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融资性贸易?6300多万国资买沥青,换来一罐水和一罐空气,武汉某国企风控形同虚设,当地国资委已介入!
一纸合同,6382.5千万元全款付清,货物存于三千公里外的新疆油库,半年后开罐查验,一个罐装着水,一个罐空空如也,只有空气。
这不是悬疑搞笑剧的桥段,而是武汉一家国企的真实采购经历。据上游新闻报道,武汉开投能源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武汉市国资委的三级子公司,于2023年9月向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购买沥青,并一次性支付了6382.5万元的货款。然而,钱付出去了,货却迟迟不到位。
据了解,目前,武汉市国资委已高度重视此事,正在设法追回6382.5万元国有资金。
01、离奇交易:六千多万,换来一罐水+一罐空气
这场离奇的交易始于2023年9月。武汉开投能源与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签订F40防水材料用沥青销售合同,约定开投能源在2023年10月26日前支付全款6382.5万元,对方收款后发货15000吨沥青,货物存放于新疆巴州的新疆天源油库。
转账记录显示,2023年9月21日,开投能源通过企业网银向中石化北方能源对公账户支付了6382.5万元。然而,付款前,开投能源并没有对货物进行现场查验,这为后来的“空罐”埋下了伏笔。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采购合同签订的次日,开投能源就与湖北安东尼能源贸易有限公司签订销售合同,以6433.5万元的价格转售这批沥青,意图赚取差价。
2025年8月,开投能源新增仓储合同纠纷开庭公告,涉及湖北安东尼能源贸易有限公司6433.5万元购销合同。
02、漏洞百出:触目惊心的采购流程与缺失的风控
这起离奇交易,暴露了武汉开投能源在采购流程中的一系列风险控制漏洞。
首先,公司采取了全额预付的方式,但却没有控制货物。在大宗商品贸易中,这相当于将资金风险完全置于自身肩上。
其次,货物存储在数千公里外的异地油库,企业却从未进行实地查验,仅凭仓储方提供的入库统计表就确认了货物存在。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付款后六个月公司才首次提货。2024年3月,工作人员前往油库提货被拒,仅通过简易手段检测就误以为罐中有货。而监控视频揭露了更为离奇的真相:从2024年8月到2025年8月,整整一年时间里,根本没有运输车辆进出过该油库。
这不禁让人质疑:是中石化北方能源压根没发货?还是油库私自转移了这批沥青?目前尚不清楚。
面对“6300多万买来空气与水”这一出闹剧,公众对“受害者”(开投能源)的质疑颇多。因为开投能源这种操作,不仅违背了大宗商品贸易的基本风控逻辑,也违反了国有资产管理中审慎经营、防范风险的核心要求。
涉事公司“只管付钱不管收货”的态度,显然不像一个正常买家,也背离了应有的责任意识。交易前不验货、交易后不监管、出现问题未有效处理,开投能源每一个环节的掉链子,都让国资安全暴露在巨大风险之中。
03、并非孤例:频发的国企风控与合规风险
开投能源这次事件可能不是简单的被骗,背后可能涉及更深的问题。因为就在付款后的第二天,武汉这家国企就跟另一家公司湖北安东尼能源签订了转售合同。这种操作有点像融资性贸易,就是借贸易之名行资金流转之实。近年来,类似“空转、走单贸易”事件在国企中屡见不鲜。所谓“融资性贸易”,本质是以贸易之名行借贷之实:国企以采购名义支付资金,下游长期拖欠,形成事实借贷。
表面看是贸易流水增长、业绩提升,实则承担全部风险,沦为资金通道。
类似的剧本早已多次上演,例如:2022年雪松控股以“走单、走票、不走货”虚构贸易,用空转合同骗取200亿理财资金。把“融资性贸易”玩得风生水起!雪松案庭审细节曝光:被告19人,6800名投资者200亿未兑付,雪松大宗48亿股权亦被冻结2023年白银有色在第三方仓库发现锌锭被盗990吨,阴极铜被侵占1.57亿元,根源正是“异地仓储失控+内部勾结”;990吨锌锭被盗、1.57亿元阴极铜遭侵占!白银有色遭立案调查,70年老牌国企内控塌方这些案件的共同点是:货不存在,或货权失控,而企业仍敢付款。
为何“无货贸易”屡禁不止?根源或许在于考核机制重“规模”轻“质量”、重“程序合规”轻“实质风控”。在这种激励错位下,形式主义成为最优解——只要流程无瑕疵,即便亏损也难追责。
显然,这起事件揭示了国企治理中的结构性病灶——形式主义盛行,程序合规压倒实质风控。
合同签了,款付了,单据齐了,流程走完了,但最关键的“货在哪”却无人追问。当“走程序”成为免责护身符,风险便在盲区中野蛮生长。
有人可能会说,合同有中石化背书,怎能不信?但实际上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与中石化集团并无隶属关系,其股权结构复杂,早已被多地列为经营异常。
真正的央企子公司不会要求全额预付且不承担货权转移责任。这本是一条清晰的预警信号,却被“名称相似”的表象掩盖。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十不准”规定,国企不得开展对交易标的无控制权的“空转”“走单”贸易。武汉开投能源的交易操作,恰恰踩中了这条红线。
04、改进之道:重构采购体系,从形式合规到实质风控
真正的风控不在于合同写得多严密,而在于是否“见货才付款”。大宗物资交易必须坚持“三流合一”: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时对应。
付款前应由独立第三方实地查验并出具报告,仓储数据应与企业系统直连,异常变动自动预警。
对于异地交割,可借鉴期货交割库模式,采用电子仓单、区块链存证、动态监控等技术手段,杜绝人为篡改可能。
在实践中,一些国企已开始重视采购管理体系建设。
例如,水发集团2025年10月11日召开采购管理体系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志国就强调要恪守“采购廉洁”准则,构建“齐抓共管”格局,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05、国资委介入:深刻教训与长鸣警钟
据上游新闻报道,目前,武汉市国资委已高度重视此事,正全力追回6382.5万元国有资金。网友评论炸锅了:
? " 六千多万买水和空气?国企采购是闭着眼睛签合同吗?
? " 这剧情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
? " 必须严查!到底是失误还是套路?"
这已不是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涉及国有资产安全的重大风险事件。除了依法追回货款,对国资买方的失职渎职行为,相关部门也应启动问责机制。
事实上,武汉市政府国资委早在2022年3月就曾召开风险防控工作督促会,强调各企业要切实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全封闭、全周期的监管监测链条和风险预警制度。
国有资产不是试验品,更不是个人免责的垫脚石。当程序完美而实质空心,再严密的流程也只是华丽的外壳。
一纸合同、两个空罐,六千多万国有买来的不是沥青,而是一记警钟。它敲响的是国企治理中责任链条的断裂,是内控机制的形式化,更是部分管理者侥幸心理的溃败。
唯有将“货权实际控制”作为铁律,让问责真正落到具体人头上,才能避免下一个“空罐子”再次上演。
来源:*本文新闻素材参考上游新闻报道:《武汉一国企掷6382.5万元买沥青,一罐是水一罐是空的?当地国资委已介入》,万联网综合整理
合规的终点不是流程走完,而是风险归零。
为助力国企供应链公司以最快速、最省钱、最省力的方式升级风控工作的方式方法,自检业务中的不合规与风险点,建立起供应链业务负面清单,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覆盖全流程、全员参与的风控操作细则规范,万联网将于11月20-21日在郑州举办第四期《供应链业务全员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实操课》。
第一、第二、第三期课程一经推出,便累计吸引了300多位来自100多家大型国企集团的高管组团报名。现在第四期课程报名已正式开启,要报名的朋友抓紧啦~
为啥这堂课这么火爆?因为本期课程,不同于市面上泛泛而谈风控概念、风控体系构建的课程,而从操作细则视角,给大家讲解供应链业务全流程、全员的风控工作方法与规范,让所有与风控有关的工作人员,包括业务、风控、法务、合规、财务、商务、物流等岗位,在每个场景中明晰自己该干啥、该看啥、该注意啥、该操作啥,实现精细化运营,切实防控原来粗放运营下潜藏的巨大风险,确保该拿下的业绩拿下,也不怕真出风险,因为这些做到了,即使出风险也能尽力免责......
第一天课程上,我们邀请了拥有丰富诉讼经验、近20年供应链风控实务经验、给多家国企提供法律与合规服务的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老师』,从业务运营风控视角,系统讲解供应链业务负面清单制定、合同/单据/订单设计、事中运营操作、事中监督管理、货权管理的风控实务要点,助力各地方国企供应链公司落实供应链业务全员全流程操作细则的制定。授课过程中,张老师还会结合亲身代理的多起风险案件,给大家拆解事前合同签订的隐藏陷阱与事中运营的潜在风险,比如合同签署中的标的条款设计、应急触发条款设计、单据设计、出入库环节的操作疏漏、商务跟单技巧、物流运输服务商/仓储方准入评估与动态考核设计、盘库巡库中的执行偏差、盯价细节、风险复盘方法(客户回访/业务风险/单据)等实务细节,每个环节都将配套具体操作方法。同时,张老师还将以自身代理的供应链诉讼案件为例,组织现场学员进行模拟演练,讨论该案例国企方在开展业务中隐藏了哪些风险点、未来全流程风控怎么调整等问题要点,也便于组团前来参与学习的企业团队,通过案例演习环节,增强对风险漏洞的识别能力,同时提高团队间的磨合程度。
第二天课程上,我们将邀请了拥有20多年大型供应链企业风控实战经验、累计为企业规避和减少各类投资及运营、信用风险损失价值超百亿的原世界500强集团首席风控官『张老师』,从客商信用风控角度,以“客户信用风险全流程管理实操落地技巧”为题,给大家详细拆解客户信用风险管控的全流程实操要点,包括事前防控的客户与业务准入门槛、信用测评、授信管理——事中管控的抓应收账款(做分析、管单证等)、盯动态设指标(客户信用动态、客户交易动态、客户授信动态、外部环境动态等)——事后跟进的风险预警、催收技巧、坏账处理技巧等实务细节。更难得的是,张老师还将在课堂上给大家分享不少实用风控模板工具,比如业务初筛否决标准“设置三道防火墙”、分级授信审批“四权分立”、信用评级“五步法”、应收账款跟进“五步法”、化债“六步法”等工具,并结合多年工作方法和经验、亲身经历的风险案例,详解如何通过细节管理前置化解风险。
课程报名:李老师19168536275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万联网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