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资在A股市场开启“扫货模式”:是国企改革KPI的捷径,还是产业升级的野心?

万联网 , 毛莉 , 2025-07-16 , 浏览:1118

2025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刮起一股特殊的风——地方国资揣着鼓鼓的钱包正以空前活跃的姿态走进了“A股市场”,开启了豪横的“扫货模式”。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地方国资收购引发控制权变更的案例超过20起,处于近年历史高位。地方国资“抢滩”上市公司,这一现象既承载着产业升级的战略诉求,也暗含着复杂的市场博弈,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思考。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各地国资平台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案例已超过20起。从山东、江苏、浙江的东部经济重镇,到江西、河南等中部省份,地方国资的收购触角广泛延伸,涵盖环保、机械设备、医药生物、基础化工等多个领域,大有“谁与争锋”的架势。

例如,5月底,上市公司罗平锌电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或迎来云南曲靖国资的入主;几乎就在同期,十堰国资委拟以11.42亿元入主上市公司科德教育;近期汇纳科技控股权被上海宝山国资+产业方联手拿下、无锡国资豪掷6.8亿元买下宁波博汇股份;另外,飞马国际6月底公告控股权易主在即, 漳州国资有意接盘 等,都在资本市场引发关注与热议。

地方国资“抢滩”上市公司,这一现象既承载着产业升级的战略诉求,也暗含着复杂的市场博弈,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思考。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剖析一下这场地方国资的“收购大戏”,看看背后究竟藏着哪些门道。

一、地方国资为何变成“扫货狂”?地方国资出手收购上市公司,既有政策支持,也有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条件所驱动。一方面,通过收购技术或市场前景良好的上市公司,国资可以推动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也可以更好调控地方经济,促进当地经济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国家也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竞争力,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强化国有企业的战略调整。
(一)产业升级的“野心”

地方国资可不是为了买而买,他们心里藏着一个大大的“野心”——产业升级。过去,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靠的是土地优惠、税收减免,但现在,他们玩起了更“高级”的——资本招商。

与传统开出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不同,如今地方国资出手更加精准。正如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并购研究中心主任俞铁成所言,地方国资带着清晰的“产业地图”,提前锁定3~4个核心行业,上市公司要是不符合当地产业链的拼图,那根本就入不了他们的眼。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各地国资的“购物偏好”高度一致: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方向的实体企业。其中,制造业项目最受青睐,特别是汽车零部件等能带来实体投资的领域成了他们的“心头好”,因为这类企业往往需要建设数万平米厂房、投入数亿元设备,能直接拉动当地固定资产投资,提升GDP等关键经济指标。

各地方政府国资都想下好产业升级这盘大“棋”,收购上市公司就是他们布局的关键一步,为的是打造更强大的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二)融资能力的“小算盘”

除了产业升级,地方国资还有一个“小算盘”——提升融资能力。通过控制上市公司平台,可以优化发债评级,本质上是“债务加杠杆”的逻辑。这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简直是盘活存量资产、缓解财政压力的“神器”。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地方国资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为自己的项目和产业布局筹集资金。这就好比手里有了一个“印钞机”,只要用得好,就能让地方经济“活”起来。

(三)国资运营平台转型需求所迫

在当前经济转型大背景下,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正加速从“房东”向“股东”转变。过去,它们主要通过持有资产、收取租金或分红来获取收益,模式相对单一。如今,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升市场化投资与产业培育能力,这些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资本市场。

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成为它们转型的关键一步。通过这种方式,国资运营公司不仅能直接参与上市公司的治理与运营,还能借助其平台优势,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这不仅是对市场化投资能力的实战演练,更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四)政策逼着国资“持证上岗”

2019年5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提出国家经开区建设主体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IPO上市。

此外,随着国企改革行动计划的推动,例如北京、广州等明确印发提出市属国企实现整体上市或至少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的要求,把国有资产“证券化率”(简单说就是把资产变成股票)搞到50%以上。

在地方政策的推动下,国资收购上市公司是最快完成国企改革KPI的“捷径”——买现成的壳,这比从头整一个“IPO”可快多了。

二、收购热潮背后的“众生相” (一)中小市值企业的“香饽饽”

从数据来看,中小市值企业成了地方国资的“香饽饽”。


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地方国资收购引发控制权变更的案例达到20起(数据截至6月10日,见上图),处于近年历史高位。被收购的20家上市公司中,其中,市值50亿元以下的有12家,50亿~100亿元的有4家,两者合计占比高达80%。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小市值企业相对来说价格更“亲民”,而且往往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地方国资可以用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取一个上市公司平台,然后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管理等方式,提升企业的价值。这就好比在“闲鱼”上捡漏,花小钱买到大宝贝,然后通过精心“打扮”,让它的价值翻倍。

(二)高市值龙头的“新宠”

不过,地方国资的眼光可不止于此,高市值行业龙头也开始成为他们的“新宠”。像市值超过600亿元的藏格矿业被上杭县财政局收购,这就表明,地方国资的收购目标不再局限于传统资源整合或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对具备核心竞争力和战略价值的优质资产进行布局。

换句话说,这就好比在股市里,投资者们都盯着那些“白马股”,因为它们有实力、有潜力,能带来更大的回报。地方国资也希望通过收购这些龙头企业,提升在当地产业链中的地位,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跨区域收购的“大手笔”

地域限制?不存在的!据了解,2025年,A股市场跨区域收购案例占比接近一半。这说明地方国资的视野已经突破了本地的“小圈子”,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适的标的。

数据来源:Wind、上市公司公告

各地方国资不再局限于本地的资源和产业,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产业链的全局性整合,希望从全国范围这个大池里挑选最适合自己那一块“拼图”,以打造出更完美的“产业拼图”。

三、收购路上的“坑”与“雷” (一)产业认知的“脱节”

地方国资虽然“财大气粗”,但也不是万能的。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来看,效果或许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例如,一些地方国资盲目追逐热点,在光伏、锂电池最热的时候高价接盘,结果往往是“一买就买在山顶”。甚至,部分国资常以静态思维误判行业周期,对产业周期认知的不足,导致“反被薅羊毛”。

例如,建发股份在2023年豪掷63亿元接盘了红星美凯龙,试图挽救这家深陷债务危机的家居巨头。但易主国资后,红星美凯龙的财务状况未见好转,连续两年出现巨额亏损,创始人车建兴在今年5月还被立案调查,这场收购俨然成了一桩亏本买卖。这就好比是在股市里盲目追高,结果被套在山顶,不仅赔了钱,还可能让企业的声誉受损。

(二)管理机制的“冲突”

除了产业认知的问题,管理机制的冲突也是地方国资收购过程中的一大“雷区”。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国资派任的高管多来自城投、基建领域,“不懂技术,兼职管理”成为常态,“派兼职董事长、每周仅在岗2~3天”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让一个外行去管理一个“内行”的团队,很容易出现“瞎指挥”的情况,导致企业在产业整合和内部提质增效方面出现问题。

此外,薪酬体系僵化也容易导致核心人才的流失,“原有团队躺平,国资又不满意,最终双输”。这就像是在一场接力赛中,交接棒出了问题,导致整个团队的成绩受到影响。

(三)“既要又要”的纠结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国资还容易陷于“既要又要”的纠结:要求标的公司资产干净、市值低、产业契合,还须创始人迁产能、留股权,一旦有风险就不敢拍板,导致错失机会。

国资收购上市公司,既想要质量好,又想要价格低,还想要售后服务好,结果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最后只好空手而归。

四、破局之道:合作模式的重构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平衡“该买”与“会买”?破局之道,或许在于合作模式的重构。
(一)“产业资本+国资”的协同路径

面对收购路上的“坑”与“雷”这些问题,有业内人士建议,国资不应出现在收购第一梯队,而应以基金形式后期介入,先通过财务投资挣到钱,再逐步获取主导权。“产业资本+国资”协同这种模式既能规避交易前期可能存在的风险,又能借助产业资本的专业能力完成整合。这就好比是在一场战斗中,先派侦察兵去探路,等摸清了情况,再让主力部队出击,这样胜算更大。

(二)“并购基金+优质资产绑定”的打法

“并购基金+优质资产绑定”的打法,也是不错的选择。例如国资出资80%~90%,产业方象征性持股10%~20%,共同设立基金收购上市公司,再通过反向并购注入优质资产。此举既规避借壳风险,又能确保管理团队的专业性。这就像是在一场联姻中,双方各取所需,既保证了国资的资金优势,又发挥了产业方的专业能力,实现“强强联合”。

小结

2025年的地方国资收购大戏虽然热闹非凡,但随着案例的增多,“扩张—消化不良—风险暴露”的剧本,也存在着再一次上演的可能性。

地方国资的收购清单还在加长,而上半年发生在A股市场的20起收购案,或许只是国资购物车里“待付款”的首批订单。当精打细算的地方国资持续在A股市场“扫货”,一场静水深流的资本变局正在悄然上演——这不仅是股权交易,更是一场重构地方经济版图的战略卡位战。

正如某产投创始合伙人所言:“国资必须对产业有敬畏之心,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当潮水退去,唯有那些真正融合产业基因、尊重市场逻辑的地方国资,才能将收购的‘壳’锻造成产业升级的‘桥头堡’。”

来源:万联网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争议:0库存不买断、瞬时结算、寄售模式,为啥这家国企供应链能用总额法确认营收?
下一篇:“风控即利润”!22家机构调研聚焦核心业务竞争力,建发股份详解大宗商品供应链风控与全球化布局等问题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