司的付款后,“立即将款项等额转回深圳叶某、邓某两个人的账号”,而这些账号最终又为某供应链公司提供了资金。
再比如,南方某家区属国企供应链公司,为冲业绩,跟三家关联公司来回倒腾电解铜,货压根没动过,全靠合同和发票空转,一年就冲了80亿流水。
三、但别以为做得隐蔽就查不出,审计巡视都是老手
地方国企买贸易流水的行为虽然隐蔽,但很难逃过专业审计和巡视组的法眼。审计人员通常会从多个角度发现破绽。
资金流水检查是最常见的发现途径。审计人员会追踪资金流向,发现资金循环、快进快出、无真实贸易背景等特征。比如,他们会特别关注一些异常指标:预付款项异常增长(如某城投公司开展贸易业务后预付款项同比增长24.42倍)、应收账款异常增加(如同期应收账款同比增长3.06倍)。
此外,审计人员会通过大数据监督平台对企业资金流水进行全面过筛,发现异常交易模式。如株洲市纪委监委将多家市属投资平台公司的大额国有资金支付数据接入大数据监督平台,成功识别出一系列违规操作。
合同单据审核也能发现问题。虚假贸易的合同往往缺乏细节,交货方式模糊,甚至出现同一批货物在多家企业间反复买卖的情况。
物流信息核查同样重要。审计人员会检查货物是否真实流转,仓储记录是否真实,以及贸易标的由对方实质控制,企业作为中间商从未实际控制货物的交易。虚假贸易往往缺乏真实的物流证据,或者物流信息与交易规模不匹配。
与此同时,各地纪检监察机关也会加强与审计机关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方面的重要作用。比如,福建省纪委监委甚至专门出台办法,推进各类监督力量整合。
四、那地方国企买卖贸易流水,被查出会有什么后果?
一旦被查出买贸易流水,那就不是罚酒三杯的事了,涉及的地方国企及相关高管都将面临严重后果。
(一)企业层面的惩罚
1、业绩考核处理、取消发债资格:一旦被审计或巡视组查出买贸易流水,企业的业绩将被重新核算,虚增的营收会被剔除。同时发债资格还可能被取消,融资渠道受限。例如某省属国企供应链公司原董事长李某,在2016-2018年期间通过虚假贸易虚增营收50亿元,最终业绩被清零。
2、行政处罚:相关监管部门会根据具体情况对企业进行行政处罚。如果涉及税收问题,税务部门可处以追缴税款、罚款等处罚。若存在虚报进出口货物报关单据等行为,海关可处以罚款、没收违法货物等处罚。此外,商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也可能对企业处以警告、罚款、责令改正等行政处罚。
(二)高管个人层面的惩罚
1、行政及纪律处分:高管作为企业的决策和管理者,对这种违规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可能会面临免职、降职等行政处分,同时还可能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如党内警告、严重警告、记过、记大过等。
2、刑事处罚:如果虚假贸易行为造成了国有资产损失,相关高管可能构成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例如上述提到的某省属国企供应链公司原董事长李某,最终因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若行为还涉及其他犯罪,如诈骗、非法经营等,高管还将面临相应的刑事处罚。
值得警惕的是,即使已经调离原单位或退休,仍然可能被“秋后算账”。比如,湖南株洲市纪委监委就连续查处市县两级20余起国企一把手、平台公司相关负责人违纪违法典型案件。
因此,也有不少业内人调侃:现在城投董事长被抓了一波又一波,跟抓不完似的。虽是玩笑,但也是事实。
五、那地方国企不买流水,怎么合规完成业绩?
地方国企必须认识到依靠买贸易流水来维持业绩,不仅不可持续,而且风险极高。尽早转型发展才是唯一出路。那到底怎么转呢?这里,给大家一些建议:
一是别只会干大宗贸易了,要从单纯的贸易业务向贸易衍生服务领域拓展。因为大宗商品贸易标准化程度高,信息对称,现在基本挣不到几个钱。而成功的企业往往靠贸易衍生服务挣钱,像厦门建发、厦门国贸、厦门象屿、物产中大等,他们都不只是靠大宗贸易挣钱的,而是靠贸易的衍生服务,包括物流、简单加工、融资、套利套汇、衍生品等。因为贸易衍生服务却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比如物流服务,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从而获取物流环节的利润。再如简单加工服务,对大宗商品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是学会盘活现有资产,提高资产效率。青原区在盘活闲置资产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创新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通过“确认-确权-确值”三大核心步骤构建了全链条管理闭环。具体来说:①全面摸清家底:组建专项核查小组,对资产的产权归属、数量、质量及实际价值进行全方位实地盘点和专业评估,确保家底清、数据准。②精准引入市场力量:综合考量企业资质、行业经验、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入优质市场主体。③严格规范运营与创新盘活模式:严格遵循现代企业制度,明确合作各方权责。同时,创新采用功能重塑与“平战结合” 的模式。通过上述举措,青原区已成功盘活国企经营性资产4.31亿元,行政事业经营性资产36.6亿元5,实现了闲置资产从“沉睡”到“活力”的转变。
三是要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立覆盖全流程、全员参与的风险控制机制,及时发现和防范贸易业务中的各种风险。同时,加强对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出现内部腐败和违规行为。此外,还应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为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最后想跟城投兄弟们说一句: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收手吧!买流水那一页已经翻篇了,再翻就是监狱篇了!
所以为助力各地方国企(城投、产投、商贸、物流、金控、园区类国企等),快速找到合规增收增利的落地路径与发展模式,比如从物流服务升级为贸易+物流+加工要增收、从本地产业园向周边延展盘活闲置资产要增收、从经营深耕本地特色产品要增收、从给制造集群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要增收、从国企民企合作中要增收、从代理大品牌做经销商要增收、去成熟平台对接更多订单要增收、从双购销或委托加工要增收等等。
我们将于10月30日在武汉主办的2025数智供应链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这场论坛同时还获得了简单汇信息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志豪链云科技有限公司、四川享宇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和力供应链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支持。
这场论坛不讲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更聚焦落地实践,聚焦“如何通过重构供应链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分享研讨,邀请10+来自政府、学术、企业、金融届的顶尖专家、行业老炮和企业一线实战专家坐镇分享,同时我们还重磅邀请了——曾代表行业多次向党和国家领导汇报工作、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专家、国际供应链与运营管理学会副主席、万联网首席供应链业务战略专家文健君先生,他将基于“9种不同资源禀赋的国企供应链公司的发展路径(商贸/物流/金控/城投/园区等)”主题,并结合多个亲自辅导案例做深度分享,非常适合想要转型升级的地方国企前往学习!
这里面有适合城投转为产投听到实践内容——通过供应链盘活闲置资产获取多元化收益的思路;有适合产业园区国企学习的内容——从包租公升级为产业运营商的转型思路;有适合金控公司对标的案例——湖北联投资本以省地共建模式,与地方政府/国企共建区域供应链金融平台,重构地方产融生态,助力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有适合物流类国企学习的内容——从传统物流运输转向商贸物流、金融仓储、供应链服务等,从物流延展到四流(商贸/金融/数据等);也有适合地方商贸/贸易国企来学习的内容——掌握从贸易切入,逐步结合物流/金融/数据等获得多元化收益的思路;更有适合农投/农发类国企来对标学习的案例——掌握做大做强本地特色农产品的规模产值,从单品类向多品类拓展的布局方法,比如荆州大米案例、彭州菜篮子工程、十堰菌菇产业集群等。
这不仅是一次全国各大央国企联谊交流的绝佳阵地,300人规模、82%决策层参与、央国企居多(农投、城投、产投、经投、交投、商投、铁投、水投、金控、物流、供销社、农业合作社、供应链公司等),便于直接对接业务,同时这更是一场超高性价比的公开大课,前瞻转型方式与创新模式!
报名学习/现场赞助:李女士19168536275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