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爆雷启示:国企干供应链贸易,先别急着冲规模!毒瘤业务没砍掉、负面清单没划清、操作细则没整明白,下个冤大头就是你!
近年来,国企供应链公司在大宗贸易领域中频频踩雷:从内蒙古某千亿国企子公司因融资性贸易被问责,到某省级国企卷入50亿大宗贸易诈骗,再到广州浪奇129亿虚增收入暴雷...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背后,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传统的国企供应链公司的风控体系,已跟不上业务复杂度的爆炸式增长。
要破解困局,必须抓住三个核心命门。
一、供应链业务全面合规与风险排查:砍掉毒瘤业务,才能轻装上阵
很多国企供应链公司爆雷或“隐爆雷”,根源是没勇气砍掉有毒业务。比如2020年震惊市场的上市国企广州浪奇案,表面看是化工品贸易,实际是典型的空转贸易:管理层为冲业绩默许违规操作,风控部门沦为盖章机器。具体就是公司与关联方签订虚假采购合同,资金打出去一圈又通过体外循环流回,账面堆出10.8亿元虚假存货,最终资金链断裂,高管被追责。
这事也给所有的地方国企提了个醒:不能为了完成营收业绩指标而违规开展虚假贸易等业务,不能明知不可为还在为之。此外,公司层面必须做好供应链业务的全面合规与风险排查,不能只是走个过场,必须从四个维度手术刀式切割。(如需全面合规与风险排查服务,联系李老师19168536275)
1、制度流程穿透式审查:要从 “四流合一”(货物流、资金流、票据流、合同流)入手,重点核查:1)贸易链条是否存在无实际货物交付的空转;2)上下游客户是否为关联方或壳公司;3)资金流向是否与合同约定一致。例如,某央企建立贸易背景真实性穿透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时追踪货物运输轨迹,半年内拦截17笔异常交易。
2、业务拓展的风险熔断机制:比如对毛利率畸高、资金占用大、客户信用评级低的业务,必须启动“异常警报”。例如,某地方国企规定:大宗商品贸易单笔金额超过净资产5%的,需经董事会和外部专家双重论证,三年来避免损失超15亿元。
3、合同签署的风险隔离设计:合同签署必须要扣细节,重点审查:1)付款条款是否与行业惯例偏离(如预付款比例过高);2)违约责任是否明确可执行;3)争议解决条款是否倾向于对方所在地法院。例如,某省属企业引入合同智能审查系统,自动识别23类高风险条款,合同审核效率提升60%。
4、日常运营的的动态监控网络:日常运营可以建立“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1)蓝色预警(风险提示):客户应收账款逾期30天;2)黄色预警(风险升级):客户出现涉诉或股权冻结;3)红色预警(风险熔断):立即停止合作并启动法律程序。
说白了,供应链业务全面合规与风险排查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先把“空转、走单、融资性贸易”这些虚假贸易业务全Pass掉,剩下的再谈赚钱。
二、划定供应链业务负面清单红线,给业务扩张戴上紧箍咒
根据万联网智库专家团的实践经验总结,不少国企供应链公司出事,还有一大重要原因是业务边界模糊,部门之间各执一词。
比如雪松控股曾打着“供应链金融”的幌子,虚构对某国企的220亿元应收账款,发行350只违规理财产品。其崩盘根源在于:一是业务边界模糊,将融资性贸易包装成“供应链创新”;二是审批权限失控,子公司擅自开展超权限高风险业务;三是监管形同虚设,内部审计未能识别底层资产造假。如果早有明确的业务负面清单,这种擦边球根本没机会滋生。其破局之道在于:
1、建立分级分类的负面清单:1)绝对禁止类:融资性贸易、空转贸易、关联方非公允交易;2)限制准入类:大宗商品投机、境外衍生品交易、超长期账期业务;3)审慎开展类:新兴市场贸易、跨界产业供应链。例如,某央企制定《供应链业务负面清单50条》,明确禁止与信用评级BB级以下客户合作,年减少潜在损失超15亿元。
2、高风险业务的双轨审批制。对限制准入类业务,需同时满足:1)业务部门提交可行性报告及风险缓释方案;2)风控部门出具独立风险评估意见;3)法律合规部门进行合规性审查。例如,某地方国企规定:单笔超1亿元的大宗商品贸易,必须经外部律师事务所出具法律意见书,三年来未发生一起法律纠纷。
3、跨部门的风险共担机制,国企供应链公司可以建立“业务-风控-财务-审计”四方联审制度,任何一方提出异议,业务立即暂停。例如,某省级供应链集团推行“风险一票否决制”,三年来否决高风险项目32个,涉及金额超80亿元。
有了清晰的业务负面清单、高风险审批机制、风险共担机制,业务部门就不会拍脑袋谈单,风控部门也不用无缘无故背锅,大家按规矩办事,分歧自然少了。
三、制定供应链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规范,让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知道每步该干啥
很多风险爆发时,不是没人想管,而是不知道怎么管。比如安徽某省属国企做铁矿石贸易时,因未在合同中约定“提货时效条款”,导致对方提走货物后7年未付款,损失32.3亿元。其教训在于:一是关键节点无操作指引,未明确何时应主张提货权;二是岗位权责边界模糊,业务部门与风控部门互相推诿;三是应急处置机制缺失,未能及时启动法律追偿程序。(如需协助制定个性化供应链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联系李老师19168536275)
如果能够提前规范好,供应链业务全流程风控操作细节,细化到每个岗位每步该干啥,这样更容易控制住风险,具体可以这么来干:
1、供应链业务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的场景化设计:可以按照业务类型制定细分操作指引(如进口代理、国内分销、期现结合),明确:1)合同签订阶段需审核哪些资质文件、条款模板如何修订;2)货物交付阶段如何验证货物真实性、物流跟踪的频率;3)资金结算阶段:异常付款的应对流程。例如,某央企编写《供应链业务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包含128个业务场景、365个风险点及应对措施,新员工培训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1个月。
2、划定岗位权责的清单:绘制风险控制责任矩阵,明确:1)业务岗负责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调查;2)风控岗负责客户信用评级和风险敞口测算;3)财务岗负责资金流向监控和异常预警等等。例如,某地方国企推行风险责任追溯系统,将风控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违规操作员工绩效系数直接降为0.5。
这个风控细则规范的核心是“把风险点转化为动作”,让新人照着做都不会错,老员工想偷懒都没机会。
说到底,国企供应链公司的全员全流程风控工作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从广州浪奇的百亿虚增到雪松控股的轰然倒塌,历史也在反复证明:没有全面风控保卫的贸易规模,不过是沙滩上的城堡。
唯有以“合规与风险排查为手术刀”切除毒瘤业务,以“业务负面清单为紧箍咒”划定安全边界,以“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为施工图”规范执行细节,才能
在大宗贸易的惊涛骇浪中,真正筑起国企供应链的钢铁长城。避开那些“想当然”的坑,守住这三道关,才能在贸易江湖里走得远、走得稳。
所以,为帮助各地方国企供应链公司以最快速、最省钱、最省力的方式升级风控工作的方式方法,明确事前-事中-事后的供应链业务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2025年8月14-15日,我们联合了2位拥有20多年供应链风控实务经验的专家老炮,在深圳将举办首期《供应链业务全员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实操课》,现在已有不少地方国企高层带着7人团、5人团、4人团报名参训,名额不多了~
本次课程将从操作细则的视角,为大家讲解供应链业务全流程、全员的风控工作方法与规范,内容包括控货技巧、服务商准入技巧、业务尽调技巧、合同签署技巧、盘库技巧、融资性贸易风险防范技巧、循环贸易风险防范技巧、价格波动防范技巧、催款/逾期处理技巧等,让所有与风控有关的工作人员,包括业务、风控、法务、合规、财务、商务、物流等岗位,能够以最快速、最省钱、最省力的方式升级日常风控工作中的方式方法,制定出明晰的规制和可靠的标准,以此实现精细化运营,提高工作效率,切实防控原来粗放运营下潜藏的巨大风险,确保该拿下的业绩拿下、该免责的可以免责。
课程会从事前-事中-事后的每个场景出发,把里面的每个风控要点都拆解开来,让大家能够明晰在每个工作场景中,业务、风控、法务、财务、运营等岗位人员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操作,真正把风险从事后灭火变成事前掐灭,那就能让国企供应链公司更加放心地开展业务了,也不怕真的出风险,因为这些做到了,即使出风险也能尽力免责......
报名联系:李老师19168536275
万联网2025年Q3公开课排期计划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下一篇:拒当炮灰!在国企供应链公司干活要想避免被追责、替领导背锅:关键是把该做的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