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央企打假背后的“李鬼”产业链:假冒国企何以泛滥成灾?
伪造印章、虚假注册、冒充央企子公司等,这些看似拙劣的骗局却在现实中频频得逞,甚至形成了一条专业化的假冒国企产业链。
9月15日,万亿级央企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严正声明,称发现有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印章及注册材料,将企业非法注册为保利集团下属子公司,并假冒其名义开展经营及宣传活动。
保利集团明确表示,下表所列假冒公司及其下设各级子公司与保利不存在任何隶属、股权、投资、合作或业务关系,一切行为均与集团无关,并呼吁公众提高警惕、防范风险,一旦发现涉嫌违法犯罪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实际上,保利集团已多次在官微发布相关声明,称市场上存在很多名称易与保利集团混淆的企业,使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难以辨别。比如7月份,保利集团发布严正声明称,“关注到有不法分子冒充保利集团,通过网站公开进行理财投资诈骗。经核查,该网站与保利集团及下属子公司无关,保利集团已第一时间向网信办反映该虚假网站信息。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大型中央企业,已形成以国际贸易、房地产开发、轻工领域研发和工程服务、工艺原材料及产品经营服务、文化艺术经营、民用爆炸物品产销及服务、信息与通讯技术、丝绸相关产业、金融业务为主业的发展格局,旗下拥有10家主要子公司,境内外控股上市公司5家。
01 假冒央国企现象频发
假冒央企国企的现象并不罕见,反而正逐渐成为一种“常态”。除保利外,多家央企也纷纷加入“打假”行列。例如,中信集团此前一次性曝光18家“假中信”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北京、深圳、云南、江西等多地,涉及能源、贸易、投资、金融等多个行业;国家电投、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央企也先后发布过类似打假声明。
2025年6月,国家电投发布声明指出,不法分子通过伪造相关材料等方式,将中电投城市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注册为集团下属子公司。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的“假国企”甚至能够与地方政府签署百亿级项目协议。
2025年初,湖北随州市政府与一家名为“航投未来能源公司”的企业签署158亿元投资协议。后经调查,该企业的国企背景疑点重重,其股权链条最终指向一家名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的机构,而被市场监管部门标注为“涉嫌假冒,已立案调查”。
近年来,假冒国企在业务承揽与资本市场中屡屡实施欺诈,已演变为一个值得高度警惕的社会现象。据公开报道,国务院国资委自2021年至2023年已连续三年公布假冒中央企业名单,披露超千家“假国企”“假央企”,并在2024年8月上线了“假冒国企”举报平台。
02 假冒国企的套路与手段
假冒国企并非简单地取个类似名字那么简单,而是已经形成了一套专业化、体系化的操作模式。
不法分子通常通过伪造公章、签字提交虚假材料,采取欺诈手段隐瞒事实方式,将央企子公司登记为股东。这些假冒企业往往在企业名称中嵌入“中”、“国”等字眼,使其看起来更具权威性。
从分布来看,假冒国企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所涉行业包括建筑施工、房地产、能源、投资、贸易、文旅、石油化工、交通运输、人力资源服务等几乎所有重要经济领域。
冒牌国企的危害不仅限于经济诈骗。这些“李鬼”企业凭借“国字号”光环,不仅能在招投标中不正当排挤竞争对手,还能在融资时获得更低利率,在合作中骗取地方政策倾斜,严重破坏市场秩序、损害公平竞争。
03 造假产业链的形成
更值得警惕的是,假冒国企已发展出一条成熟且隐蔽的造假产业链。从伪造国务院直属单位批文,到虚构多层股权穿透,再到私刻公章、伪造财务报表,造假链条覆盖企业设立、运营、合作全周期。
有的假冒企业甚至能提供盖有“国资委”红头文件的授权书,让一些地方单位与基层干部难辨真假。这种专业化的造假能力,使得假冒国企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这一造假产业链的形成,一方面源于技术门槛的降低(如伪造公章和文件变得更加容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假冒国企可以获得地方政府信任、拿到优质项目、获得融资便利,这些好处使得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
04 制度漏洞与监管盲区
事实上,假冒国企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也暴露出制度中存在的漏洞与监管盲区。当前,我国企业登记制度仍以形式审查为主,登记机关对相关材料多采取“书面信任”原则。尽管该做法提高了准入效率,却也给专业造假留下操作空间。
某些地区为追求审批效率,将本应多部门联审的事项简化为单线操作,缺乏与国资监管部门的数据共享和跨层级核验机制。
此外,在“项目为王”的政绩观影响下,一些地方为追求招商规模与速度,放松了对投资方资质的实质性审查,甚至对明显存疑的“国企身份”选择视而不见。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一些地方对合作方资质的实质性审查层层“放水”,导致明显异常的“国企身份”未被及时识破。
05 打假困境与挑战
面对泛滥的假冒国企现象,央企和监管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打击措施。2021年以来,国资委在开展打击冒牌央企专项行动之外,分别公布了三批共计823家假国企。
2022年4月,国资委、公安部及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打击假冒国企专项行动,对在国有企业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非法将国有企业注册为股东等假冒国企行为进行重点打击。
然而,打假行动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假冒企业数量庞大,分布广泛,逐一排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另一方面,不法分子手段不断升级,利用技术漏洞逃避监管。
即使被发现,这些假冒企业的违法成本也很低。大部分平台只是封号,并不会追溯资金流向或向执法机关移交线索。而对于被侵权的正规企业来说,维权成本却较高、周期较长。
06 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要破解“假国企”困局,必须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治理体系。
首先,要织密制度之网,修订完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明确将关键资质核验纳入法定程序。
其次,需要推动建立市场监管、国资监管、税务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平台,对企业股权结构、实际控制人等信息进行交叉验证。
第三,强化技术赋能也不可或缺,例如可引入区块链等新技术固化保存企业登记材料,依托大数据监测异常股权变动,对短期内频繁变更股东、跨区域注册关联企业等行为自动预警。
最后,从根本上说,还需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将项目后续运营绩效、合规性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减少重签约、轻落地的短视行为。同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假冒国企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大惩治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来源:万联网

下一篇:涅槃重生!四川信托的五年救赎:民营变国资,蜀道集团成为控股股东,后续将更名“天府信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