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企新风口:4500亿食用油市场规模,国企从毛油供应链贸易切入稳起规模还合规增收!

说起农副产品大宗,就离不开米面粮油果。
这也代表了各品类的规模体量排序,稻谷(大米)>小麦(面粉)>粗粮(玉米、大豆等)>食用油>水果。
根据笔者个人对农副大贸的观察:
-
玉米的通用性最强,最容易起量,利润非常有限。
-
水果业务机会最多,但最难做好,利润是最高的。
-
稻谷、小麦最难搞,利润很薄,也属于比较难做好的品类。
-
食用油(大豆油、菜籽油等),虽然圈子相对封闭,但产品比较标准,下游企业需求也相对稳定。一旦入了行,是可以做出可持续性营收规模的。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披露的数据,我国食用油的商业库存约75-81万吨,同比显著增高,2024年市场规模约4500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6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7.6%。总体而言,食用油作为农副产品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品类,市场规模庞大且稳定增长,非常适合地方国企切入。
以菜籽油为例,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苏几个核心区域,2025年消费量预计将突破500万吨,按8月三级菜籽油出厂价10071元/吨计算,整体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其中又以高油酸菜籽油为代表的高端品类成长最为迅速。
地方国企,不妨考虑以供应链的形式开拓食用油产业来做一部分营收。前期主要是利用自身信用和资金优势,快速切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为上下游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同时实现自身的合规增收。
一、地方国企干食用油供应链业务的2种模式探讨
1、原料业务
地方国企在干食用油产业链的原料业务,主要代采(贸易型) 和加工(委托生产型) 两种核心模式。这两种模式在资产投入、风险承担和盈利来源上各有侧重,以适应不同国企的资源禀赋和战略目标。
1)代采模式:为炼油厂收购大豆或油菜籽。主要的下游是中粮油脂、民营炼油厂;
2)加工模式:采购大豆、花生或油菜籽,委托炼油厂加工和包装,然后自己销售成品油。主要的下游是电商和商超客户。
2、毛油业务
毛油是指直接从油料作物中提取,未经精炼加工的油脂,是食用油产业链的起点。相比成品油市场被金龙鱼、福临门等巨头垄断,毛油作为产业链上游的 "原油",恰恰是地方国企能够发挥特长、安全起量的战略要地。地方国企做毛油业务,可不是简单的 "倒油" 生意,而是凭借政策优势、资金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打造出了2种主要的成熟盈利模式。
1)代采模式:油厂也有采购优质毛油的需求,然后他们再进行调配和罐装。
2)加工模式:自行采购毛油,然后按下游终端的需求,委托油厂进行调配和罐装,然后将成品油销售给贸易商、电商或商超客户。
二、国企切入和深入食用油行业干供应链业务的路径
1、前期建议从毛油业务的资金模式切入
毛油业务瞄准的痛点是,炼油厂向上游采购毛油需要现款现货,导致资金压力大。切入该业务链后,国企的角色就是“资金导管”。
-
与下游大型炼油厂(核心企业)签订销售合同,它们支付一定比例的定金(如10%-20%)。
-
利用资金优势,向上游的毛油供应商(如中小型榨油厂、进口贸易商或国内贸易商)全额现款采购毛油等。
-
货物可以直接发往下游炼油厂,也可以选择先控货在指定的第三方仓库,根据油厂的生产节奏分批结算、释放。
-
根据垫资的金额和周期,向委托方(下游油厂)收取固定的服务费,这是较稳妥的收益。
-
在特定协议下,也可以与下游客户约定分享一部分原材料采购优化的收益。
2、后期深入食用油产业链
-
初期定位:打造安全可靠的资金导管——从已有合作基础或最易触达的一两家核心炼油或加工企业入手,专注于执行毛油的托盘采购业务。这个模式相对简单,风险更可控,能让国企快速跑通流程、建立团队、树立行业口碑。
-
中期拓展:探索原料绑定模式——在毛油业务稳定后,可以尝试向前半步,在油菜籽上市季节,于核心产区小范围试点 “现金+代收储” 模式。通过与当地政府或大型合作社合作,逐步积累上游资源和操盘经验。
-
长期目标:构建产业服务平台
当国企在产业链的多个环节都积累了经验和数据后,可以探索引入更多金融产品(如针对种植农户的信贷服务、针对工厂的存货的仓单质押等),从一个单纯的贸易服务商,升级为整合信息、物流、金融的产业生态组织者。
而食用油产业链只是农副产品行业的一个细小分类,由于农产品关乎国计民生、拥有万亿级市场体量、品类众多、分布范围广且业务真实性容易验证等特点,而地方国企又承担着保供稳价的政治任务,所以全国各地不少地方国企扎堆开展农产品供应链业务,细分品类涉足大宗粮食类(小麦、玉米、稻谷、大豆、高粱等)、生鲜类(果蔬、叶菜、猪牛羊鸡、鲜活水产等)、干制农产品类(干香菇、木耳、脱水蔬菜、水果干、肉干等)、冷链类(冻品肉类、冷冻水产、冷冻蔬菜等)、深加工类(米面粮油精加工品,如挂面、杂粮粉等)等。
但不同农副产品品类所切入的实践打法以及风控手段不尽相同,不少国企在开展农产品供应链业务过程中也存在两大现实难题:
1、农产品品类繁多,大宗类业务内卷严重,非大宗类业务非标性太强,如何兼营大宗与本地特色产品,如何既回归本地,又不局限于本地、走向全国/全球,如何兼得规模经济与高质量发展?
2、不同农产品品类的风控,如肉类冻品、果蔬生鲜,分别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坑?损耗、处置、价格、品质、货权、供应商违约、保证金、保险等各方面的问题怎么解决?
为此,万联网联合3位拥有10-20年农产品供应链业务实战专家,计划于2025年11月27-28日在武汉开展第二期《农产品供应链业务与风控实操课》,旨在帮助大家掌握兼营大宗与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布局与落地思路,实现既回归本地又不局限于本地最终走向全国甚至是全球,兼得规模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此外是通过掌握不同农产品品类的风控技巧,包括损耗/处置/价格/品质/货权/供应商违约/保证金/保险等,让风控、法务、合规工作有参考标准、更顺心。
同时,本期课程还特别安排了标杆企业走访活动——第二天课程下午,深度走访华中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武汉核心基地(武汉金控集团打造的国家级战略项目、粮食与冷链业务规模居湖北省前列),帮助大家学习标杆经验,并相互拓展农产品业务。
报名联系:李女士19168536275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加钱哥谈农副大宗贸易



