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供应链公司最大风险是老想偷懒!总想靠纯垫资业务撑营收规模,爆雷就在一瞬间

万联网 , donna , 2025-08-28 , 浏览:99

地方国企干供应链贸易业务,最大风险就是老想偷懒!

为啥这么说?

一家国企供应链公司,七八个人的团队,一年却能轻松做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营收流水——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却在供应链贸易圈司空见惯。秘诀何在?就是那份让人难以抗拒的“偷懒”诱惑:纯垫资贸易业务。

尤其是很多国企供应链公司一沾大宗贸易,就像得了懒癌一样:眼睛只盯着银行给的大额低成本资金,觉得把钱从银行套出来,再垫进上下游链条中做业务,即提供纯粹垫资服务。此模式下团队无需深入研究产业链,只需找业务、拟合同、走流程、开发票、给授信、做做形式风控,虽然毛利润很低,但胜在能轻松搞到营收流水,不用重资产投入,一是可以轻松给地方政府或集团交差,二是还能从银行处要来更多的授信额度。

所以,尽管在强金融监管环境下,此类纯垫资贸易业务会被审计质疑不合规、会被质疑涉嫌融资性贸易,但依旧有不少国企供应链公司想通过形式上的合规,来掩盖垫资的实质,但这真的能瞒天过海嘛、真的能睡得着觉嘛?

一、垫资业务的诱惑:低毛利却高营收,轻松又好上量

不少国企供应链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垫资业务几乎成为一种轻松上量的路径依赖。因为这种模式不需要庞大的团队,不需要复杂的物流设施,也不需要深入的产业链整合。

比如,我们在风控细则实操课上面接触到的一家华北地区的国企供应链公司,仅用8人团队创造了年营收200亿元的业绩,人均创收25亿元。其商业模式极其简单:为煤炭贸易链条中的买卖双方提供资金垫付服务,从而赚取资金息差。

这种高营收、低毛利的模式完美契合了国企对规模追求的考核机制。也正是在这种规模导向的考核体系下,大部分国企都在追逐营收数字,而非实际价值创造。

此外,银行也乐于为这些国企背景的公司提供低成本资金,看重其显性的规模数据和国企背景,形成了“规模扩大-授信增加-规模再扩大”的循环强化机制。

二、贸易十不准政策监管下,猫与鼠游戏持续进行

既然这么多国企供应链公司都热衷于干纯垫资业务,那合规嘛?

不一定!但此类业务模式天然存在极高的合规风险,所以我们建议地方国企最好别碰,因为这类业务极容易被审计质疑不合规、或被套上融资性贸易的帽子,到时候你跳进黄河都很难洗清!

因为在2023年底,国务院国资委颁布了《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贸易管理严禁各类虚假贸易的通知》,也就是业内俗称的“十不准”,里面明确了不准开展任何形式的融资性贸易,但此政策的监管对象是央企,而各地方对于本地国企的监管执行情况和解读尺度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部分监管环境宽松的省份国企,开始钻研“合规形式创新”。

常见的规避手段包括:虚构贸易链条、构造复杂交易结构、引入多个交易对手等。例如:

华东某公司为规避监管,设计了三方循环贸易结构,A卖货给B,B卖货给C,C再卖货给A,资金最终回流至初始出资方,形成了完整的资金循环,实际上货物没有真实流动。

还有部分企业采用“仓库提单重复质押”的方式,同一批货物被多次用作融资抵押,实质上仍然是一种融资性贸易的变种。

这些“形式创新”本质上还是在玩资金游戏,只是为融资行为披上了贸易的外衣。审计和监管机构与企业的这种“猫鼠游戏”一直在持续。

三、纯垫资业务,看似轻松躺赢,实则危机四伏

首先,垫资模式看似安全,实则隐藏着巨大风险。比如,2022年曝光的某国企供应链公司爆雷事件就是明证:该公司长期从事钢材贸易垫资业务,由于交易对手违约,形成数十亿元坏账,最终引发全面债务危机。

后面调查发现,一是该国企供应链公司的风控工作存在严重缺陷:只是在办公室通过某查查等软件调查客户信用风险,简单做一下形式上的风控工作,而没有真正到实地去考察客户的实际情况,以及盘查货物的管控情况,过于相信第三方仓储公司给出的系统数据,自身员工从未去过仓库现场,甚至都不知道抵押货物是否真实存在。

其次,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也被不少企业低估了。比如,2020年原油价格暴跌期间,多家从事相关垫资业务的国企遭遇巨额亏损,交易对手方纷纷违约,留下大量库存积压。

再者,第三方合作机构的道德风险同样不可忽视。比如,2021年某国企与民营仓库合谋虚构仓单骗贷案件,导致国企损失超过20亿元。这些风险在纯垫资模式下被无限放大。

四、还是要回归供应链本质,从纯垫资转向集成服务

在经济下行期,前期这种轻松、偷懒的垫资模式的风险,会被进一步放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上升,传统的垫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相反,那些愿意自找苦吃的企业却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比如厦门象屿股份,早期也是从简单的贸易业务起步,但后来逐步深入产业链,构建了集采购、运输、仓储、分销、配送于一体的供应链服务体系。虽然投入更大、过程更辛苦,但形成了真正的竞争壁垒,不再仅仅依靠资金成本优势。

所以,对于其他的地方国企而言,要做到营收利润可观且风险可控、符合监管要求,唯一的路径是回归供应链服务本质,构建供应链集成服务能力。

比如,我们接触到的浙江某家国企供应链公司,没有选择简单的垫资路径,而是依托本地产业集聚优势,为中小制造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库存管理、成品销售等全链条服务。公司利用自有仓库和物流设施,牢牢掌控货权,实现真正的供应链整合。当然,要做成供应链集成服务,前期投入固然是比较大的,团队需要深入工厂和仓库现场,但同时该公司也逐步建立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2023年实现营收120亿元,毛利率达到8%,远高于纯垫资业务。

再例如,我们在农产品课上接触到的山东某家农产品供应链企业,则选择了另一种路径:围绕本地苹果、大蒜等特色农产品,构建从种植指导、采购、仓储到销售的全程供应链服务体系,公司甚至引入冷链物流和深加工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

五、最后,还是得打造实实在在的风险管控体系

真正做好供应链服务,需要建立覆盖全流程、全员参与的风控操作细则规范,从业务准入、前期尽调、授信管理、合同签订、业务执行、过程跟踪、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全流程做实才行,比如:

  • 客户准入评估:不只是看表面资质,还要真正到实地去深入了解交易对手的实际业务和经营状况;

  • 货物管控:不只是看仓单,还要实地验货、定期巡查,甚至引入物联网技术监控货物动向;

  • 资金监控:确保资金真正用于贸易活动,而非挪作他用;

  • 价格风险管理:对大宗商品进行适当对冲,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

  • 应急措施:事前想好如何应对各种可能的风险事件。

虽然这些工作费时费力,不如纯垫资业务轻松,但却是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必由之路。

总而言之,国企供应链公司有着民企难以比拟的资源优势:资金成本低、政策支持多、客户信任度高。但这些优势不应用于简单的“躺赢”模式,而应成为深入产业链、创造真实价值的基石。

当前经济环境下,仅仅依靠资金优势的商业模式已不再可持续。国企供应链公司需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真正从客户视角出发,解决产业链上的痛点,才能构建起真正的竞争壁垒,实现长期稳健发展。

放弃偷懒的诱惑,走扎实的供应链服务之路——这或许更加艰辛,但却是唯一能够穿越经济周期、实现基业长青的正道。

所以,为帮助各地方国企供应链公司,以最快速、最省钱、最省力的方式升级风控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全流程中做好风险控制,我们联合2位拥有20多年供应链风控实务经验的专家老炮,组织开展《供应链业务全员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实操课》

首期课程一经推出,便吸引了100多位来自40多家大型国企集团的高管精英组团报名(有10人团、7人团、6人团、5人团等),首期课程结束后,不少学员反馈,课程中的案例分组演习环节设计得很巧妙,对于业务的指导性很强,后续还会继续派公司其他部门同事过来学习......第二期课程报名通道已开启:2025年9月11-12日西安站,已有不少国企已在走流程锁定名额,感兴趣的朋友抓紧时间~

为啥这堂课这么火爆?因为该课程,不是泛泛而谈风控概念、风控体系构建,而从操作细则的细微视角,给大家讲解供应链业务全流程、全员的风控工作方法与规范,助力各大国企能以最快速、最省钱、最省力的方式,排查自身供应链业务上的合规与风险点,同时课后能制定或完善自己的供应链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让所有与风控有关的工作人员,包括业务、风控、法务、合规、财务、商务、物流等岗位,在每个场景中明晰自己该干啥、该看啥、该注意啥、该操作啥,实现精细化运营,切实防控原来粗放运营下潜藏的巨大风险,确保该拿下的业绩拿下,也不怕真出风险,因为这些做到了,即使出风险也能尽力免责......

报名联系:李老师19168536275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无)
下一篇:百亿爆雷启示:国企干供应链贸易,先别急着冲规模!毒瘤业务没砍掉、负面清单没划清、操作细则没整明白,下个冤大头就是你!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